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被称为清代“头号掘墓人”?

张之洞:清朝的“头号掘墓人”?》,本文节选

1949之后的一段时间,随着晚清洋务派整体评价的下降,张之洞的历史地位和价值长期跌不起。这位晚清儒生、洋务巨子,被痛斥为“洋奴”、“汉奸”、“民族投降派”。然而,近年来,一些研究清末民国史的学者将目光投向了张之洞的另一个角色——他超越了孙中山和袁世凯,被誉为清朝的“头号掘墓人”。张之洞在湖北跑了十几年,想延长帝国的运气,结果事与愿违。一把刷子火烧断了王朝的肋骨。历史开了这么大的玩笑,实在令人费解。

事实上,历史的真相是一个若隐若现的拼图。瞎子摸大象没好处,瞎子摸蜡烛也没用。如果你保持一点耐心和好奇心,你会收获更多。我们通过史料来看“难以捉摸”的张之洞,面目可能并不清晰,但试图找到一些原始的细节,加以比较和鉴别,比妄下结论更有意义和趣味。

【废除科举制度的非常措施】

20世纪初,张之洞已过古稀之年。他和袁世凯一起,极力主张废除八股科举制度。对手不傻。他们想出一个巧妙的策略,以张之洞和袁世凯为例:“如果科举没有经济,张之洞不是科举出身吗?”如果校外没有人才,袁世凯为什么被学校利用?“但这一次,中国的科举制度真的走到了尽头,张之洞“有幸”成为了它的终结者之一。当时的三位军政大臣张之洞和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而王文韶反对。两票对一票的结果,还是废除了科举制度。带兵的袁世凯明确表示,主张保留科举的人对他并不十分苛刻,而张之洞则极其鄙夷为“踢落桥下。"

张之洞除了主张废除科举制度,打破了引导差生走向仕途的独木桥,还做了两件被当时的人所诟病的“好事”:以提倡学习、改革为名,废除了书院长(即院长、校长)制度,师德沦丧;废除屏客制,将字母战术委托给文案,于是五线谱制开始流行。元朝开创了山长制度,一段时间必须选山长。道德知识受到所有学生的钦佩,老师们也很有尊严,朝野都收到了特别的礼物。明清沿袭旧制,教授、讲师、讲师都可以长期担任大臣。张之洞弃山制,广雅书院、两湖书院的监管由政府委派,老师为官,变化很大。过去总督府只有幕客,由名师、智囊、老师(导师)组成。穆斌和幕僚最大的区别是,穆斌只会出主意,但他可以私下耍权,幕僚可以公开耍权。湖南巡抚罗的宠臣左,曾被武官告发,险些入狱。到了清朝末年(一直延续到民国),他的幕僚大部分都是大佬的心腹,他的地位提升极快,形成了特定的幕僚群体,做的都是地方上的事情,所以他担心会大到不能倒。

有人戏言张之洞是绍兴师爷的终结者。

[成就:武装部队和文化事务同时进行]

有个笑话说,闽浙总督张(张之洞的哥哥)平时总戴两只怀表。还有人很惊讶,觉得有什么巧妙的暗示。张笑道:“我只有两块表,却把哥哥的八块表看得很少。”

古代的“八表”,又称“八荒”,特指极其偏僻的地方。光绪十年(1884),张之洞任两广总督,谢之。其中有一句“我敢忘了八桌的管理”。从此,这位政府官员被称为“八桌管理”。

张之洞担任两广总督期间的工作是最值得称道的,也是他一生事业的基础。中法战争,中国取得了近代对外战争中唯一的伟大胜利。张之洞有观察大势、说服朝廷、调和将领、提供后勤的功劳。难能可贵的是,这位高傲的大哥对主持中法战争的主帅彭玉麟十分尊敬,精诚合作,令人十分愉快。张之洞代表淮军大将张树声出任两广总督。离京赴任前,他请樊增祥写信赞扬彭玉麟。教练彭玉麟已经快老了。初到广东,被两广总督张树声牵制,几乎动弹不得。张树声调离朝廷后,新任巡抚张之洞支持彭玉麟,对其克己奉公、军民和睦感到满意。张之洞派出使者,带着一封急信和五万两饷银,带着最大的诚意,前往丰子恺这座古老的田园城市。是冯子材、刘永富、王晓琪等老将力挽狂澜。张之洞虽未亲临前敌,但风度翩翩,配合默契,仍立下汗马功劳,令朝野刮目相看。

