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景教中国碑的历史演变
中国碑,大秦流行的景教,是记载唐代景教传播情况的石碑。
这座纪念碑是由波斯传教士亚兹德·霍齐德于唐建中二年(781)二月四日在大秦寺庭院内所建。碑文为波斯传教士靖靖所书,泰州师士兵卢秀燕[1]赴义郎前所题。碑高197cm,下有龟座,总高279 cm。碑身宽92.5厘米,底部宽102厘米。正面刻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楷书32行,行书62字,共计1780个汉字,叙利亚文字数十种。
明日三年(1623)出土[2]。当时许多西方国家的传教士得知后,争相制作拓片,将碑文拓片翻译成拉丁文,寄往欧洲。当地人担心纪念碑会被他们偷走,就偷偷把它带到附近的金圣寺,由僧侣们保管起来。
清文宗咸丰九年(1859),韩太华重修了碑亭,但不久碑亭因为战乱被烧毁,碑碣一片废墟。一些西方学者主张将这一重要的景教文物运往欧洲妥善保管。1891年,某驻欧使馆请求总理府设法保护大秦景教盛行的中华碑。丞相府汇了100两银子,到了陕西,只剩下五两,只能用小帐篷遮风挡雨。20世纪初,丹麦人弗里茨·霍尔姆斯(Fritz Halms)花3000元买下了这座纪念碑,准备运到伦敦。清廷得知此事后,立即下令陕西巡抚制止。陕西省省长派陕西学校的院长王献军去和霍姆谈判。最后,赫尔默同意废除购买合同,但赫尔默被允许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平板电脑并带回伦敦。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复制模板很逼真,可以混淆。1907年,陕西巡抚将大秦流行的景教《中华碑》入安碑林(今安碑林博物馆)。回到伦敦后,霍尔姆斯按照大秦景教流行的中国牌匾模板复制了一批,分发给各国大学和朝鲜金刚山长安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