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优步和滴滴的天敌?
最近中国各地运输管理的频频发力,可以看做是一个信号:互联网出行的野蛮时代已经结束,真正成熟的商业模式只有在野蛮生长和羊群效应兴起之后才会沉淀下来。从业态上看,未来中国专车的格局很可能是两派之争:自有车辆、自有司机的神州专车VS滴滴、优步模式。
专车之争已经告一段落。
营销
就营销而言,即使大部分中国公司无缘诺贝尔奖,也一定有机会冲击奥斯卡提名。不仅互联网公司有独创性,实体公司也充满创造力。在过去,双十一只是阿里和JD.COM的二重唱,但现在苏宁和国美等零售巨头也在迅速发展。在奶茶事件中,苏宁已经可以发出“他从自己的世界里删除了你,你却为他删除了全世界”这样的魔刀。在出行市场,国内最早的两家互联网租车公司也是行家里手。陈瑶一被邀请为租车代言,汽车公司就意味深长地推出了陈冠希,但与今天的精彩相比,这只是旅行营销的起源。
滴滴在移动营销上的所有优势,都是因为它与微信的寄生生长。微信官方账号100000+的阅读量可以作为注脚。在移动支付走向成熟的短暂窗口期,带着腾讯投资的光环,滴滴迅速搭上了微信支付的顺风车,成为红包洪流的始作俑者。而且滴滴红包因为提前接入了微信的高级接口,所以能够获取用户头像和昵称。在传播中,它呈现出一种强大的病毒。如今,滴滴红包实现了四化:平台化、渠道化、小型化、常态化,可以绕过用户对诱导分享的心理恐惧,在朋友圈走红。在微信业务被深恶痛绝的今天,滴滴红包这种“苍蝇再小都是肉”的顽强生存令人震惊。
滴滴的司机营销完全靠一些想象的故事,比如著名的“一个月三万块钱,睡到自然醒”,很好的抄袭了先秦诸子的寓言,比如“庄子北有一条鱼”,名叫坤。变成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彭。彭背,不知其千里,彭徙至南明也,水打三千里,登高者九万里!“这类故事的核心是用汪洋恣意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延展的想象空间来说服观众,背后是一个理论上可能但现实中无法证明的神。
逻辑。
滴滴的顺风车体系滋养并驯化了一种逐利文化。乘客享受着聊胜于无的红包游戏,司机则沉浸在无处不在的创造财富的“正能量”中。看多了会催生肾上腺素和荷尔蒙。两个形象的叠加造就了一个营销神话,服务的内涵和价值被掏空了。
被认为不接地气的优步,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营销。从创意上看,优步完全不输依托腾讯和阿里的滴滴和快的,类似于各大卫视的颜控绝技,广深的冰淇淋日,妈妈的车,南瓜公主的车,飞机大作战等高传播性的活动和产品层出不穷。优步的营销从来不缺乏专业精神和娱乐精神,但缺乏传播媒介。这使得其创意达不到滴滴深入骨髓,娱乐至死的效果。同舟共济,有易车。后者的各种异业合作和优惠券发放活动频率惊人,但纵向传播受限于会员基数瓶颈,横向扩散受限于社交平台资源。百度投资优步后,易车获得的流量支持也边缘化了。财务主携程在交互上对易车进行了优化,但仅此而已。
姗姗来迟的神州专车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样本。当年,CAR Inc .通过在楼宇电视、机场、高铁等渠道展开简单有效的广告宣传,成功控制了自驾游市场。司机服务也与易于使用的汽车相关联,这保留了消费者的需求。与滴滴和优步依赖营销不同,神州专车更注重服务本身的增长。神州专车自65438年10月28日上线以来,没有使用过刷榜的手段,Applestore快速排在优步、一号专车、易到用车之前,说明其更关注用户的质量,而不是迅速膨胀的下载数据,其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来自实体企业的营销价值观,即对自身业务的深深自信。
一直被谈论的优步,最近在营销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5年3月之后,其Applestore排名突然飙升,甚至在5月8日登上榜首。许多人认为这是营销的力量。其实像在大卫扫街这样的活动,早在2014年6月就开始了,当时文章取名“暖男”。优步在排行榜上的神奇表现,完全是因为大量转化不佳的积分墙广告和负面新闻的集中爆发,这对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优步来说,有点黑色幽默。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一号车上,一号车的Applestore榜单一直在前30,但是5月份以后,突然变成了前三。
是什么原因让优步和一号专车放弃既定的营销策略,转而投放下载冲动广告?X因素只能是神州专车。优步和一号专车不怕任何创业竞争对手,却不得不怕已经上市,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拥有数万张牌照的CAR Inc。其实这也是滴滴专车在红包传播中突然强调“十个专车,八个滴滴”的来源。
奔跑
互联网旅游是一个走钢丝的行业。它游走在法律、政策和市场之间。它需要的是平衡木技能,钢铁般的神经和永不放弃的斗志。即使在创业环境相对宽松的美国,旅行创新也数不胜数,真正能称得上赢家的只有优步。
唯心主义的嘲讽体系对抑制创新没有意义,坚守优步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与天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信条更实际。从打车到专车,从美国到中国,从优步到滴滴,出行创新的成功手段都是用自下而上的市场变革来缓解积累的出行痛苦,辅以轻资本互联网技术再造,这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
