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角度

经过清初的动乱,到乾隆时期,满清政权已经建立百年,基本完成汉化。乾隆皇帝自称是儒家圣贤的后代,中国的共主。为了缓和民族矛盾,笼络汉族文人,他对明朝忠臣大加褒扬,命人编纂《二臣传》。

《陈二传》中的人物都是“大节赔钱的人”。简而言之,基本上都是两个背叛明朝,投降清朝的大臣。在这本陈二传记中,洪承畴是第一流的。

洪承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是背叛民族的无耻叛徒,也有人认为他是忍辱负重曲线救国的英雄。连清廷对洪承畴也有不同看法。那么,这个二等洪承畴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应该说在清朝之前,洪承畴是大明的专家。崇祯元年(1628)七月,陕北爆发农民起义,崇祯皇帝下令陕西洋河迅速平定叛乱。杨鹤手里没有将军,农民军王佐瓜和苗妹的军队又攻打韩城。无奈之下,杨鹤命令当时还在政坛的洪承畴领兵上阵。

洪承畴从小就熟悉兵法。虽然他是一个学者,但他知道如何使用军队。他率领士卒,杀了数百敌兵,击退了王作贵。这一战让洪承畴名声大噪,崇祯皇帝提拔他为燕绥总督。此时洪承畴还是杨合的部下,却对杨合“剿抚并举,以抚为主”的政策不屑一顾,认为这样只会安抚贼寇。

洪承畴拒绝执行杨和的招抚政策。他率军到处打土匪,王佐瓜等豪门都被他打死了。几万土匪死在他手里,有的投降了,也被他打死了。虽然残酷,洪承畴的铁血政策是有效的。崇祯皇帝发现杨鹤的政策实施,大批盗匪屡屡佯装投降,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他大怒,将杨鹤罢官下狱,让洪承畴取而代之。

洪承畴上台后,立即改变杨鹤的方针,实行“全面肃清”和“坚决镇压,先镇压后爱抚”的政策,集中兵力进攻陕西农民军。后来“集中兵力,全面围剿”的政策被作为明朝朝廷剿匪的指导方针,明朝国内土匪迅速减少。张、李自成等大亨被洪承畴击败,起义军陷入低潮。

就在国内局势稍微稳定的时候,清军于崇祯十一年(1638)九月南下,对锦州展开了攻城战。崇祯皇帝调洪承畴带领陕西兵救援锦州和宁远。眼看明朝国力空虚,不能久战,皇太极围攻锦州,引明军救援。崇祯皇帝果然中计了。他拒绝了洪承畴提出的“慢慢逼近锦州,一步一步扎营,边战边守,不可忽视海浪”的主张,并敦促洪承畴速战速决。洪承畴无奈,只好率军救援锦州,驻扎在松山和兴山之间。皇太极乘机切断松杏联系,切断明军粮道,洪承畴陷入绝境。洪承畴主张死,但各部总兵不敢打仗,主张南撤。这样,在决战之前,明军就已经崩溃了。

洪承畴被围困在松山半年,却没有明朝廷的救援,松山城内粮食耗尽。上尉松山向清军投降,清军应邀夜袭,攻打松山城。洪承畴被俘后,绝食数日,以示忠于大明,永不投降的决心。崇祯皇帝听说后,停工三天,为他建了一座祠堂。他亲自作了一篇悼念洪水的短文,说:“文清绝食数日,奄奄一息,倒地而死,仍感失望。死重于泰山,激情化作长虹。”(明史)

但是皇太极投降两个月后,洪承畴投降了。洪承畴的清朝对明朝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洪承畴对中原的格局非常熟悉。得知崇祯皇帝上吊,大顺军占领北京后,建议他“出其不意地从北京附近的冀州、密云冲进来”。多尔衮采纳了洪承畴的建议,顺利入关。清军入关后,洪承畴成了清军的纵深负责人。他镇压汉族起义,攻打南明。

洪承畴在镇压汉人反抗的过程中,必然会杀死很多汉人。洪承畴作为明朝的老将军,不是忠臣,说他是忠臣也没问题。

然而,洪承畴根本不是一个无耻的叛徒。他的确是个叛徒,但他没有背叛国家。清朝官方时期,洪承畴不断劝人讨好他,从而避免了在江南的生命损失。此外,洪承畴为保存中国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建议满清统治集团“学汉语,懂汉语”,了解汉族的风俗习惯,提倡儒家思想。此外,洪承畴还推荐了许多明朝的官员,他们主张兴修水利,减少赋税,发展经济。从这个角度看,洪承畴为缓和民族矛盾、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只是,归根结底,洪承畴还是个汉奸。洪承畴清朝以后,汉人都瞧不起他,恨他。甚至他的母亲也咒骂他。他的弟弟发誓不和他住在一起,并把他的母亲带到船上隐居。

更讽刺的是,连清廷都疏远了洪承畴,无论是多尔衮、顺治皇帝还是康熙都不允许洪承畴加入权力核心。洪承畴退位后,康熙皇帝只授予他一个在洪承畴无足轻重的三等上尉的世袭头衔。洪承畴牺牲了自己的荣誉,服役20年,带领大清王朝几经战乱才稳住阵脚,却只得到一个轻车简从的小队长,这对于洪承畴来说真是莫大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