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下五彩醴陵瓷的品牌文化

清代康熙年间创制的一种釉下三色(红、蓝、青),又称釉下三色,其中红、蓝分别用铜红、钴着色,青为豆绿用氧化铁着色。三种颜色相互搭配,使釉下彩更加丰富。

釉下彩也是在青花和釉下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1907到1908,湖南瓷派开发了多种釉下颜料,如绿松石、海蓝宝石、亮黑色、赭石、玛瑙红等。湖南制瓷公司著名画家和瓷校陶艺班毕业生,利用自制釉下颜料,双钩充水,国画“三烧”法,反复研制生产出沁人心脾的五彩釉下瓷器。釉下五彩瓷瓷质细腻,绘画精美,清新淡雅,风格独特,釉下五彩缤纷,呈现出生动的画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从1909到1911,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别参加了武汉劝导会、南阳劝导会、都郎国际大赛,接连获得金牌。醴陵瓷器开始在中国扬名,走向世界。“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响如磬”是当时醴陵瓷获得的好评价。它集中于各种绘画方法的综合运用。但由于高温下釉下多色多样,不易烧成,故历代佳作甚少。

醴陵釉下五彩瓷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响如磬”而闻名。这种至高品质在陶瓷领域是独一无二的。它采用国画双钩分水填色和“三烧”法,整体效果令人耳目一新。在色彩运用上,突破釉中彩单一的传统技艺,用五种原色(红、绿、蓝、黄、黑)配制多彩的陶瓷绘画颜料,注重淡雅色彩的表现,采用双钩分水的独特技法,接近照片效果,水润通透,清新淡雅,给人以身心愉悦之感。成功制作的釉下五彩瓷纹透过釉面溢出瓷面,晶莹润泽,白度、透明度、釉面硬度都很高。釉下彩瓷器使瓷器上的图案看得见,摸不着,永不褪色。而且具有瓷强度高、釉面玻璃化程度强、无铅无镉毒、耐酸碱、耐磨、花面不褪色、经久耐用等特点,能同时满足人们对审美、环保和健康的双重要求,具有较高的收藏和使用价值。正因为如此,醴陵釉下五彩瓷一诞生就被选为清朝的宫廷御用瓷器,是建国后专门为毛泽东制造的。形成了极品瓷器“毛瓷”,被誉为“红色官窑”,多次成为国家陈列用瓷、国宴用瓷、国宾礼品瓷和国家领导人生活用瓷。成为集观赏性、艺术性、文化性、收藏性、投资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珍贵艺术品。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国家权威部门2011、1两次鉴定,“醴陵瓷”位列中国300件最具价值地理标志产品第二名。近年来,醴陵釉下五彩瓷以其高品质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受到藏家的热烈追捧。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品牌效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1八大家陶瓷老师胡怀印先生和周剑英先生等人创新釉下叠彩工艺,使花鸟、虫草更加立体;开创了积水技法,使作品的色彩体系更加丰富,意境更加深远。他的画风精致细腻,清丽明快,颇为活泼,作品构图简练,追求文人画瓷的诗情画意,赏心悦目,将釉下多色技术引领到文人画瓷的新高度。醴陵陶瓷的制作始于东汉,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县城郊区发现了东汉时期的制陶遗址,说明当时制陶已达到相当规模。据《醴陵县志》记载,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广东人廖仲伟向巍山寺僧人借智制瓷,邀请二十余名同乡工匠办厂制瓷,成为醴陵瓷业之箭。早期的醴陵瓷是以碗为大宗的釉下青花器,质量与景德镇相差甚远。都是一个人做的,就是粗瓷,素描,绘画。当时瓷商称醴陵瓷为“土瓷”,景德镇瓷为“镇瓷”,价格相差甚远。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名士熊希龄(公元1870-1937,湖南凤凰人,光绪进士,辛亥革命后任北洋政府宰相)赴日本考察教育和工业。在日本逗留期间,他们发现日本制瓷业技术先进,产品精良。回国后,文君铎(1853-1916,光绪十七年,参与《写在车上》)亲自深入醴陵考察瓷器行业。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湖南巡抚段方提出“建学堂、设公司、择地、均利”的强国救国方略,主张在陶瓷工业区设立陶瓷学堂,发展湖南工业,得到段方的大力支持。不久之后,它得到了清政府的批准和资助。年,熊希龄、文君铎在醴陵城北江湾创办“湖南官瓷学堂”,熊希龄任校长,文君铎任督学。学校有陶艺绘画、滑轮、模型三个科目,分为速成班和永久班。永久班持续四年。除本省教师外,还聘请了安田一机、大饭李记等日本技术人员。学习内容主要是专业和文化。醴陵瓷业的改善也由此开始。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熊希龄邀投资商聚股,成立“湖南瓷器公司”。熊亲自担任第一任总理,安装机器,建造景德镇式和日式窑。公司有一个圆形工厂、一个刀具工厂、一个机械室、一个电灯室和一个化学室。立志改良,致力于生产细瓷,从此醴陵开始生产细瓷。

