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是什么传统节日?
自2008年以来,中秋节一直是国家法定假日。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来自“中秋节”这个词,它最早出现在李周。根据中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秋季的八月中旬,所以它被称为“中秋节”。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又分为孟、中、吉三个部分。因为秋天的第二个月被称为中秋节,所以中秋节也被称为“中秋节”。到了魏晋时期,就有了“告尚书镇牛惑,中秋夕与左右微服过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礼乐志》载“春秋放于王文轩、王武成”,“开元十九年,设太公宓尚寺,与留侯张亮为伴。仲春中秋,有祭,祭乐之制如文。”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代,到明清时期,它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了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亮上的癞蛤蟆到玉兔,从吴刚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景象。从汉代到唐代,诗人和诗人都歌颂月亮及其事件,8月15日的满月成了表达情感的绝佳时刻。北宋唐太宗年间,官方正式将8月15日定为中秋节,本意是在三秋中部,届时全民都会庆祝。中秋之夜,明月当空,光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满月视为团圆的象征,8月15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中重要的节日,与科举有着非常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历来是统治者非常重视的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季比赛刚刚定于八月举行。当风景和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就会把高三考试的人当成月月中得桂冠的人。每逢中秋节,都要隆重庆祝,这已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习俗。世代相传,中秋节逐渐成为中国四大节日之一(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秋节嫦娥奔月的传说
相传古代有一年天上有十个太阳,使大地冒烟,海洋干涸,普通人无法再活下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爬上昆仑山顶,拉开弓,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很多仁人志士来这里求学当老师。奸诈狡猾的孟鹏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除了打猎,后羿所有的时间都和妻子在一起,人们羡慕这对美丽恩爱的夫妇。
一天,后羿去昆仑山访友,求道。他碰巧遇到路过的王太后,向她要了一包仙丹。据说吃了这种药的一半就能长生不老,吃了这种药就立马成仙。
但后羿舍不得离开妻子,只好暂时把长生不老药交给嫦娥。嫦娥把药藏在梳妆台的百宝箱里,却被孟鹏看到了。三天后,后羿带领随从外出打猎,别有用心的孟鹏装病留下。轻易骗过了后羿。
后羿带领众人离开后不久,孟鹏手持宝剑闯入里屋后院,威胁嫦娥交出仙丹。
嫦娥知道她不是孟鹏的对手。危机时刻,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箱,取出仙丹,一口吞下。
嫦娥吞下药,立即飘离地面,冲出窗外,飞向天空。因为嫦娥牵挂着丈夫,她飞到了最近的月亮上,变成了仙女。
晚上,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着诉说白天发生的事情。后羿又惊又怒,拔剑要杀小人。孟鹏已经逃走了。我气得后羿捶胸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夜空,呼唤着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特别皎洁明亮,有一个摇曳的身影酷似嫦娥,天天上月亮,看着你的妻子。
后羿急忙派人来到嫦娥最喜欢的后花园,摆上香案,摆上她最喜欢的蜜果和月饼,在月宫遥祭缅怀嫦娥。
听到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人们在月亮下支起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好运和平安。从那时起,中秋节拜月的习俗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用明朗的姿态和绚烂的色彩赞美和歌颂嫦娥。对比古代文献中关于嫦娥的记载,可以看出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大量的加工和修饰,使嫦娥的形象如月亮一般美丽,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与近代广为流传的嫦娥奔月女神相反,中国所有古文字丛书《灵仙》记载了“嫦娥变蛤蟆”的故事:“嫦娥娶了妻子,偷了太后的长生不老药,带到了月亮上。会去,占领黄泉。智说:“嵇,你回你姐姐那里去,你一个人往西走。”。‘天昏地暗的时候,你不会惊讶,也不会害怕,但以后你会繁荣昌盛。’嫦娥为了蟾蜍,把自己托付给了月亮。“嫦娥变成癞蛤蟆后,整天被罚在月宫里,过着孤独悲惨的生活。李商隐曾在一首诗中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仙丹,夜不能寐。“巫刚伐桂
