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区
白云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有三元里抗英的故事,有陈子庄抗清的故事,有赵子庸回归广东的故事,有石井桥的故事,有石门的故事。
区域经济
1996 ~ 2000年,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白云区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白云区是以农业和农村工作为主的城区,是“菜篮子”工程的主要基地之一。白云区以发展“三高”农业为主导,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区委、区政府在完善和提高现有“三高”农业发展基地的基础上,抓住市在白云区远郊建立农业综合开发区的有利时机,加强对“三高”农业发展的统筹规划,不仅配合广州市扩大城市建设用地,还加快建设中远郊菜地基地,在全区形成优质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种植区和良种畜禽发展区。名、优、特、新水产养殖基地和花卉生产基地五大专业化生产基地的区域布局,促进了“三高”农业逐步向基地化、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方向迈进,农产品单产和商品率不断提高,农副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白云区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但由于粮食种植面积锐减以及自然灾害和季节性因素的影响,水果产量大幅减少,农业发展呈现负增长。全年农业总产值37.0亿元,由65.438+0.999下降65.438+0.62%。从1996到200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为16508万元。同时,以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为重点,林业生产健康发展。到1999,全区生态公益林建设规模为12400公顷,占全区林业用地面积的52.55%。水利设施排灌能力提高。2000年,全区农业灌溉面积达25.25万多亩。
工业在白云区的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996至2000年,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调整和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在重点推进建材、汽摩配件、造纸、电子电器、食品玩具等六大支柱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老企业,发展新企业,加快工业开发区建设,重点在东西两侧发展一批新的工业发展基地,如云埔(白云)工业区、石井工业区、江高个体私营经济试验区等,逐步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工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2000年,全区工业增加值42.4亿元,是65.438+0.995的两倍多,全区工业总产值654.38+0.63亿元,其中轻工业产值654.38+0.574亿元,重工业产值57.26亿元,分别占64.87%和3.51.3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95亿元,规模以下及个体工业产值53.49亿元,分别占6.718%和32.82%。村及以下工业企业工业产值651.7亿元。1996至200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为61905万元。白云区坚持从实际出发,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充分利用本地区丰富的土地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畅通的交通和现有的工业基础等良好的投资环境,围绕建设新型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实施重点地区综合开发,促进外商投资发展。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是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改造传统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实现传统轻工业和高新技术项目同步发展。在继续发展纺织服装鞋玩具“三大工程”的同时,2000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65438美元+0.01亿美元,外贸出口总值5.47亿美元。从1996到2000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4.27亿美元,利用外资项目136个。
在国有和集体商业规模萎缩的同时,个体和私营商业发展迅速,许多具有新业态的大型商业组织进入白云区。到2000年,全区共有商业批发市场和专业交易市场157个(其中消费品综合市场30个,农副产品市场67个,工业消费品市场52个,生产资料市场4个,其他市场4个);全区市场贸易总成交额11754亿元,比1996增长3.96倍,年均增长37.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55亿元,比65.438+0996增长65.438+065.438+08.05%,年均增长65.438+06.87%。
