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田镇“南华桥——大丰创始人”石碑的文化历史意义

丰顺县潘田镇“南华桥”的文化历史意义值得我们研究。据说南华桥是清代高僧修建的,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们考证了南华桥上的石碑和“光绪217年立”的凹版字体,就是证据之一。最近,村民们在潘田的河里发现了一块石碑。这块石碑放在离桥约400米的村里小水镇附近,成为村民洗菜洗衣服的平台。我们实测石碑高1.7m,宽0.54m,厚0.1.4m。石碑上部刻有“大丰创始人”字样,从右向左横刻;“南华桥”三个大字竖刻。字迹清晰,漂亮,漂亮,刻字相当明显,沟很深,说明投入了资金和技巧,也说明造桥人对桥的重视。

?这里的华明桥,也是清代修建,通往白芬铺的汤坑方向,桥头的碑文已经模糊。如果这两座桥是同时建造的,那么石头遗迹应该是一样的,至少相隔不远。因此,“南华桥”和“大丰爷爷”石碑的发现,有助于我们揭开南华桥的真实历史面貌,或者可以从这块石碑上了解到更多的文化历史意义。

?根据资料,我查到:“大丰是北宋的祖师,相传这位著名的高僧真名叫宋大丰。在民间传说中,大丰的创始人叫林,名字不详,他的话是通用的。生卒年为1039-1127”。北宋大丰和尚生活在宣和年间,其主要事迹在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史籍中都有记载,是慈善史上有名的好人。北宋惠宗六年(1116),佛教大师从福建来到广东潮阳,自筹资金在潮阳地区修建了一座桥梁。大丰创始人要建桥的时候,亲自查看水情、地形,设计桥的形状,计算所需的石头。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建桥的时候他都要亲自去。碑文上写着“大丰的缔造者——华南大桥”。当时是为了纪念他而竖立的吗?然后南华桥远不止清代,要追溯到宋代,到宋末已经900多年了。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由于潮汕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频繁的水旱灾害是潮汕人挥之不去的梦魇,因此自清末以来,潮汕地区居民纷纷逃往国外谋生,寻求出路。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一些海外潮汕后裔发了财,但他们仍然不忘桑梓,积极支援家乡的经济建设。受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和宋大丰创始人的影响,潮汕地区的居民养成了乐善好施的风气,浩浩慈善堂的建立就是最好的见证。慈善是慈善救济的主要载体之一。善堂在潮汕慈善救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潮汕的慈善救济,以山塘为载体,既以送药、救火、埋骨等日常救济为基础,又修桥筑路、兴办义学,逐渐具有了近代慈善的特点。各大善教会的积极慈善救济,使人民脱离了水火,赢得了人民的支持,群众基础雄厚,所以在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掀起的破除迷信、废除寺庙的浪潮中幸存下来。自然灾害不仅破坏力极大,而且是传染病和瘟疫的温床。因此,自然灾害的救济是非常重要的。在水旱灾害的救济中,除了消极救济外,还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措施,如修建仓库、治理汉江等。此外,对难民、失业归侨和不幸妇女的救济也是这一时期潮汕地区慈善救济的主要内容。在艰难的救助过程中,政府、慈善机构和个人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重视慈善教育,结合“教育”是现代慈善救助的典型特征。潮汕地区的居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捐款帮助学生。为了培养信徒,教会还办学校。教会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带有浓厚的宗教性质,看似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但客观上促进了潮汕身份教育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潮汕地区的慈善救济呈现出多元化、宗教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潮汕慈善救助有利于解决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救助突然遭遇天灾人祸的苦难民众,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同时也展现了潮汕人的爱心、善良、美德和民风。

所以华南大桥的修建很可能是大丰自己修建的,我们不能否认他的“华南大桥修建”。或许是“慈善”的延续,在潮汕地区慈善机构的捐助支持下建成的。但因为是民国时期的产物,这段历史被悄悄“隐藏”了起来。不管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大丰创始人”石碑的出现,是对盘田慈善事业的推动,是正能量。还需要继续寻找直接证据,所以进一步调查还需要一段时间(后面会讲到)。

