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和地震。
陨石坑是地球上释放热量和气体的裂缝。火山是地球深处的岩浆等高温物质穿过地壳的裂缝,喷涌而出,形成的锥形山体。地球科学也叫堆积山。有活火山,也有死火山。活火山是人类历史记录中频繁或周期性喷发的火山;死火山是人类历史上从未爆发过的火山,但谁也不知道它们会在睡梦中突然醒来。
地球上有两个最大的火山活动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火山带。世界上有850多座活火山(陆地700多座,海底100多座),其中3/4分布在环太平洋的火山带上,成为地球穿的“火环”。活火山的爆发是不规则的。看来他是一个神力无穷的威猛之人,喷发时产生的力量是不可想象的。1980 5月18日,美国华盛顿的圣海伦斯火山喷发,卫星拍摄到了珍贵的照片。分析显示,火山爆发的冲击波穿过200公里厚的大气层,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当年美国在广岛投下的500多颗原子弹。炽热的岩浆摧毁了房屋、桥梁、公路、森林、人和动物。
全球至少有20座城市在瞬间被喷发的火山彻底摧毁。最早的记录是公元前1470年的古希腊。当时繁华的克诺索斯古城被突然爆发的圣托里尼火山夷为平地,50米高的海浪席卷东地中海的岛屿和海岸,130公里外的米诺斯文明中心和克里特岛瞬间被摧毁。
公元79年,意大利火山维苏威火山在火山喷发下,掩埋了附近四座繁华的古城堡,分别是庞贝、斯代比雅、热尔库勒姆和奥龙奇。这些都给人类文明留下了永恒的遗憾。也让人意识到,我们所谓辉煌的文明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是如此苍白无力,火山爆发带来的灾难是如此不可抗拒。火山爆发不仅直接摧毁一切,还会引发一系列灾难——火灾、海啸、泥石流、洪水,形成一个随时可能决口的火山湖。火山灰很小,随风飘到很远的地方或升到天上,长期扩散,导致能见度降低、空难、交通事故,甚至气候变异中的“冷夏”。1783年,日本Asayama火山爆发,导致日本出现“冷夏”,甚至东北出现冻害。火山喷出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氢气、氯气、硫化氢等。还会污染空气,形成酸雨,产生温室效应。
火山大火:1977 65438+10月7日,非洲尼拉贡戈火山爆发,烧毁了扎伊尔和卢旺达430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
火山引发的海啸:1883年8月27日,印尼埃塔海峡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引发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海啸,掀起高达30-40米的狂浪,吞没了这一海域的所有船只,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沿岸的所有房屋、车辆、人和动物都被卷入波涛汹涌的大海。仅印尼就有3.6万人在海啸中丧生,经济损失无法估量。
火山引发的泥石流:帕利科特火山于1943年2月喷发,附近山坡被60-70厘米厚的火山灰覆盖。当飓风和暴雨席卷墨西哥时,形成了泥石流,瞬间掩埋了山脚下的三个村庄和数十名村民,摧毁了600多平方公里的农田。
火山引发的洪水:1985 165438+10月13哥伦比亚托利马省的路易斯火山爆发,瞬间融化了千年积雪,引发山洪。洪水蔓延超过30000平方公里,造成25000人死亡,130人无家可归,65433人无家可归。
火山山脉型
火山有很多种类,按其活动性可分为三类:死火山、休眠火山和活火山。死火山是指史前时期爆发过,但有史以来从未活跃过的火山。这种火山已经失去了活动能力。有些火山还保持着完整的火山形态,有些则已经风化侵蚀,只剩下不完整的火山遗迹。在方圆约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两个孤立的火山锥,其中狼窝山火山锥高度近120米。休眠火山是指历史上爆发过,但长期相对静止的火山。这些火山都有保存完好的火山形态,仍然有火山活动,或者不能断定它们已经失去了火山活动。比如中国白头山天池在1597和1792年两次喷发,在此之前也有多次活动。虽然目前没有喷发活动,但山坡上一些深不可测的喷孔不断喷出高温气体,说明火山目前处于休眠状态。活火山是指现代仍处于活跃状态或周期性喷发的火山。这种火山正处于活跃的高峰期。比如赵土岛的默拉皮火山,本世纪以来平均间隔两三年就有一段时间在喷发。中国近期的火山活动以台湾省岛内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最为著名。