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发展简史
1956年3月,国务院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在12年内使中国的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
195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成立,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工业。聂为导演,黄克诚、赵尔禄为副导演。
1956年5月10日,聂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关于建立我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5月26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指示航空委员会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1956年10月15日,聂副总理向中央报告了中国导弹工业的发展情况,提出了导弹研究“自力更生,争取外援,利用外国科学成果”的方针。17日,中央委员会批准了这个报告。
1958年1月,国防部制定了喷气和火箭技术十年发展计划纲要(1958-1967年)。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后,我国一些著名科学家提出在我国开展卫星工程研究工作。一些高校也开始开展相关学术活动。中科院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定人造卫星研制计划草案,代号为“五一任务”。成立了“五一小组”,商定了三个设计大院。8月,第一个设计院成立。11月迁至上海,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1958年4月,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开始建设。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造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用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9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成功。
1962年3月21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枚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1963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定星际航行的长远规划。
1964年4月29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4年6月29日,中国研制的中短程火箭再次发射成功。
1964年7月19日,第一枚生物火箭发射成功。
1965年,中央特委批准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定的1965-1972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特委指示中国科学院制定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196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委委托,召开了第一次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1966年6月30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短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准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
1966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工作开始。
1966年12月2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一枚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67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验成功。
1968年2月20日,空间技术研究所成立。
1970年1月30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5月1日,毛泽东主席和其他领导人在天安门门会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开发商的代表。
1971年3月3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这颗卫星已经在预定轨道上运行了八年。
1971年9月10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卫星。卫星于29日如期返回地面。
1979年1月7日,一种新的发射方式由一枚远程火箭试验成功。
1980年5月18日,中国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进入太平洋预定海域。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1982年10月12日,潜艇在水下成功发射运载火箭,回收舱准确溅落在预定海域。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6日,卫星成功固定在东经125度赤道上空。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6日,卫星成功固定在东经125度赤道上空。1986年2月1日,中国发射了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日,卫星成功固定。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完全掌握了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从实验阶段进入了实用阶段。
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了一颗实验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研制并发射的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
1988年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从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我国低纬度地区首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测试* * *发射了四枚火箭。
1990年4月7日,中国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美国制造的亚洲通信卫星1送入预定轨道,首次为外国用户发射卫星取得圆满成功。
1990年7月16日9时40分,我国研制的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模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从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的,还为巴基斯坦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实验卫星。
1991年1月22日下午18时23分,中国第一枚高度120公里、低纬度的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科院海南探空发射场成功发射。1994年2月22日,我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技术的一项空白。
1998年5月2日,中国研制生产的改进型长二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的竞争力。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九个第一。
这九项中的第一项包括:
1960年9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短程导弹。
1960年11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中程导弹。
1966年10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带核弹头的导弹。
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5年11月,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1980年5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洲际导弹。
1981年9月,中国首次用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三颗卫星。
1987年8月,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为外国卫星提供卫星搭载服务。
1999年11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并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艘实验飞船神舟一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启动。短短四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被建成中国第一个现代化载人航天发射场。中心位于弱水之畔,弱水发源于祁连山,平均海拔1100米,地势平坦,多属戈壁、沙漠。自然环境恶劣:冬冷夏热,年最低气温零下34摄氏度,最高气温42.8摄氏度。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张道恒(安徽省阜阳市城郊中学)