在南关和谅山取得胜利后,法军指挥官被清军炮火击毙。清军本可以乘胜追击,将法军驱逐出安南(越南),但鹰派忽视了信息收集和分析,和平派见好就收。有人说李鸿章是嫉妒,不想看到战争派的成就迅速膨胀而故意半途而废。从张之洞的反应来看,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战后,他选择了唐代诗人张九渊“无心与物争,鹰隼不相猜”的诗句来表心意,并以此为自己取名“无竞争者”。

《清史稿》张之洞写道:“若洞耻媾和,则阴更强。我们要办广东水陆师范学校,办枪炮厂,开矿产局,请大支海军备用,去年又筹专款购买军舰。重建广雅学院。用军事装备和文化事务武装起来...当你去官员的办公室时,会有事情要做。不管花多少钱,生意都很好。“张之洞在广东和湖北也是一样。创办湘鄂情书院,派遣留学生,设置织造布局,开办汉阳铁厂。张之洞还主张修建南北中央干线——芦汉铁路。他强调:“修路的好处最大,土货民生最大,其次是征兵和调动。"

那时候,修建铁路很困难。筹集资金、炼钢、防止腐败和处理复杂的人事问题都很困难。张之洞决心做到。芦汉铁路(从卢沟桥到汉口)实际上是京广线的北段。醇亲王奕譞在回信中赞扬了张之洞做事的勇气:“即使你雄心勃勃,迂腐,成功也不是必然的。但精卫、兴田之志,足以洗怕不服者之肺肠。”只要涉及到中国的近代重工业,谁也绕不过张之洞。虽然汉阳铁厂长期亏损已经不是什么秘密,铁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张之洞肯定也很头疼,但这关系到国家重工业的前途,就算赔钱也要赶紧办。

张之洞两次出任两江总督,都是短暂的。但他买了一门后膛炮,建了一座西式堡垒,设了一个专门的士兵来守卫,招募德国军官当教练,在江南建立了一支自强的军队,办了一所广校。没有别的事可做了。

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在京津大闹,两宫西征,国家危在旦夕。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发表联合声明,与各国领事签订东南互保条约,保存了中国东南各省的稳定。这说明张之洞的大局观是好的。为了避免慈禧太后的怀疑,他一再表示:两宫稍有差错,就投湖自尽,生为阿清大臣,死为阿清鬼。

张之洞的主战不是因为他的底气,而是他的激情。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奉天爆发。此前局势紧张时,张之洞明确表示,欢迎日俄大干一场。他认为,俄罗斯以暴力著称,中国应该庆幸日本重创俄罗斯,以消除和缓解边界麻烦。张之洞恨俄,是他与李鸿章不和所致。李偏向俄国,张偏向日本。部长之间的不和给这个国家埋下了祸根。

当时朝野评价张之洞的政绩时,有人用了“乏善可陈”一词,认为张之洞只有两个“政绩”:山西禁烟和广东赌博。张之洞统治湖北时间最长,十几年,对手无法对他进行严格监督,于是官场贿赂蔚然成风。张之洞在山西禁绝鸦片,但他禁绝得当。在广东,禁止赌博,提高军费以应对中法战争。虽然有点像捞侧门,但也是无奈之举。对手抓住这个把柄嘲讽他,不太有说服力。

清朝一个文官死后,要打好武功基础。《清惠殿》可在“臣丧”项下找到:“开荒时,可说“项”,甲有劳役时,因功可说“项。”张之洞死后,一度令世人费解。但仔细梳理,张之洞在两广总督时确实打了一场漂亮仗。中法战争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张之洞的自信、任贤的当选以及他与彭玉麟的共同努力。毫无争议的是,左死了,死在文祥。他不仅平定了东南,还收复了西北,可谓功勋卓著。然而,左是一个内战的大师,他从来没有与外国侵略者正面交锋。这是因为张之洞打赢了中法战争,占据了对外战争专家的声誉。在他死后,他被命名为文祥,这并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