在大陆,仅在1995年就有新疆昆仑山西段玉田卡尔达西火山群火山喷发的记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平顶火山锥。锥顶海拔4900米,锥高145米,锥底直径642米,锥顶直径175米,火山口深56米。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种类型的火山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休眠火山可以复活,死火山也可以“复活”,彼此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维苏威火山一直被认为是死火山。在火山脚下,在火山的山坡上建造了许多城镇,开辟了葡萄园。然而,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攻与夺》中的高温火山喷发造就了庞贝和赫拉古诺姆两座毫无防备的古城。城市和居民都被摧毁和杀害。
火山爆发时,排出气体、岩浆、固体和其他物质的出口称为火山口。一般来说,中央喷发一次只有一个火山口,但大多数火山会喷发多次。随后的喷发有的是来自原火山口,但更多的是在其侧面喷发,从而形成新的火山口,称为寄生火山口。除了中央喷发,还有一种裂隙喷发,即喷发物质从地壳的裂缝中喷出。它形成了更多的陨石坑。比如冰岛拉基火山的喷发,在一条32公里长的裂缝中,熔岩连续从105个火山口源源不断地流出。大多数环形山的形状都是圆形的,一般分为五类:对称环形山、不对称环形山、龟裂环形山、无明显环形山的环形山和凹陷环形山。有一种特殊的陨石坑叫做火山口。就是因为火山爆发太过猛烈,巨量的岩浆一下子就冲走了火山颈和周围的岩石。这种喷发造成的火山口直径往往超过5公里。猛烈的喷发不仅形成了火山口,还大大降低了火山的高度。比如坦博拉火山的喷发产生了一个直径为12km的火山口,海拔下降了1400米。
地震
由于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动称为地震。由于地球的不断运动和变化,地壳的不同部分受到挤压、拉伸、扭曲等力的作用。,能量也是逐渐积累起来的。在一些脆弱的地方,岩层容易突然破裂,造成断裂和错位,从而引发地震。
关于地震的几个基本概念;
地震震源:地球直接断裂的地方;
地震:地面上面对震源的地方;
震源深度:从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震中距:震中到地面任意观测点的距离;
极震区:震后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震级是地震震级的量度,按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划分,用“震级”表示。
震级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震级差一级,能量差30倍左右。
地震的震级分类:
弱地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且小于或等于5级的地震;
中强地震:震级大于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其中,大于等于8级的也称为巨震。
烈度是地震对地面、房屋等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用“度”来表示。中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
震级和地震烈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震级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有关,是地震震级的度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因地而异,但震中烈度只有一个。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强度越高。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的地方,烈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震中地区破坏最严重,其烈度值称为震中烈度。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震造成的损失逐渐减少)。除了震级和震中距,强度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有关。
