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3000字

世界历史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虽然人类的活动受到一定的客观条件和历史必然性的制约,是在前人创造的既定生产力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人具有自由、自觉、主动创造的本性,在认识到外部必然性和自身活动所形成的社会运动的规律性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进行创造活动,从而改造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从而获得自己的。

面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困境和危机,有人将此归咎于人的主体性及其当代发展,认为人类只有放弃对自然的改造和控制,“回归自然”,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其实造成这种困境的,只能说是传统发展观影响下形成的主体性的片面发展。由于传统发展观混淆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片面追求物质财富,把人变成实现增长的工具和手段,导致劳动者的畸形发展,成为马尔库塞所描述的“单向度的人”。在这种发展观的影响下,对经济利益的单纯追求造成了这种主体性只有动力机制(无限占有物质财富的欲望)而没有自我约束机制,所以是一种“放任”的主体性;因为它对自身活动的外部界限没有认识,是一种“盲目”的主体性;因为它缺乏一种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机制,是一种“自发”的主体性。这是比较低级的主观性。人的高度发展的主体性应该是自觉的、自发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对外在自然的整体规律性有清醒的认识,对活动的限度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活动的后果有预见意识,对自己的能力有规范(道德)意识。这种主体性不仅是造成当今人类困境的原因,也是解决这些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必要前提。

可持续发展是在自觉的未来价值目标指导下,自我选择发展道路、自我设计发展模式、自我规范发展秩序、自我规范发展行为的自觉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的发展,即人的素质的提高。1994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明确提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重要观点;《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也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在1994+00年6月召开的全国社会发展工作会议上,中国领导人明确指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发展”,是指人在人生各个阶段的发展,是个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关系的构成。它确保人类的潜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而不会损害、掠夺或破坏社会或自然。从根本上说,人的发展也是一个提高人的素质或能力成长的过程,它包括:(1)基本需要的满足: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2)素质提高: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这些是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潜能的发挥:指人认识、理解和有意识地干预现实世界变化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可持续发展对人的主体性的要求来自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决定的。社会发展鼓励人的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反过来影响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人的发展不仅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历史条件,决定并影响着人的发展。一个人在追求个人合法利益的同时发展了自己,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决定的,是一个双向同步统一的运动过程,其统一性是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人在社会实践中改造和发展社会,同时也改造和发展自己。

2.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的手段和目的。既然人与社会是相互决定、相互促进的,那么任何一方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方的发展,都要以对方的发展为目的,以自己的发展为手段,从而促进双方的同步发展。没有整个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个体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同时,整个社会的发展恰恰是社会中无数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结果。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发展来实现,社会发展也需要人们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创造者和接受者,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人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权都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的运动,没有人民的参与就没有发展。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手段,是为了丰富人的需要,是为了提高人的自由和主体性,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提高。* * *资本主义,说到底就是要“充分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和自由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