关于“造桥”是为了造福于民,下面谈谈对潘田花明桥、南华桥、花溪桥、南溪桥、铁乡桥、黄坑桥等的一些看法:

后来根据《民国县志》找到:

1,“花明桥建于盘田水口,光绪乡捐建。这座桥有30多英尺长,8英尺宽,两边有石头栅栏。”

2.“南华桥位于盘田白坟店,是到达汤坑的必经之路。建于光绪年间,长二十余尺,两边有石篱。”

3.“楠溪桥建在盘田楠溪,光绪乡捐建。这座桥有七英尺多长,两边都有石头栅栏。”4.“黄坑桥建于盘田,造价1000余元,由本村居民冯独力修建”(《中华民国县志·丰顺县志》卷五第六号楼)。这里说的南溪桥和黄坑桥是清晰的,而华明桥和南华桥是模糊的。

县志记载的时间暂且精致,但南华桥和华明桥的地址明显不同。从盘田镇来看(旧县志中有明清时期的盘田寺、盘田浔、盘田堡、盘田社等史料),南华桥、华明桥在镇东,民国县志记载的南华桥在百分铺,华明桥在水口。

首先,把“华南大桥”叫做华南大桥。

第二,白芬铺和水口改变了地理位置。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丰顺县志》,连简单的地理位置都会弄错吗?是现代人改了这两座桥的名字。

第三,桥的长度也明显不同。华南大桥全长30余米,宽3.5余米,高6.5米。县志中的南华桥长约30尺(换算成100米以上,保守算法70米以上),宽八尺(2米以上)。即使是现在,从左到右的总长度也不到50米,和南华桥相差50多米。而且在连接桥头的古驿道旁边还有一小段石头。我们几个人赶到木洼实地考察花明桥,花明桥横跨在白芬浦的小溪上,连接六枝到新东和塘坑的桥,但是没有发现南华桥的字样。桥头有两块石碑,一块是华明桥的捐款清单,一块是重修时1976的题字和捐款。南华桥在天江村水口寺。两个地址都有错?县志应该很严格,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出入?花溪大桥不是华南大桥。这座桥位于盘田新莲的湖的后面。仔细研究,每个村子都有出水口。华明桥,古称潘田水口寺,不是华南大桥。可以说是潘田镇的总出水口,我们现在看到的老桥是华南大桥。

华南大桥是一座三孔石拱桥,建筑结构宏伟,矗立在水口岸溪畔。这座桥的两个桥墩有三个孔,形成一大两小的对称结构。中间拱桥跨度为9.1米,两侧桥孔为4.1米。桥面长25.3米,宽3.5米。桥墩逆水方向呈凤尾状,尖前策略。桥的两边有台阶,长2.5米。桥面两侧有0.65m高的石桥栏杆,间距约1m。中间有一根小石柱,高0.7m,宽0.16m,厚0.18m,使桥栏杆更加美观。拱桥中间,水面上刻着“南华桥”三个大字。这块石碑长1.25米。华南大桥从桥墩到桥面的高度是6.5米(也就是用石砖砌成的),它呆在水下(地下)。桥头北面有个亭子,是木头做的。有三间房子(已全毁)可以去亭子里观光休息。

县志中未发现南华桥字样,但石碑上有“南华桥,大丰创始人”字样。县志记载错了还是石碑刻错了?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宋朝时,丰顺县隶属海阳县。据史料记载,大丰创始人于1116年间游历广东省海阳县。到了海阳各县后,他到处集资造桥,造福村民。他被称为慈善事业的创始人。他建的桥大小不一。然而,传说中的高增身体强壮,多年来他一直在大山之间奔跑,他有着强健的体魄。大丰创始人建桥很快。当他经过潘田时,很容易为此建造一座桥。1127年,福建最大的19孔桥还没建成就死了。朝阳地区造桥用了十几年。华南大桥大概就是那个时候修建的。这个观点暂且保留,留待以后进一步论证。