火山有很多种类,按其活动性可分为三类:死火山、休眠火山和活火山。死火山是指史前时期爆发过,但有史以来从未活跃过的火山。这种火山已经失去了活动能力。有些火山还保持着完整的火山形态,有些则已经风化侵蚀,只剩下不完整的火山遗迹。在方圆约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两个孤立的火山锥,其中狼窝山火山锥高度近120米。休眠火山是指历史上爆发过,但长期相对静止的火山。这些火山都有保存完好的火山形态,仍然有火山活动,或者不能断定它们已经失去了火山活动。比如中国白头山天池在1597和1792年两次喷发,在此之前也有多次活动。虽然目前没有喷发活动,但山坡上一些深不可测的喷孔不断喷出高温气体,说明火山目前处于休眠状态。活火山是指现代仍处于活跃状态或周期性喷发的火山。这种火山正处于活跃的高峰期。比如赵土岛的默拉皮火山,本世纪以来平均间隔两三年就有一段时间在喷发。中国近期的火山活动以台湾省岛内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最为著名。在大陆,仅在1995年就有新疆昆仑山西段玉田卡尔达西火山群火山喷发的记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平顶火山锥。锥顶海拔4900米,锥高145米,锥底直径642米,锥顶直径175米,火山口深56米。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种类型的火山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休眠火山可以复活,死火山也可以“复活”,彼此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维苏威火山一直被认为是死火山。在火山脚下,在火山的山坡上建造了许多城镇,开辟了葡萄园。然而,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攻与夺》中的高温火山喷发造就了庞贝和赫拉古诺姆两座毫无防备的古城。城市和居民都被摧毁和杀害。
火山爆发时,排出气体、岩浆、固体和其他物质的出口称为火山口。一般来说,中央喷发一次只有一个火山口,但大多数火山会喷发多次。随后的喷发有的是来自原火山口,但更多的是在其侧面喷发,从而形成新的火山口,称为寄生火山口。除了中央喷发,还有一种裂隙喷发,即喷发物质从地壳的裂缝中喷出。它形成了更多的陨石坑。比如冰岛拉基火山的喷发,在一条32公里长的裂缝中,熔岩连续从105个火山口源源不断地流出。大多数环形山的形状都是圆形的,一般分为五类:对称环形山、不对称环形山、龟裂环形山、无明显环形山的环形山和凹陷环形山。有一种特殊的陨石坑叫做火山口。就是因为火山爆发太过猛烈,巨量的岩浆一下子就冲走了火山颈和周围的岩石。这种喷发造成的火山口直径往往超过5公里。猛烈的喷发不仅形成了火山口,还大大降低了火山的高度。比如坦博拉火山的喷发产生了一个直径为12km的火山口,海拔下降了1400米。
在我们的地球上,火山活动通常发生在一些不寻常的地质背景上,其中大部分是在构成岩石圈的巨大板块的边界上。地球上约80%的活火山及其相关的火山活动发生在两个板块相遇时,其中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俯冲的板块,一方面由于压缩增加了局部的压力,另一方面它本身也融进了岩浆;这时,如果上方的挤压板块出现裂缝或薄弱点,压力巨大的岩浆就会从这些地方喷出,形成火山。还有一种不同的情况,就是在大洋中脊轴上,岩浆从地幔涌出,向脊的两侧分离,形成新的洋底。这种火山活动实际上发生在水下。
火山爆发
由于受岩浆性质、地下岩浆房压力、火山通道形状、火山喷发环境(陆上或水下)等因素的影响,火山喷发的形式差异很大,一般有以下几种分类:
1,裂隙喷发
岩浆沿着地壳的一条巨大裂缝溢出地表,这种现象被称为裂隙喷发。这种喷发没有强烈的爆炸现象,喷出物多为基本的熔融浆体,凝结后往往形成覆盖面很广的熔岩台地。如分布于中国西南川滇黔交界地区的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和河北张家口以北的第三纪汉诺坝玄武岩,都属于裂隙喷发。现代裂隙喷发主要分布在海洋底部的大洋中脊。大陆上只有冰岛能看到这种火山喷发,所以也叫冰岛火山。
2.中央喷发
地下的岩浆通过管状的火山通道从地表喷出,这被称为中央喷发。这是现代火山活动的主要形式,可细分为三种类型:
安静型:火山爆发时,只有大量滚烫的岩浆从火山口悄悄流出,沿着山坡缓缓流动,就像从饭锅里煮米汤一样。溢流主要是碱性熔融浆料,温度高,粘度低,易流动。气体少,不爆炸,夏威夷火山是其代表,也叫夏威夷型。人们可以尽情欣赏这种火山。
爆炸性;火山爆发时发生剧烈爆炸,同时喷出大量气体和火山碎屑物质,喷出的熔融浆主要是中酸性熔融浆。1902 12 16 2月,西印度群岛的佩雷火山爆发震惊了全世界。它喷出的岩浆很浓,同时喷出了大量的浮石和炽热的火山灰。这场导致26000人死亡的火山爆发属于这一类,也被称为裴蕾型。