清光绪三十三、三十四年间(公元1907年,公元1908年),湖南瓷院研制出黑、蓝、红、棕、绿五种高火釉下彩颜料,醴陵烧制出举世闻名的釉下彩瓷器。

湖南瓷业公司在成立初期的十几年里,不惜重金制造上等瓷器,因而生产出了优秀精美的绘画作品,尤其是装饰效果独特的釉下彩瓷器,在当时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巅峰”。宣彤元年(公元1909),在武汉市鼓励实业会议上获得一等金质奖章。宣彤二年(公元1910),在南京紫竹林举行的南洋劝导会上,获得第一名。宣彤三年(公元1911),获意大利杜朗博览会最佳奖。公元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据公元1911记载,醴陵瓷器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而且“海潮蔓延,举国疯狂,各个港口的商贩络绎不绝地来到这个人贩子面前”。这标志着醴陵瓷业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

民国七年(公元1918),湖南瓷业公司遭到北洋军阀的蹂躏,制瓷机具被毁,生产陷于停顿。后来虽然逐渐恢复营业,但由于用人不当,经营不善,以及醴陵瓷业的逐渐衰落,到公元1930年,随着湖南瓷业公司、湖南样板窑厂和一些商业瓷厂的相继关闭,醴陵釉下五彩瓷基本停产,数以千计的制瓷工人失业,技艺濒临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醴陵的釉下五彩瓷如枯树逢春重生。醴陵瓷业公司、醴陵县文联邀请原湖南瓷校画面速成班毕业生,釉下老艺人吴守启教授釉下五彩技艺,培训徒弟,修复了中断20多年的釉下五彩瓷器。1955和1958年,醴陵陶瓷研究所和醴陵瓷业公司艺术瓷厂(现李群瓷厂)相继成立,专门研究和生产釉下彩瓷器。经过多年的恢复和发展,醴陵釉下五彩瓷在生产工艺、生产规模、装饰技法、颜料品种和艺术水平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木窑改成了煤窑,后来发展成了油窑。2000年后开始烧燃气窑,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仅醴陵李群瓷厂专门生产釉下彩瓷器,而且该省的国光、霍星、永胜等地的一些瓷厂也生产出精美的釉下彩瓷器。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一批私营企业和作坊,成为醴陵釉下五彩瓷生产的主力军。为了传播醴陵陶瓷文化,他们继承和发展了釉下彩瓷器。在装饰手法上,无论是图案设计、色彩处理、操作技术,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釉下彩料也从清末的五种发展到21世纪的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灰等几十个品种,几乎涵盖了所有色系,加上各种多色。到公元21世纪,釉下彩已经使用了100多种不同色调的颜色。

醴陵陶瓷研究所和醴陵李群瓷厂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生产釉下彩瓷器。为首都十大建筑中的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工人体育馆、主席台、宴会厅、湖南厅、钓鱼台国宾馆、联合国大厦、毛主席纪念堂提供釉下五彩瓷。醴陵釉下五彩瓷,作为国瓷和国礼瓷,被誉为“红官窑”瓷。

醴陵的釉下彩瓷器,因为颜料和装饰技法的不同,所以和其他的彩瓷不一样。第一,无铅毒,耐酸碱,耐磨,永不褪色。釉下彩基础颜料是以金属氧化物或其盐类为着色剂,配以一定量的硅酸盐原料制成的。醴陵釉下五彩颜料本身不含铅毒。这种颜料不需要使用含铅量高的熔剂辅助显色和降低烧成温度,而是在1350-1400℃的高温烧结中,色料中的熔体以熔融状态附着在青釉上。有人误以为醴陵釉下彩瓷无铅有毒,是因为颜料表面覆盖了一层高温釉,封闭了有毒物质的排出。这是因为他们不熟悉醴陵釉下彩瓷器的工艺和技术。同时,覆盖釉层能抵抗天然酸碱的侵蚀,耐磨,永远保持色泽清晰、明亮、鲜艳。因此,醴陵釉下五彩瓷是一种理想的“绿色”陶瓷。

二、多姿多彩,浓而不俗,淡而引人入胜。这就是釉下彩瓷器特有的色彩效果。醴陵釉下彩是对传统釉下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色彩极其丰富,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色系。而且每种颜色因为制作工艺和原料的不同而不同,窑变后的颜色变化更加丰富。因此,这种釉下装饰构图设色不拘一格,装饰技法多样,装饰效果丰富多彩。既能表现出各种单色效果,又能画出色彩斑驳的图案,瑰丽或典雅。俗话说“淡妆总相宜”。

三、画面明亮流畅,淡雅明亮,晶莹润泽,水分感十足。由于醴陵釉下彩采用了一些特殊的装饰手法,如双钩分水法,色彩平整无缝,色调自然。再加上高温烧结的釉层,画面平整光滑,有玉石般的润泽光泽。给人的感觉是润物细无声,有形无形,美在中国藏在西藏,光影闪烁,惊艳世界。

第四,装饰纹样造型简洁,结构严谨。醴陵釉下五彩瓷从历史到现代,其装饰构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图案简洁,结构简单严谨。这一特色的形成与其独特的双钩分水彩装饰技法密切相关。醴陵釉下多色画最常用的技法之一,和工笔国画一样,是先用线条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再用分水法(也叫灌水法)填色,而分水法要求不仅是平色,还要重选多层次,运用遮色、接色等多种技法,使图案呈现丰富的色彩,这就要求操作者有相当的线条技巧和高超的填色技巧,同时构图要简洁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