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一部古老的历史,几千年来有无数挥之不去的故事

虽然从小在南方长大,但对面食的热爱丝毫不亚于北方人。从小到大,我喜欢小笼包的鲜香,但也迷恋小笼包的绵软口感。至于细而长的面条,我就说不出来了。贵阳街头随处可见的香肠面可谓是我的最爱。这种鸡蛋面以面筋为主,配以特制的红油、肥肠、猪血、豆腐脑丁,再撒上葱花、鲜红的油汤和黄色。

面条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虽然阿拉伯和意大利都自称是面条的发源地,但目前可以考证。关于面条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中国的东汉时期。2015年,考古人员还在中国青海省民和县拉甲遗址发现了长约50厘米、宽约0.3厘米的小米制成的面条。这一发现将面条的历史向前推进了4000多年。毫无疑问,面条起源于中国。

俗话说“北方有面,南方有米”,可见北方主食是面,南方主食是米。但现在中国人的饮食呈现出大一统的趋势,面条的烹饪方法简单,食用方便。在北方和南方人们的餐桌上经常可以看到面条,面条已经成为最常见的食物之一。

关于面条的制作方法,南北方略有不同。北方以拉面闻名。拉面有嚼劲。煮面时用生葱、蒜、香菜调味,再配以重油热汤,不仅味道鲜美,还能驱走冬天的寒意。南方以刀削面闻名,所以面条口感细腻,温润柔软。

最常见的煮面方法是用开水,但也有人会用爆炒、炖、炒等烹饪方法。虽然主角都是面条,但不同的烹饪方式赋予了面条不同的味道:炒出来的面条油油的,香香的,让人嚼起来齿间带着一点丝滑;徽面配以特别熬制的原汤,口感醇厚不腻,清香爽口;炸酱面口感酥脆,是咸宜老少咸宜的特色小吃。

同事Q姐,也算是美食家了。她用蒸面的方法做了一道贵阳人夏天最爱吃的菜——凉面:将鸡蛋面均匀摊放在蒸笼里,蒸10分钟左右,用冷水冲洗掉面上多余的碱,放入锅中,撒上食用油搅拌均匀,再蒸10分钟左右,取出后放在阴凉通风处。待面条完全冷却后,根据个人口味倒入辣椒油。一会儿吃不完也没关系,就放锅里翻炒一会儿,倒一勺肉酱,你看,一碗香喷喷的肉酱炒面就新鲜出锅了!

刘禹锡曾在《赠进士张西》中写道:“我一个人的时候是客人。敬酒吃汤饼,加麒麟。”这也印证了“生日吃长寿面”的民俗。据说这是因为面条的形状是“细长”的,所以用谐音“长寿”来博得一个好称号。此外,吃长寿面也有“敬老”的意思。相传,黄帝在冬至日成仙,所以人们也把长寿面称为“冬至日面”,在冬至日吃面已成为中国民间的饮食传统。

其实不只是生日的时候。经常吃面条对身体也有好处,因为面条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少量脂肪。面条用开水煮熟后,容易被肠胃吸收,具有改善贫血、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同时,面条中丰富的蛋白质可以满足身体日常活动的需要,而且由于面条在胃中消化缓慢,可以使人产生饱腹感,不易饥饿,因此是一种纯天然的减肥食品。

《荆楚岁时年谱》记载:“六月,白日入汤饼,名曰避邪。”六月三伏天用开水煮面(汤饼),可以消除细菌,避免饮食不洁,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可见,面条不仅能养生,还能起到很好的调理病情、增强患者抵抗力的作用。

据史料记载,面食最初叫“饼”,用汤煮的东西叫“汤饼”,其实就是面汤。这是最早的面条,面条制作技术继续发展。北魏时期,贾思勰在《齐·姚敏书》中详细描述了一种叫做“水饼”的食物:“用细丝筛面,制成肉[月亮火]。水一拉,压得足有一尺大,盘子里就灌满了水。宜把手放在上面,揉至韭菜叶般薄,煮之。”这个时候面条已经开始成型,然后面条的形状趋向于更细更长。《世界吉尼斯纪录》中记载,有人用1斤面粉拉出1268公里的面条,相当于从北京到Xi安的距离!

面条是中国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东西。也许最早发明面条的老祖宗没有想到,普通的面团会在民间智慧中流传千古,推陈出新,转化成许多美味佳肴,不断发展成为高超的民间手艺——这是食客的智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