中间型:属于平静喷发和爆发喷发之间的过渡型。该类型以中基性熔岩喷发为主。如果发生爆炸,爆炸力并不大。可平稳喷发数月甚至数年,以间歇性喷发为特征。它的代表是意大利西海岸附近的利帕里群岛上的斯特龙博尔德火山。火山大约每2-3分钟喷发一次,夜间50公里外仍可看到火山喷发的火焰,因此被誉为“地中海灯塔”。也被称为斯特隆博利风格。有人认为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属于这种类型。
3.渗透喷发
岩浆穿透地壳,大面积溢出地表,称为穿透喷发。这是一种古老的火山活动方式,现代已不复存在。有学者认为,太古宙地壳较薄,地下岩浆温度较高,常造成贯穿性岩浆喷出。
火山喷发的形式主要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是岩浆的性质,二是喷发时固、气、液的比例。岩浆按其二氧化硅含量可分为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基性岩浆粘度低,流动性大,也称玄武岩岩浆。这种岩浆引起的火山活动较少,岩浆可以在地面上长距离流动,形成奇特的景观。酸性岩浆粘度高,流动性差,导致火山活动激烈。此外,以气体为主的喷发最强烈,称为“爆炸”;以固体为主的喷发占第二位,称为“弹射”;最弱的,以液体为主,称为“流”;三者中有些比较强的,叫做“jet”。
世界上有许多火山。在过去的400年里,有超过500座活火山。虽然火山很多,但分布很有规律。人们把火山分为四个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大西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和东非火山带。太平洋火山带包括东西两岸,中国台湾省就在这个火山带上。被称为“火山之国”的萨尔瓦多也在这个火山带上。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智利的llullaillaco,海拔6723米;最高的死火山——智利的阿空加瓜火山,海拔6964米,也在这个地带。大西洋火山带最引人注目的海底火山爆发和随后形成的火山岛。在那里,有时会看到海底火山喷发的奇特景象,过几天就能从原来的汪洋中浮现出一个岛屿。由于新形成的火山岛物质还比较疏松,无法抵抗海浪的冲击,往往会像变魔术一样突然消失。地中海火山带以火山活动频繁而闻名,举世闻名的维苏威火山就在这条火山带上。这一带的许多火山今天仍然活跃,如西西里岛上的埃特纳火山,自公元前6000年以来从未停止喷发。非洲大陆叫东非大裂谷,是由两边的拉力形成的,也是火山活动非常活跃的地方。在裂谷的两边,矗立着火山。死火山依然喷出水蒸气,温泉流入,活火山热气腾腾,烟雾缭绕。这里有两个世界闻名的火山奇观:一个是第二大火山口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另一个是尼拉贡戈火山的熔岩湖。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和第二高峰肯尼亚山终年积雪,非常美丽。
中国大约有660座火山,大部分是死火山。活火山和休眠火山主要分布在台湾省、黑龙江省的昆仑山、长白山和云南省的腾冲。黑龙江和吉林有230多座建筑,其中以五大连池和白头山著名。内蒙古是中国火山数量最多的地区,共有270多座火山。这里坐落着中国最大的火山群,包含100多座火山,其中大理火山群火山多达56座。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是中国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方。澎湖列岛、火烧岛、钓鱼岛都是海底火山喷发出来的火山岛。台湾省最著名的大屯火山群,位于该岛北部,由海拔约1000米的10多座火山组成。
地震:
1,各民族哲学家思想家对地震的成因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贡献无与伦比。远在2700年前的西周,柏杨的父亲就认为“太阳出不来了,阴不能蒸,所以有地震。”这就是富有哲理的“阴阳学说”。
2.自古以来,由于科学的落后,人类一直将地震灾害归结于上帝的自然力。很多民族认为地球是由一些动物支撑的,当这些动物移动时,就会发生地震。例如,印度的一些部落认为,驮着地球的乌龟上站着几头大象,大象一动就会发生地震。日本国内普遍认为地震是地下鲶鱼翻身引起的,如果鲶鱼被制止了,世界就太平了。古希腊传说海神发怒时用三叉戟击打海底,引发地震和海啸。
3.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逐渐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的岩石圈由几个巨大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要么相互分离,要么碰撞俯冲。板块边界往往是地震。火山活动特别活跃的地区。然而,板块内地震发生的原理仍不清楚。
