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研究
“传统文化”等词汇频繁出现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比如在课程性质中指出“汉语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用优秀文化熏陶学生,塑造他们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的语文教育势必失去其形与魂,其改革也很可能失去方向。“重视传统,弘扬民族文化,吸收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也是这次教育改革的取向之一。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普遍、最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通过有组织的声学来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式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学科具有人文特征,“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
语文、音乐学科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音乐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中,我着眼于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精挑细选教学内容,巧妙运用教学方法,结合语文、音乐学科的性质,注重学科的有机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外化,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
一、立足语文和音乐学科特点,潜移默化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一门学科中的传统文化往往不是以独立的方式呈现,而是与该学科的独特内涵相结合,渗透到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中。语文是一门以语言为文化载体,以语言实践为核心的学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活在优美的字形、抑扬顿挫、经典生动的典故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言资源,实际上是在珍惜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土壤,对于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鲜活生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从学生特点出发,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要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用的课文,既有古代经典,也有充满时代气息的新作,传统文化寓于其中。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以严谨的学术精神、渊博的知识、凝练的语言,在书籍中记录了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思想文明和道德规范。为了让青少年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最重要的知识,历代学者都精心编写了适合青少年在浩瀚的书海中学习朗读的教材。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如《论语十篇》、《孟子二章》、《庄子二故事》等。,介绍各种哲学家的思想;还有《世说新语》,讲述古代人的轶事,等等。,涵盖很多方面。古诗词文章也是文学艺术的瑰宝,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古文的能力,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亲和力。部编教材每册都配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也大有裨益,可以帮助他们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传统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属性的集中体现之一,它有助于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表达、创作和艺术审美能力。《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式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其职能之一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在音乐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符合课程的特点和新课标的内在要求。
无论是以知识为媒介的语文学科,还是以美育为目标的音乐学科,都要按照学科的基本规律,发挥各自的优势,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学实践中,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第二,整合优质的中文和音乐学科资源,在深化和拓展中盘活传统文化教育素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虽浩如烟海,但只有通过发现、传承、实践才能焕发青春。学科教学突出传统文化教育,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规训并用于教学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整合和盘活语文和音乐学科中的传统文化资源。
首先是发掘文化内涵,解读教材意义。教师需要注意传统文化在教科书中的显性呈现,但不能就此止步。他们还应该解读传统文化的内涵,然后根据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选择丰富的资源帮助学生拓展和深化。教师还可以积极挖掘相关的名言警句、经典故事、传统游戏,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结合传统节日、风土人情等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这样,课本中呈现的传统文化内涵就被激活,并深入学生心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传统文化的最高评价是“智慧”。“智慧”完全高于知识、技能、方法等。一般意义上的,而是一种生存哲学,一种最高距离的思维方式。这再次阐明了语文课程改革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中国传统中的中国经典出现在课程中。这一指导思想也渗透到了教材的编写中。例如,关于统编教材中《论语》的选编,编者利用《论语》语言朴实、在公众中威望高、可读性强等特点,从孔子的思想和人生经历中切入,让读者不断看到那些早已成为格言警句的句子,产生亲切的回忆,并利用这种感觉进一步培养全面深入了解孔子和儒家文化的兴趣。
二是培养文化视野,整合课外资源。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资源的建设者。一般来说,具有独特文化视野和敏锐文化意识的教师,更能在课本和生活中找到传统文化教学资源,也更善于根据这些文化特点找到合适的教学途径和方法。教师应以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为发掘和整合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做出贡献。音乐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育需求日益突出。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汲取优秀的人类传统文化的营养。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音乐课堂中,用“传统文化”丰富音乐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音乐中沉浸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语文和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整合学科资源时,教师要注意多渠道向纵深延伸,在深化和拓展中盘活传统文化教育素材。
第三,创设情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根植于语文与音乐学科的融合中。
文学与音乐自古就有关系,现实环境为语文与音乐学科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音乐教学实际上在语文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很多老师在教授诗歌内容时也经常使用这种方法。诗歌的教学形式重在朗读。如果学生能读懂诗歌的魅力,就说明他们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感情,那么教师的教学效果必然事半功倍。如何让学生读出韵味,需要音效的配合。教师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学生的阅读伴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情绪,让音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景。
教师可以在课开始时采用通过音乐带学生的教学场景,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讲授做铺垫,让教学内容自然展开,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诗经》中的《甲戌》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播放这首曲子,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诗中想要表达的曲折的爱情故事,让学生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音乐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必修课,其课程性质主要表现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用性三个方面。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丰富的音乐实践,引领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方面,有着丰富的课程内容和经验。音乐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包括音乐课程从教育形式到教育内容、从教育目标到教育实践的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发现和建构音乐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音乐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努力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多学科的融合。
很多曲子也融入了文艺元素,语文科目的歌词解读更有利于音乐的演唱。音乐教学应以经典戏曲名段的学习和欣赏为基础,充分利用音乐课的趣味性和灵活性,让学生从兴趣入手,成为开启学生对戏曲文化热爱的金钥匙。而且中国的传统诗歌本身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古代诗人的吟诵其实就是歌唱,是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中,语文与音乐学科的完美结合是促进传统文化发展的独特方式。
第四,以活动为契机,在综合实践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为学科综合实践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同时这些传统文化也借助实践活动的平台展现出自己的魅力。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可以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传统文化的多维趣味,还可以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极大地锻炼综合实践能力。
除了语文课、音乐课,教师还要注重学校、家庭、社区的合作,为传统文化的综合实践创造更广阔的平台。比如,教师可以开展剧本写作和表演活动,帮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走近传统故事;利用课堂时间带领学生参加传统民俗活动,走进社区采访少数民族家庭,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历史;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沟通能力;在社区中选择一个公共问题,让学生扮演角色,体验民主自治的价值内涵。学生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得到生命的成长。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方面,学科教育中有大量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在教育上,教师要加强教育研究,在欣赏、学习等模块教育的基础上发挥教育功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在教育中,教师要注意梳理教学内容,分析学科内容,把握学科教育目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结合点,做好教育实践工作。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内容,既能陶冶学生情操,又能起到育人的作用,达到教育目的。
教育部明确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融入学生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适时启动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的研究、论证、试点探索、推广和评估工作。
不同学科可以根据自身的基本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vml][endif][if!RotText]
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是语文和音乐学科新课程标准的方向和要求。语文和音乐学科既要重视植根于课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重视两个学科的相通性,从而在融合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科教学,不仅体现在知识的获取上,更体现在教学过程和形式中精神情感的传递上,还受到思维方式、精神价值、文化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只有通过长期的坚持,才能给青少年的精神生活打上民族文化背景的烙印,让青少年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成为一个有文化感知力、理解力、反思力的生命体,从而蓬勃自信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