抬头看明月,可以看到有一些黑影。在我国,据说这是吴刚伐桂。到了唐代,演绎出了吴刚伐桂的神话。据说月月中旬,月桂树高达500英尺。这棵桂树不仅高大,还有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个叫吴名岗的西河人,原来是个樵夫。他痴迷于童话,但他拒绝一直专心学习。于是天帝大怒,留在月宫,命他砍倒月宫里的桂花树,说:“你把桂花树砍倒了,就得到了童话。”但吴刚每砍一斧,树伤口马上就好了。日复一日,吴刚砍桂的愿望依然没有实现。所以吴刚常年在月宫砍桂树,但是砍不下来,就一直砍。最后,这棵树没有被砍倒。
於菟道窑
相传三位仙人化作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乞讨食物。狐狸和猴子都有食物可以帮助,但是兔子却无能为力。后来,兔子说:“你可以吃我的肉!”他跳进火里把自己烤熟了。仙女大为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变成了玉兔。陪伴嫦娥,制造长生不老药。玉兔进月宫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兔子,修行千年,成了神仙。他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都是纯白乖巧的。
一天,玉皇大帝把雄兔召唤到天宫。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妻儿,穿过云雾去了天宫。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兵天将和嫦娥一起走开,兔仙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问附近一个守护天门的神。兔仙听说她的遭遇后,觉得嫦娥无辜受害,很同情她。但我的力量是微薄的,我能做些什么来帮助?想到嫦娥一个人在月宫里是多么的孤独和悲伤。要是有人作伴就好了,突然她想起了四个女儿,于是她立刻飞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事告诉了母兔,说要送个孩子来陪嫦娥。母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却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相当于割掉了她心里的肉!几个女儿舍不得离开父母,都是泪流满面。公兔认真地说:“如果我一个人被关起来,你会陪我吗?”嫦娥是为了救百姓才被绑起来的。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
孩子们理解父亲的心,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笑得眼里含着泪水。他们决定让他们最小的女儿离开。
小玉兔告别父母姐妹,飞到月宫和嫦娥一起生活!
玄宗漫游了月宫
在唐朝,最传奇的是玄宗漫游月宫的传说。相传,唐玄宗和沈以及洪都道士都在中秋节赏月。玄宗突然想去参观月宫,于是石天去了。一出发,他们三个就去了青云,在月宫转悠,但月宫戒备森严,无法进入,只能从外面俯瞰长安的皇城。这时,他们突然听到了仙女般的声音,美丽而美妙,动人!唐玄宗对旋律一向熟悉,所以把它背在心里。这恰恰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何闻!”以后,玄宗在月宫回忆仙娥的音乐和唱腔,自己作曲编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彩羽”。
世界各地的月饼传说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节和祭拜土地神的必备祭品。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从元末流传下来的。
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但是却无法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了一个计划,到处造谣,说有一场冬季瘟疫流行,除非中秋节家家户户都买月饼吃,否则是可以避免的。人们买了月饼回家,发现里面藏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中秋之夜杀鞑子,迎叛军!”“那么多人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这样留下来了。
无锡人通常在中秋节早上吃红烧玫瑰糖芋头,据说与此有关。相传蒙古灭宋后,民族压迫很深,汉人一直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约好中秋之夜一起动手。为了厌倦胜利,人们要吃红烧芋头,这象征着“鞑靼人”的头掉在地上。这就是现在中秋节吃糖芋头的由来。
这个传说在潮汕发生了变化: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一个新潮家庭都要住一个蒙古兵,要得到汉人的支持,并监视汉人的行动,而且只允许三个家庭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于是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聘书塞进了月饼的馅里。潮州人以芋头与“虎头”谐音,又形似人头,所以每逢中秋,便以芋头祭祖,代代相传,至今犹存。
广东各地都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元末鞑子被杀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了鞑靼人后,把他们的头祭给月亮,后来换成了芋头。直到现在,广东人剥芋头时,还叫“剥鬼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