4、1996,美国旧金山发生8.3级强烈地震,损失严重。地震发生后,人们发现北美西海岸长达430公里的圣安德烈亚斯断层两侧存在位错。美国地震学家弗雷德通过研究,提出了弹性回弹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岩石因地震运动而变形。当变形超过一定程度时,岩石发生剧烈的断裂和错位,然后变形的岩石反弹回原来的状态,这就是地震发生过程。图为圣弗雷德里克断层,地震的巢穴。
现代科学对地震的原因解释如下:
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变化,逐渐积累起巨大的能量,在地壳的一些脆弱区域造成岩层的突然破裂或原有断层的错位。这是地震。
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中。
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沉降地震和诱发地震。
构造地震是指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当局部应力达到并超过岩层的强度极限时,岩层会突然变形甚至破裂,能量一下子释放出来,引起地震动。这种地震称为构造地震,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
火山地震是指地下深处由于大量岩浆流失、地下压力降低或来不及补充岩浆而导致上覆地层断裂或塌陷而发生的地震。这类地震数量较少,仅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
塌陷地震是由地下洞穴或采空区塌陷引起的局部地震。塌陷地震都是重力作用的结果,规模小,频率低,只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
人工地震和诱发地震是由人工爆破、采矿、军事建设和地下核试验引起的地震。人类生产活动引发的地震有些断层活动称为诱发地震,主要有水库地震、深井抽水注水诱发地震、核试验诱发地震,采矿活动和灌溉也可诱发地震。广东省新丰江水库自1959+00年6月蓄水以来,截至1987年6月底已记录地震337次,其中1962年6月发生6.1级地震,造成混凝土大坝出现82米长的裂缝。
受访者火山种类繁多,按其活动性可分为三类:死火山、休眠火山和活火山。死火山是指史前时期爆发过,但有史以来从未活跃过的火山。这种火山已经失去了活动能力。有些火山还保持着完整的火山形态,有些则已经风化侵蚀,只剩下不完整的火山遗迹。在方圆约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两个孤立的火山锥,其中狼窝山火山锥高度近120米。休眠火山是指历史上爆发过,但长期相对静止的火山。这些火山都有保存完好的火山形态,仍然有火山活动,或者不能断定它们已经失去了火山活动。比如中国白头山天池在1597和1792年两次喷发,在此之前也有多次活动。虽然目前没有喷发活动,但山坡上一些深不可测的喷孔不断喷出高温气体,说明火山目前处于休眠状态。活火山是指现代仍处于活跃状态或周期性喷发的火山。这种火山正处于活跃的高峰期。比如赵土岛的默拉皮火山,本世纪以来平均间隔两三年就有一段时间在喷发。中国近期的火山活动以台湾省岛内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最为著名。在大陆,仅在1995年就有新疆昆仑山西段玉田卡尔达西火山群火山喷发的记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平顶火山锥。锥顶海拔4900米,锥高145米,锥底直径642米,锥顶直径175米,火山口深56米。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种类型的火山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休眠火山可以复活,死火山也可以“复活”,彼此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维苏威火山一直被认为是死火山。在火山脚下,在火山的山坡上建造了许多城镇,开辟了葡萄园。然而,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攻与夺》中的高温火山喷发造就了庞贝和赫拉古诺姆两座毫无防备的古城。城市和居民都被摧毁和杀害。