但是在这个商业模式中有两个模糊的元素:
首先是成本控制。很多人认为,相比自己买车的神州专车,享受车源的优步或滴滴更符合互联网的轻资本精神。事实上,像神州这样的上市公司,在车辆催收方面一直是有发言权的,两年的运营周期内足以稳定折旧,二手车变现也不会造成资产减记。刚刚发布的第一季度财报显示,CAR Inc .的二手车销售已经实现了4.3%的毛利率,而优步或滴滴要支付高额补贴(后者既不是傻子也不是慈善机构)才能从不具备这种成本优势的小型租车公司或个人手中获得车辆,只能从一单订单中获得。
其次是吸金能力。优步每日全球订单约65438+20万(不含中国数据),优步从中抽取20%佣金。仅此一点就足以享受估值神话,但中国市场的情况却大不相同。由于滴滴快车和人民优步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优步和滴滴的平均金额已经下降到40-50元的区间,单次加价补贴居高不下,这在短期内是绝对不会发生的。神州专车也在派发优惠券,但其充100送100的活动是针对稳定长期的需求,而不是偶尔的尝鲜。
从业务上看,专车是一个模式清晰但管理难度大的行业。线上体验对UED和技术团队要求较高,运营部分涉及运筹学和收益管理。庞大的司机队伍要求人力资源系统掌握劳动密集型组织的管理技能。中国的专车至少在后两项占优势,而滴滴则在不同的角色中来回切换,因为大部分中国互联网公司都是使用36计划的专家,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无中生有,走楼梯。
那时候滴滴和快的几乎是教哥们玩智能手机。当后者庆幸自己可以轻松赚钱,对互联网充满敬畏的时候,早已完成原始积累的滴滴突然上门拿梯子。专车的出现迅速把他们的哥们推到了创新的对立面。几乎与此同时,另一组“睡到自然醒”出现了。这是一个争夺专车、拼车、P2P租车的群体。在各种营销手段的驱动下,补贴和账单泛滥,他们创造了一个凭空出现的供应链。各种不可思议的用车方式被开发出来:相亲,白钓富婆,一夜情,老板招聘,白领求职。在商业史上,从来没有一组成分如此复杂和。
如果说优步和滴滴沉迷于过度营销和寄生需求创造的虚假繁荣,那么神州专车有可能凭借自身车辆和自身司机的稳定服务发起反击。
技术
对于互联网旅游来说,技术驱动产品的开创者无疑是优步,它也是从偷传统企业起家的。比如UPS很早就为运营车辆配备了传感器。通过数据分析,从2011开始,要求所有车辆在路口实施右转策略,尽可能避开左转路线。到2012年,这一改进已使UPS行驶里程减少了4828万公里,节省了10万加仑燃油。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如果你在美国使用过优步的服务,你会发现它也在奉行同样的策略。当然,这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因为有急躁的乘客和路况的双重限制。
这种优化思想暗喻了出行服务的核心目的:可以通过技术系统和大数据解决的问题,应该避免由终端的个人决定。例如,优步的订单交付过程并不告知司机目的地,系统通过对订单价值的分析自动定价,保证司机和乘客的利益平衡。
神州专车的技术优化有另一番眼光。首先,它延续了租车的动态定价。在神州专车禁止拒绝订单的机制下,如何精准派单对营收尤为重要。其运营团队早就在研究如何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准确把握需求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以便在真实运营环境中建立对应关系。基于多年的租车业务经验,神州专车还对需求响应和服务能力配置进行了研究,比如使用泊松分布精算单元。目前,神州系的租车和专车业务正在推动OBD的普及。通过获取和整合驾驶轨迹、驾驶行为等重要数据,进行前瞻性分析。
O2O的流行给了很多初创企业寄生和掠夺实体企业的机会,但这不是电商时代。一大批实体企业成功转型,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神州专车和e袋洗。CAR Inc .和荣昌洗衣这两个背后的金融家,是行业内的两大巨头,更聪明的意识到“做事宜早不宜迟”。不是等着颠覆,他们怎么颠覆自己?有了这种开放的心态,他们自然会是互联网公司的强劲对手。
滴滴最近一直在尝试包装自己的技术团队,尤其是在微信官方账号,但是引用的例子很牵强,缺乏逻辑。比如滴滴的大数据会分别给用户贴上屌丝或者土豪的标签,优惠券发放的重心会向屌丝倾斜,这是一个值得质疑的商业决策。屌丝用户的特点是从券而来,从券而生,靠券而存,没券而走,这并不是建立商业模式的坚实基础。对这些用户的补贴,实际上是贬低了服务,淡化了品牌内涵,培养了毫无忠诚度可言、像流沙一样随意迁移的低附加值消费群体。
包括优步和滴滴在内的互联网公司往往只关注在线体验,而忽视线下服务。通过热情营销和票分销赢得的大量新客户,被松散的司机管理制度侵蚀瓦解。这不是一个良性的、可再生的商业模式。他们忘记了管理大师弗雷德里克·里查德·盖尔代特(Frederick Richer Geldet)的名言:“服务业只要有5%的回头客,利润就可以翻倍”,也忘记了另一位管理大师菲利普·克劳斯·比比的教导:“质量管理必须一次做对,没有改正的机会!”长期来看,优步、滴滴技术、营销建立的短期优势,很可能会沉入线下服务持续爆发的负面体验中。
未来专车的格局之争,不会是滴滴希望的营销之争——用补贴赢得的客户,最终会因为服务差而流失;不会是优步所希望的技术之争——由人完成的服务最终依赖于线下管理的高水平,除非无人驾驶一夜之间普及;最终的赢家一定是回归出行服务本源,能够安全、舒适、经济、便捷地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