1996至2000年,全区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从1996年的24.23∶37.60∶38.17,调整到2000年的15.59∶37.75∶46.66。第三产业比重提高8.49个百分点,全区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经济质量明显提高。随着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各管理部门依法依规加强经济管理,以完善的服务和规范的执法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行政区划
广州市白云区下辖18个行政街道(三元里街、松洲街、景泰街、黄石街、同德街、唐静街、新市街、同和街、京西街、永平街、和君街、嘉禾街、金沙街、石井街、云城街、白云湖街、石门街、和龙街)。有245个居民委员会和118个村民委员会。
历史的发展
白云区1949 65438+10月14广州解放后,6月165438+10月原33个区调整为28个。其中,有六个区位于郊区:三元,沙河,石牌,新洲,李娇和芳村。1950年6月,城西几个区的农村合并为西村区,郊区设7个区。同年7月,市政府成立郊区办事处,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7个郊区的日常行政事务。1951年8月,经中央内务部批准,7个郊区合并为白云、西村、新洲、芳村4个区。这是白云区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广州的行政系统中。此时白云区辖13乡2镇。1953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局决定将原属番禺的黄埔港、常州上下庄等45个自然村正式划归广州,设立黄埔区。同时取消西村区建制。1954年6月芳村区建制撤销。1954 10广州市郊区委员会成立,领导白云、黄埔、新洲郊区党委。三个郊区的农业生产由市政府的农林部门领导。1955 1,广州市人民政府更名为广州市人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委),市政府原农林厅更名为郊区办事处,是市人民任命的监督三个郊区政府行政工作和农业生产的机关。
1956年4月25日,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合并白云、黄埔、新洲三个郊区行政区域,正式设立广州市郊区(简称郊区)。同时,撤销市人民委员会郊区办事处,成立广州市郊区人民委员会。1957 65438+2月28日,广东省人委同意将番禺县珠江以北地区划入广州市郊区。同时,增城县镇龙乡有28个自然村。1958年8月,郊区将24个乡、1个镇、158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萝岗、东圃、沙河、新洲、河东、三元里、石井、江村、太和、仁和、竹料、钟落潭等12个人民公社。
1958 165438+10月,广东省委决定将佛山地委划归广州市委领导,同时将郊区的仁和、太和、竹料、钟落潭四个公社合并为花县,一度更名为广北县,设立辖10县和1市(广北、番顺、中山、三)。三元里等其余八个公社划为郊区,成立广州郊区党委和广州郊区人民委员会,改为县级机构。1959年3月,省里撤销广州地委建制,市委撤销郊区党委、郊区人民委员会,恢复原郊区建制。仁和、太和、竹料、钟落潭四个公社由滑县划归郊区。1959年4月,南海县三个公社(石井海北、海中、海南、秀水、龙溪、横沙)的部分也被划入广州郊区。
1960年5月,为适应当时城市人民公社运动的发展,广州调整城市建制,撤销郊区。原郊区划分为相当于区级的四个人民公社:江村、黄浦、芳村、田亮。同年7月,4个区级人民公社改为3个区(田亮公社并入江村区)。调整后,全市有东山、海珠、荔湾、越秀四个中央行政区;江村、黄浦、芳村三个郊区行政区。5月1962、11日,我市决定将芳村、江村、黄埔合并,重新设立广州郊区,组建郊区区委、郊区人民委员会。
“文革”期间,各级党政机关瘫痪。1967年3月,广州郊区实行军管,成立广州郊区军管委员会。1968年3月,广州市郊区革命委员会成立,下设办公室组、政工组、生产组、保安组,取代原区委、区人民委员会的职能机构。1973年5月,黄埔区再次成立,原郊区黄埔公社常州、萝岗公社南岗等7个大队划入黄埔区。到目前为止,广州市郊区共有15个公社(三元里、石龙、萝岗、仁和、太和、石井、竹料、九佛、钟落潭、江村、东圃、沙河、河东、新滘、珠江渔会),土地面积1295平方公里,人口65人。
6月1980,广州市郊区革命委员会变更为广州市郊区人民政府。1984年2月广州郊区人民公社改为区、区公所;各生产大队改乡,设乡政府。郊区有14个街道办事处,243个乡镇政府,1个渔业协会。1985年5月,为扩大市区,经国务院批准,广州市划出部分原郊区,分别设立天河区和芳村区。1986 65438+2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撤销广州市郊区办事处,改为12镇;三元里街道是新成立的,连同原来的矿泉街道、茶头街道、* *三个行政街道,另外还有一个渔业协会。1987 1、经国务院批准,广州市郊区更名为广州市白云区,纳入城市建制。广州市郊区委员会更名为广州市白云区委员会,广州市郊区人民政府更名为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