火山爆发时,排出气体、岩浆、固体和其他物质的出口称为火山口。一般来说,中央喷发一次只有一个火山口,但大多数火山会喷发多次。随后的喷发有的是来自原火山口,但更多的是在其侧面喷发,从而形成新的火山口,称为寄生火山口。除了中央喷发,还有一种裂隙喷发,即喷发物质从地壳的裂缝中喷出。它形成了更多的陨石坑。比如冰岛拉基火山的喷发,在一条32公里长的裂缝中,熔岩连续从105个火山口源源不断地流出。大多数环形山的形状都是圆形的,一般分为五类:对称环形山、不对称环形山、龟裂环形山、无明显环形山的环形山和凹陷环形山。有一种特殊的陨石坑叫做火山口。就是因为火山爆发太过猛烈,巨量的岩浆一下子就冲走了火山颈和周围的岩石。这种喷发造成的火山口直径往往超过5公里。猛烈的喷发不仅形成了火山口,还大大降低了火山的高度。比如坦博拉火山的喷发产生了一个直径为12km的火山口,海拔下降了1400米。
在我们的地球上,火山活动通常发生在一些不寻常的地质背景上,其中大部分是在构成岩石圈的巨大板块的边界上。地球上约80%的活火山及其相关的火山活动发生在两个板块相遇时,其中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俯冲的板块,一方面由于压缩增加了局部的压力,另一方面它本身也融进了岩浆;这时,如果上方的挤压板块出现裂缝或薄弱点,压力巨大的岩浆就会从这些地方喷出,形成火山。还有一种不同的情况,就是在大洋中脊轴上,岩浆从地幔涌出,向脊的两侧分离,形成新的洋底。这种火山活动实际上发生在水下。
火山爆发
由于受岩浆性质、地下岩浆房压力、火山通道形状、火山喷发环境(陆上或水下)等因素的影响,火山喷发的形式差异很大,一般有以下几种分类:
1,裂隙喷发
岩浆沿着地壳的一条巨大裂缝溢出地表,这种现象被称为裂隙喷发。这种喷发没有强烈的爆炸现象,喷出物多为基本的熔融浆体,凝结后往往形成覆盖面很广的熔岩台地。如分布于中国西南川滇黔交界地区的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和河北张家口以北的第三纪汉诺坝玄武岩,都属于裂隙喷发。现代裂隙喷发主要分布在海洋底部的大洋中脊。大陆上只有冰岛能看到这种火山喷发,所以也叫冰岛火山。
2.中央喷发
地下的岩浆通过管状的火山通道从地表喷出,这被称为中央喷发。这是现代火山活动的主要形式,可细分为三种类型:
安静型:火山爆发时,只有大量滚烫的岩浆从火山口悄悄流出,沿着山坡缓缓流动,就像从饭锅里煮米汤一样。溢流主要是碱性熔融浆料,温度高,粘度低,易流动。气体少,不爆炸,夏威夷火山是其代表,也叫夏威夷型。人们可以尽情欣赏这种火山。
爆炸性;火山爆发时发生剧烈爆炸,同时喷出大量气体和火山碎屑物质,喷出的熔融浆主要是中酸性熔融浆。1902 12 16 2月,西印度群岛的佩雷火山爆发震惊了全世界。它喷出的岩浆很浓,同时喷出了大量的浮石和炽热的火山灰。这场导致26000人死亡的火山爆发属于这一类,也被称为裴蕾型。
中间型:属于平静喷发和爆发喷发之间的过渡型。该类型以中基性熔岩喷发为主。如果发生爆炸,爆炸力并不大。可平稳喷发数月甚至数年,以间歇性喷发为特征。它的代表是意大利西海岸附近的利帕里群岛上的斯特龙博尔德火山。火山大约每2-3分钟喷发一次,夜间50公里外仍可看到火山喷发的火焰,因此被誉为“地中海灯塔”。也被称为斯特隆博利风格。有人认为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属于这种类型。
3.渗透喷发
岩浆穿透地壳,大面积溢出地表,称为穿透喷发。这是一种古老的火山活动方式,现代已不复存在。有学者认为,太古宙地壳较薄,地下岩浆温度较高,常造成贯穿性岩浆喷出。
火山喷发的形式主要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是岩浆的性质,二是喷发时固、气、液的比例。岩浆按其二氧化硅含量可分为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基性岩浆粘度低,流动性大,也称玄武岩岩浆。这种岩浆引起的火山活动较少,岩浆可以在地面上长距离流动,形成奇特的景观。酸性岩浆粘度高,流动性差,导致火山活动激烈。此外,以气体为主的喷发最强烈,称为“爆炸”;以固体为主的喷发占第二位,称为“弹射”;最弱的,以液体为主,称为“流”;三者中有些比较强的,叫做“jet”。
世界上有许多火山。在过去的400年里,有超过500座活火山。虽然火山很多,但分布很有规律。人们把火山分为四个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大西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和东非火山带。太平洋火山带包括东西两岸,中国台湾省就在这个火山带上。被称为“火山之国”的萨尔瓦多也在这条火山带上,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智利的Ueya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