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人教版
教学目标
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可以了解匈奴的崛起及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贡献,以及匈奴与汉朝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呼韩邪单于复汉,昭君出塞,为初步把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了基础。
通过思考和探究卫青和霍去病在粉碎匈奴和赵军出寨中所起的历史作用,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思考“汉武帝之前和期间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我们的比较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友好相处,为后人所称道。
重要且困难
茅盾统一蒙古草原是这节课的重点。匈奴是中国北方蒙古草原的一个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建立了奴隶制政权。活跃在秦汉的历史舞台上。匈奴的杰出领袖茅盾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了鼎盛时期。匈奴的崛起促进了中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发展。研究这段历史可以让我们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都为祖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也为理解匈奴与汉朝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卫青和霍去病对匈奴的碾压是这节课的另一个重点。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卫青和霍去病破匈奴准备了条件。对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稳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正确认识当时的民族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争与和平。匈奴南下掠夺,这是一场掠夺战争。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和平时期,各族人民生活在一起,友好往来,还有民运和边贸。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学习方法指导
1.本课引用的图片、诗词、史籍、文物等,用于获取信息、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对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昭君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初步掌握了从唯物史观角度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简单陈述。
3.讲述汉朝与匈奴“和”与“战”的故事,通过比较、归纳的方法,学习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复习和巩固
一、选择题
1.匈奴历史上,首领叫()。
A.汗·汗·扎普·金
2.匈奴统一后经济发展迅速,其中不包括()
A.畜牧业蓬勃发展。冶金工业正在发展。c .瓷器业发达。d .农业正在逐步发生。
3.秦汉时期对匈奴的战争之所以正义,是因为()。
A.b .促进民族融合
C.保护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4.匈奴无法再与西汉抗衡的历史事件是()
A.巴登b国卫青和霍去病攻打匈奴。
C.蒙恬攻匈奴d .窦固、窦宪攻北匈奴。
5.以下是汉朝抗击匈奴的名将,包括西汉的()。
①卫青②霍去病③窦宪④窦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边城封闭,牛马遍地,三世无犬吠之警,李殊无战事”描述了哪一事件后的匈奴关系()
A.茅盾统一了蒙古草原
B.汉朝的宫女王昭君出到要塞
C.梁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去打败匈奴。
d东汉派窦固、窦宪攻打北匈奴。
二、材料分析问题
7.西汉有一个名将,骁勇善战,抗击匈奴,屡立战功。汉武帝奖励他,为他修建了精美的房屋。他说:“匈奴不灭,何以在家?”这位著名的士兵死时只有20多岁。汉武帝为他建了一座陵墓,形似祁连山,象征他的丰功伟绩。
阅读材料答案:
(1)材料中的明星是指谁?
(2)“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著名的品质?
(3)他的勇猛善战对当时的边防有什么影响?
第三,问答
8.简述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1)汉初汉高祖刘邦在邓白被匈奴围困,花了七天七夜才开道。(2)自邓之围,汉与匈奴“亲”。(3)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把他们赶到漠北,使他们无法再与西汉抗衡。④汉昭帝时,昭君娶了呼韩邪单于。
教学计划和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