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街村的经济发展
工业
东街村以其繁荣的商业贸易而闻名。村民商品观念强,经商历史悠久。明朝万历年间(1573 ~ 1619),农历每旬的初三、初八为赶集日,延续了400多年。民国时期,村里的东横街和文星街是虹桥镇的主要商业街。其中,东横街长约500米,宽4米,两边有50家店铺。文星街在东干河附近,长560米,宽6 ~ 8米,有27家店铺。小巷里散布着小商店和小摊贩。经营的商品有:南货、百货、杂货、棉布、水果、药品、酒、大米等。其中比较有名的店铺有东兴湘南货店、泥风河酱园、徐天德药店、徐忠德药店。1949后,成立了国营商店和供销社。“文革”期间,个体经营被视为“投机倒把”,被批判搞“资本主义”。村民们不得不放弃生意,专注于低收入的农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场日益繁荣,公平贸易空前。三、八级市场上,高峰时上市人数达65438万余人。东街人抓住机遇,树立并贯彻了“不劳无获,不务正业,不劳无获”的思想。他们根据东街的地理优势,制定了商工农结合的富村富民措施,着力发展商业贸易,重振浙南商业中心的雄风,除了因地制宜地沿街开店外,还走标准化、专业化市场的道路。工业和农业也协调发展。1970创办第一家村办企业——虹桥纸箱厂。年产值50万元以上,利税5万元。1979后成立了塑料包装厂、牡蛎灰厂、水泥预制场、砖瓦厂、洪洞停车场、洪洞宾馆等村办企业。到1991,有厂房15750平方米,固定资产1350万元,工人150人,年产值200多万元。1990,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相继问世,包括录音器材厂、新兴连接器厂、塑料模具厂、邢星无线电厂、音响电子元件厂、虹桥无线电厂、电控器件厂、无线电配件厂等。各厂年产值在300万元以上,部分达到654.38+00万元。
农业
村领导重视粮食生产,把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身上,搞规模经营。1987以来,村里投入60多万元,对农民实行免费补贴,完善农田基本建设;建设650米“三面光”通道、500米2-5米宽机耕道、1.500平方米粮食烘干场、5座农业仓库、1座农业桥梁,实行排灌、机耕、植保合一,75%以上的耕地面积实现电力灌溉。亩产粮食850公斤。1991年,东街村工农业总产值3500万元,为国家创利税3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