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墙的由来和典故
佛跳墙这个名字的由来如下:
相传清朝道光年间,福建使节周濂在福州官员设宴款待时,吃了一道名为“福寿泉”的菜肴,非常满意。于是,我回家责令厨师郑春发依法仿制。在原来菜的基础上,我减少了肉的量,增加了各种海鲜。
后来郑春发开了一家饭店,在一次文人聚会的酒席上献上了这道菜。尝过之后,文人墨客纷纷称赞,还有人即兴作诗说:“坛上满是肉香飘来飘去,佛闻弃禅跳墙。”菜名“佛跳墙”由此而来。
佛跳墙的做法及风味特色
佛跳墙,又名福寿泉,是福建省福州市的一道著名地方菜,属于闽菜。佛跳墙一般是将鲍鱼、海参、鱼唇、牦牛皮胶、杏鲍菇、牛筋、香菇、墨鱼、扇贝、鹌鹑蛋聚集在一起,加入高汤和福建老酒,文火煨制而成。菜做好后软润,肉香浓郁,不油腻,口感很好。
因为“佛跳墙”是一坛炖几十种原料,既有常见的肉味,又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吃起来软嫩滋润,浓郁香浓,不油腻;食材相互渗透,味道鲜美。煨制过程中几乎没有香味从佛跳墙里出来。反之,煨入坛时,只需微微掀开荷叶,酒香扑鼻,直入心脾。汤浓而褐,但浓而不腻。吃的时候酒里夹杂着各种香味,香味飘了四次,烂而不烂,味道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