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姓的历史发展
生于周文王的孙必万之后,以城为氏,或以国名为氏。
公元前661年(十六年),魏国被征服,封给了毕国后裔毕万(战国魏国始祖,毕始祖为第十五子毕)。
毕国被西戎灭后,投奔金,当了大夫。
因功封魏地为邑,子孙以邑为氏,称魏氏。
魏国于公元前445年由毕万的后裔魏思建立。公元前225年被秦灭后,灭亡的魏国王室以国为氏,形成了魏姓最重要的分支。
历史上说魏姓是正宗的。
魏原来的疆域,就是现在的山西芮城县和陕西大荔县。
魏国在商朝时原是一个芮国,西周时改为魏国。据说魏的意思是“大”(史记:“魏也有名。”伏骞:“魏,高。”)我在晋献公的时候,晋国发生过一次比较大规模的合并战争。
周惠王十七年(前661),魏国为晋国所灭。
在灭魏后,魏国土地给了毕万作为封地,于是毕万改姓为魏(这有点像商鞅以封地为氏)——这就是晋国魏国的由来。
毕的孙子因与之子一起流亡有功,被封为大夫和魏武子。
前445年三族分晋,魏为诸侯,建立魏国。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战国七雄中的魏国。
出自糜姓,后为颛顼帝后裔,改姓为魏。
据《史记》等相关资料记载,战国时,秦国项有同父异母兄弟、郭襄太后和三人,楚人,姓糜,后改姓魏。
在米的后代中,有以祖姓为氏的,称为魏,是魏的一个分支。魏的这一分支与熊氏同宗,但查考各地魏氏宗谱,均未发现为其始祖。
从外姓到魏:①从高姓到魏。
南宋有魏辽翁,清远进士,浦江本尉氏,赐于高家续香火。
长大后改回魏姓。
姓魏。
②出自李姓魏。
明代有一所昆山人学校,前身是弘治进士李,后改姓魏。
第二种起源是少数民族改汉姓或固有姓,满族窝车河、佤族、鄂伦春族伊尔改汉姓为卫。
土家族、蒙古族、彝族、回族、朝鲜族等民族都有魏姓。
源于狄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略阳彝族王元寿,因某种原因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权控制的中国北方有四支狄人。
袁弘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北魏孝文帝在洛阳修建太和、安昌两座宫殿,百姓一贫如洗。
在周琴略阳(今甘肃秦安),阿迪人王元寿愤怒地领导了一次起义。他聚集了五千多户人家,自称将军,并改名为韦杰,以对抗北魏。
当时云中地区(今内蒙古托克托)大饥荒,百姓饥寒交迫。韦杰带领起义军开了一个仓库救济物资。
到了阴历二月,汉川(今湖北孝感)的彝族和谭友相继起义,带兵与韦杰会师。他们越来越强大,占领并州城(今山西祁县),对抗北魏。
二月底,北魏周琴(今甘肃天水)、益州(今四川成都)刺史、武都公爵魏罗侯率军讨伐起义军。起义军寡不敌众,很快遭到北魏军队的袭击,杀死了韦杰,活捉了他的妻子和儿子,押送到都城洛阳。
韦杰的玉子人逃亡躲藏,他们的后代中,还有以祖先的汉姓为姓,世代相传的。
源于蒙古人,出自元朝蒙古的无量哈部,属汉化改姓。
蒙古族乌梁哈族起源于乌梁哈部。
乌梁哈人是元初生活在蒙古高原南河流域的乌梁河人的后裔,代表人物有乌梁哈哲勒左和乌梁哈苏布台。
此外,蒙古回鹘桑石,为五粮哈的一个分支,清初被冠以汉姓魏、周、吴。
起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中华文化,改姓为氏。
今天在土家族、彝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魏氏族人,他们的来源多在唐宋元明清中央政府推行的留人政策和改土归流运动中,并代代相传。
毕万。
魏是黄帝姬姓的直系后裔,他们原是毕人。
的第十五子毕,被封在毕(今陕西省安、咸阳北),毕被他国灭后,其后裔万(今陕西省)当了晋国大夫。
晋献公是当时晋国一位雄心勃勃的君主。在他统治期间,他征服了他周围的许多小国,使晋国成为当时的大国之一。
献公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立下汗马功劳,于是赐毕,原是姬姓之国,为邑。
公元前453年,毕万的后裔魏思,联合韩、赵灭,然后瓜分晋国,自立诸侯,建国为魏。公元前225年,魏为秦所灭,魏王室后裔以国为氏。
毕琬也被后人尊为魏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