“案情显示,洪武县设盘田检查已有三年。海阳县开县后,在海阳县种植,是点石生产中的老字号。清雍正四年,植于武宁(宁)及乡县旧址。康熙三十五年,种上了旧的正史,但正史的名字还是不见了。今据地方志记载,海阳县有贾。隆庆的新建城市,唐田市,在星期二移动了三次大门,潮州府命令一名成员驻扎窃取和平,并归还给该县。

从清代或明清看盘天,称为盘天一、盘天四、盘天巡四、盘天宝、盘天巡、盘天社等。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盘田是兵家必争之地,商旅必经之路,是军事、经济、文化、交通的重要场所。也是潮州同举经六枝前往县城或其他地方的必经之路,嘉应府古驿道(潮州至六枝水路,其后为陆路)。县志记载中有一条内容是,明朝洪武三年,县内盘田原检缺失。也就是说,从明朝开始,这个巡检司的名字就没有变过,这个官职还有一个价值,说明当时政府对潘田的重视程度。潘田的地形是四周高,中间低。据顾祖禹《读史地纪要》(清代)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或更早(备注:约1300-1400),潘天保在县城西北130里,孤于山谷,有潮流,有暴露,有暴露。嘉靖也改为巡检司。惠典:巡官潘天,原籍澄海县,后改海阳。“嘉靖末年,华中海阳郡(备注:约1565-1566)增设盘田寺,驻首府盘田堡。潘天棒的历史地位跃然纸上,“潮,揭开,聚在一起,共度时光,是保卫的重要地方”。也就是说,盘田是通往潮州、揭阳、漳州、邵州的必经之路。清朝光绪年间,从县城(冯亮)到六股,每十里就有一个驿站,每个驿站驻有三名士兵,七个驿站全部在盘田范围内,至少有21兵力驻守。1933丰顺开通了一条公路,第二条公路是从县城到黄流。小学教育,潘田的第一所学校是宋湘中心学校,由白凤小学(县志排名第二)改为。《丰顺》中的县志始于清朝乾隆年间,从中可以更多地了解以前的历史。从侧面证明潘田的历史。

根据资料可以看出,当时的盘田是一个繁华之地。是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交通和军事的中心,成为海阳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明清时期,盘田开兵三十余人,保卫盘田。当时政府就重视了。晚清时期,盘田的街道上有数百家店铺,分为上街和下街,中间铺着天然鹅卵石。盘田铺这个名字由来已久,盘田驿站就在盘田街旁边,可见当年盘田的繁华。明代以前,盘田巡检司(官署仅存于西夏、唐宋时期)也设在盘田中心村石鼓峡自然村旁,该村紧挨着新石器时代遗址。能否由此说明,盘田在宋代之前就存在了?可见大丰的创始人在当时修建这座桥是有远见的。经过潘天的“南华桥”,他可以到达县城(冯亮)或其他地方,而不必通过其他桥梁。据老一辈人介绍,华南大桥桥头有一座亭子,前面写着“青香亭”,四块石碑上刻着重建华南大桥的捐款人姓名。从这个角度来看,华南大桥是清代重修的。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了南国桥的价值,然后从它独特的结构,所用的方石,大小规格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线条清晰美观,三座桥的拱门对称,缝隙之间用的石灰不多,自然组合完美。特别是石尖的形状像一只船,比原来高了三个石砖。全桥石砖长度基本均匀有序,呈方形,明度和色彩值得研究。与这两座桥相比,华南大桥非同一般,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总结一下,书中的两个观点一起保存如下:1 .《南华桥——大丰创始人》石碑说明:南华桥是盘田潮汕地区慈善事业的推进。二是“南华桥——大丰创始人”石碑,证明是宋代大丰创始人所建。?

杨进发?朱呢?张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