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然的成长历程
王施然三岁半的时候,奶奶给施然买了一架只值十几块钱的玩具钢琴。有一天,爸爸妈妈上班,奶奶在家带她。她突然放起了《世界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奶奶开心地抱着她亲了亲。这架小钢琴成了王世然最喜欢的玩具。
有一次一家人去逛街,看到一个女孩在钢琴前弹琴,周围围了很多人。优美的旋律给王诗然一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天,王世然告诉父母,他想拥有一架真正的钢琴。那时候一家人还住在妈妈单位分配的房子里,狭小的空间里连放钢琴的地方都没有。王诗然四岁半的时候,父亲分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于是她有了第一架真正的钢琴,立式的。但他们不想让女儿考钢琴专业,只是为了满足她的爱好。有一次,我妈妈偶然在电视上看到对著名钢琴教育家叶惠方教授的采访。我妈觉得如果施然以后能向她学习就好了。我妈带着女儿到门口求助。通过考试后,叶老师认为她是不可多得的音乐天才,收她为徒。在叶老师多年的悉心指导下,王世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音乐不是音符的简单叠加,也不是指尖的随意弹起,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情感意识。为了增加王诗然的社会阅历和对生活的理解,摒弃闭门造车,父母经常带着她四处旅游,看了很多电影电视剧,听了无数场演唱会。她还专门定制课程,每周请老师来家里讲课,包括古今中外的人文历史。
在附中期间,她经常去师从李启芳教授和盛源老师。从2006年开始,她每年暑假都会在国外上大师课,包括纽约的Manis国际键盘音乐节、美国的Aspen国际音乐节、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暑期学院,并多次聘请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乔宝等大师来北京指导。大师们的授课,让王诗然的演奏水平日益精进。她总是对老师教的东西进行消化加工,然后转化成自己的风格,在借鉴他人之后独树一帜。
王世然一直在附中,直到毕业,但是身边的同学越来越少,很多人都出国了。平时考上附中后,她就打算尽早出国,尽可能去世界各地的音乐名校读预科,然后去读本科、硕士甚至博士。这几年,很多著名音乐学校的教授都想让她出国向他们学习,但她婉言谢绝了。王诗然2009年从附中毕业。作为学校的金牌学生,她被送到了中央音乐学院。但她申请了休学,因为她要以私人学生的身份去加拿大跟当泰森大师学习。2010在意大利科莫受到世界知名的国际钢琴学院意大利科莫湖学院(Lake Como Italy)院长威廉·格兰特·纳波雷(William Grant Naboré)的赏识,被录取为该校学生。他每个月都要去学校上五天的课,跟不同的老师上课,比如傅聪、巴什·科洛夫和那不勒斯。因此,王世然经常穿梭于中国、加拿大、意大利、欧洲等地。很辛苦,但是她每次都能进步,这让她很开心。王诗然说:“音乐带给我无尽的快乐。我能走这样一条不寻常的路,只为音乐,不为文凭,不为名气。对我来说,可能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和综合素质,做一个真正的艺人。19世纪俄国著名思想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过:真正伟大的民族,绝不会不屑于在人类中扮演次要的角色,甚至是一等的角色,而必须扮演独特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