江门是什么时候建的?

历史上江门行政隶属关系的变迁

江门五邑历史悠久。2000多年来,由于历史变迁,江门五邑地区的行政隶属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追溯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统一岭南,设南海、桂林、项三郡。今天江门的五邑地区属于当时的南海县。

恩平县建立于东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几经变迁后废弃于北宋。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德兴郡首府德兴郡、阳江、新兴郡恢复为恩平郡。

南宋雍初元年(公元420年)设立新会县,隋开帝十年(公元590年)新会县开始更名,历经多次变更,县域达到顶峰,包括新会、台山、斗门、江门、珠海、中山、顺德、开平、鹤山。

明朝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台山市设县,原名新宁县,隶属广州府。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设赤溪堂,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赤溪堂为赤溪县。民国三年(1914),新宁县改为台山县,赤溪县于1953并入台山县。

清顺治六年(1649),革新会、恩平、新宁部分地区共置开平县。

清雍正九年(1731年),革新会和开平的部分地区共同位于鹤山县。

江门市,在元至二十三年(公元1363),形成了魏镇。16年底,贸易市场已经扩展到江边,出现了明朝万历年间“千蚁聚江边”的盛况。17世纪初,江门集市已初具规模,有几条小街。清朝康熙元年(1662)和第三年(1664)两次下达“撤边令”,强迫沿海居民迁入,毁坏店铺,使江门成为一片荒地。清康熙八年(1669),“移界令”废止,江门居民重返工作岗位,逐渐发展起来。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签订《中英通商航海条例》,规定将江门辟为通商口岸,并在北街设立江门海关。1925年8月,江门被列为省辖市,江门市政府成立。1931二月,江门市撤销,新会县成为下一个镇。1951年1月,江门由一个镇升格为独立的县级市。

民国以后,江门五邑地区的行政隶属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民国元年(1912),新会属广州府,后属绥靖公署、粤海路、中央公署等。民国三十八年(1949),台山、赤溪、开平、新会四县先后隶属广东第一行政督察署、第十行政督察署。

民国9年(1920)后,鹤山县隶属中区绥靖公署,第三区行政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门五邑先后隶属于粤中区、粤西行政区、佛山区、肇庆区和佛山区。

1983年6月,江门升格为地级市,辖台山、开平、恩平、新会、鹤山县、江门市及其郊区。同年8月,增加阳江、阳春两县?1988年2月,阳江、阳春两县分离)。1984年7月,江门市成立市区和郊区人民政府。1992年4月起,台山、新会、开平、鹤山、恩平相继撤县设市(县级),均由广东省直接管辖,省政府委托江门市代管。1994年3月,江门调整市区和郊区的行政区域,以江门河为界分为两个区。市区更名为江海区(河南),郊区更名为蓬江区(河北)。为了有利于江门市的经济发展,新会市近年来被纳入江门市行政区域,更名为新会区。

古人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分久必合。”这里面包含着适应客观历史,适应时代发展的哲学。江门人协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前进,把侨乡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