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快速发展
1956 10 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和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始。1970年4月24日,中国长征1运载火箭在甘肃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迈出了中国发展航天技术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航天时代,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主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1981年9月20日,我国用暴风1运载火箭将三颗卫星同时送入轨道,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1984年4月8日,中国首次用新研制的长征三号火箭将东方红二号实验通信卫星送入赤道上空静止轨道,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氢氧发动机技术的国家和第五个独立发射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1988年9月7日,我国长征4A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风云1A气象卫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技术的国家,第三个拥有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1990年4月7日,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制造的亚洲通信卫星1,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进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国家。1999 5月10日,长征四号乙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将风云1气象卫星C和石坚5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这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65次飞行,共发射卫星80颗,其中国内51颗,国外29颗。
中国运载火箭捆绑技术、氢氧发动机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发动机真空状态下二次点火技术,将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1.5吨提高到5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2.5吨提高到9.2吨。同时,成功研制了用于近地点变轨的EPKM固体发动机和用于发射铱星的卫星分配器。长征火箭的最大运载能力和发射精度与美国、俄罗斯、欧空局的火箭相当。目前,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二,中国卫星技术的快速发展
自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以来,我国卫星技术也取得了飞速发展。成功研制了实验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等。,已用于卫星返回、一箭多星、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姿态控制、卫星热控、微重力试验和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试验。
1984年4月8日,中国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开启了中国卫星通信的新时代。目前,中国已成功发射5颗东方红二号系列通信卫星,承担了30个国家对外广播、CCTV-1、CCTV-2节目和8000部卫星电话的传输任务,使全国电视观众覆盖率由30%提高到83% ~ 84%。1997年5月12日,一颗带有24个C波段转发器的中等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成功送入轨道。可同时传输6台彩电和近8000部双向电话,相当于6颗东方红2A卫星,可满足200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卫星通信要求。
1988、1990和1999年,中国发射了三颗极轨气象卫星,1997年发射了第一颗FY-2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这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同时拥有两种气象卫星的国家,也大大加快了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1991年7月至8月,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是否分洪是一个重大决策问题。气象部门根据气象卫星的云图数据,及时准确地判断天气变化趋势,帮助政府做出不分流洪水的决定,使40万人免于背井离乡,4万公顷良田免于被淹。仅此一项就减少了600多万元的损失。
1975 165438+10月26日至1996 65438+10月20日,中国* * *发射17颗返回式卫星,其中16颗安全回收。恢复成功率为94%。这些返回式卫星都是遥感技术卫星,其获取的卫星影像具有尺度大、图像清晰、灰度高、视野广、速度快、地面分辨率高等特点。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调查、地质勘探、水利建设、地图测绘、环境监测、铁路选线、文物考古、城市规划等领域。比如大秦铁路修建时,最初认为桑干河是无法通行的路段,铁路需要绕行40公里,占用上千亩良田。后来研究了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卫星照片,发现桑干河的地质条件允许铁路通过,为国家节省了4亿多元的投资。
1988年8月22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CAST)与巴西空间研究所(INPE)在京签署中巴地球资源卫星联合研制协议,中巴联合研制的首颗地球资源卫星于6月199+04日由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进入预定轨道。地球资源卫星是一种利用星载遥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影像数据,以调查地球自然资源和监测生态环境的遥感卫星。它具有视点高、视野广、数据采集快、重复覆盖、连续观测等特点,在国土整治、农林水利、地矿、测绘、海洋、环境等领域都能大显身手。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透射式遥感卫星研制方面取得了突破,填补了我国没有独立的国土资源遥感卫星的空白。
3.中国已具备载人航天的基本条件。
1961 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飞船进入太空,开创了载人航天的先河。载人航天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飞船在太空中从事各种探索、研究、试验、生产和军事应用的往返飞行活动。其目的是突破地球的大气屏障,克服地球引力,将人类的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大气扩大到太空,更广泛、更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飞船的特殊环境,开展各种研究和实验活动,开发极其丰富的太空资源。
到1998年底,全球共进行了216次载人航天飞行,其中美国124次,苏联(俄罗斯)92次,将795人送上天空,开展了史无前例的空间实验。
40年来,中国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以“两弹一星”精神创造了奇迹,如今在运载火箭、测控、发射场、返回式飞船等方面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些都为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中国现在有发射载人飞船的手段。前苏联和美国第一代载人飞船东方和水星的重量分别为4.73吨和1.8吨。第二代飞船联盟号和双子座号的重量分别为6.9吨和3.8吨,中国现有的长征二号E运载火箭具备将9.2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的发射能力,可以将上述苏联(俄罗斯)和美国的载人飞船送入轨道。
其次,中国研究航天飞船的生命保障系统已经20多年了。早在1964,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就进行了空间生物学和医学实验研究。1990 5438+00年6月,中国第一颗搭载高等动物的科学实验卫星在太空飞行八天后安全返回地面,搭载了老鼠、果蝇、蚕卵和植物种子。试验表明,中国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是成功的、可靠的。
第三,中国成功地进行了无人飞船的发射试验。1999 165438+10月20日6时30分,我国首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号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于10月20日3时41分在内蒙古中部成功着陆。神舟号实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
此外,中国已有两名宇航员被送往俄罗斯接受培训,并有多名宇航员在国内宇航员培训基地接受培训。总之,中国已经具备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条件,中国的载人航天已经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