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绘画史
曹步星在吴栋享有盛誉。据说他能在一瞬间在50英尺长的丝绸上画一幅画,而且他的头部、身体和四肢的比例没有错误。虽然没有他的作品,但我们也可以从这些传说中窥见他的才华。曹步星画的佛像是手稿,是从中亚(撒马尔罕)的佛教高僧会传入的。他曾用屏风上的墨汁误画了一只苍蝇,导致孙权误以为是真的苍蝇,用手去弹,所以是美谈。曹步星更出名的是画龙,龙的原画还保存在唐代。但曹步星的作品主要是人物画,尤其是佛教画像。曹步星被认为是过去最早的著名佛像画家。
谢威和张默在当时被称为“画圣”。养生会的声誉特别高,多次受到南朝顾恺之等书画家和评论家的称赞。谢赫甚至认为健康协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古画都是写生的,从一开始就是精的。六法同时挺好的。虽然不应该塑造,但是很奇妙,很迷人。凌跨群雄,旷代伯。但他们的作品在唐代并不多见。就记录作品的题名来看,大部分是历史故事画,也有一些佛教画。
这一时期留下的优秀画家有司马绍、荀旭、石道硕、王迅、谢赫等。在东晋明帝。
他们的作品主题,如荆轲、西王母、穆、诗经、列女等,都明显地继承了汉代。一部分是汉代题材的拓展,如:洛神赋图、金谷园林图、三都赋图等。大多是历史传说和习俗。但也有一些是名人神仙的雕像,反映了当时道家思想的流行。
北魏佛教史与石窟造像
鲜卑族拓跋扈于公元386年自称“王维”,建立了北魏政权,吞并了山西北部的部落,随后又进攻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和山东、河南的部分地区,掠夺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自公元398年起,平城(今山西大同)为其都城,自称皇帝。拓跋家在河北、山东掠夺的人口被迫迁徙到人烟稀少的平城地区。这些人中有像蒋绍友一样熟悉各种技艺的工匠;与此同时,在河北流传已久的佛教也开始由赵岩传入平城,并随着北魏政权的巩固而发挥作用。明代元帝拓跋思年间,提倡佛教,“京市四面,象立。还使萨满适用于指导民俗”(《舒威》卷四《史劳志》)。河北高僧法国也明确宣称皇帝是“今日如来”,高僧也要向他进贡。
凉州(今甘肃,包括敦煌一带)自古凉。佛教在301-376年这条铁路开通期间有了很大的发展。公元3971439年,凉州是匈奴占领张掖时北梁许多著名佛教徒居住的地方。例如,来自中亚并翻译了大量佛经的昙无忏在麦积山创立了自己的高轩学派。玄韶是高轩的学生,长期居住在炳灵寺,他们都是凉州的著名僧人。如今,酒泉的文殊山还保存着居曲时期的佛教遗迹。公元439年,北魏太祖灭寒,将巨渠家族的宗族和官员三万户(或十万户)迁到平城。据说:“萨满佛教全在东方,如教。”(《舒威实劳志》)
在拓跋焘皇帝时期,道教徒利用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取得皇帝的信任,一度采取排斥佛教的政策来“灭法”。灭绝时期(公元446-452年),佛经被毁,僧侣被迫回归世俗,高轩也被杀。
文成帝拓跋珪即位后,于兴安元年(公元452年)十二月下令恢复佛教。在佛教消亡过程中隐藏起来的僧人释显和昙曜先后担任了统领佛事的职务。这个职位最早命名为“道统”,由石贤任命。世贤死后(公元460年),昙曜取而代之,改名为“萨摩亚系列”。石贤和昙曜都是凉州的僧人。在恢复佛教的同一年,根据拓跋珪的身材雕刻了一尊石佛。据说石像脸上和身上的黑点和托巴荣身上的一样。兴光元年(公元454年),下令在五级殿为自拓跋君起的五帝铸造五尊巨大的释迦牟尼像,均高六尺,用赤金(铜)二万五千斤。这些举动都说明,北魏流行的观念是皇帝是释迦牟尼,佛教和政治在当时是紧密结合的。
昙曜成为萨摩亚教派(公元460年)后,获得了为佛寺剥削农民的权利,并向皇帝索要一部分户籍作为“僧专户”(每年60户迎客纳古)和“浮图户”(为佛寺服务,从事生产劳动)。翻译了一些佛经;他在佛教活动中最大的工作是主持创建了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举世闻名,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文成帝拓跋珪的父亲(拓跋弘)和儿子(拓跋弘)都信奉佛教,与僧人交朋友,并对他们的“功德”进行了彻底的检修。其子生年(兴元年,公元467年),拓跋宏在平城建永宁寺,寺内建七级浮图(七层宝塔),高300尺。据说“基座宽敞,天下第一。”他还在天宫寺建了一尊释迦牟尼像,高43尺,赤金10万斤,黄金600斤。不久(公元469年左右)建造了高十尺的三级石浮图,上下两部分按木质建筑用石头砌成。公元471年,他退位给他的儿子孝文帝拓跋弘,作为皇帝的父亲成为一名积极倡导佛教的虔诚信徒。所以在他的影响下,北魏的佛教和佛教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孝文帝拓跋宏非常重视佛教的传播和教义的讨论。他继续在云冈修建石窟。同时在政治上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并迁都洛阳(公元493年)。洛阳作为北魏的首都,在5世纪末至6世纪初成为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不仅聚集了一些精通佛教的博学僧人,还仿照云冈在洛阳龙门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石窟。龙门石窟的修建持续了50年。北魏皇族,孝文帝冯、拓跋珪及其皇后胡(史书上常称皇后)和一些贵族都是狂热的佛教信徒。为了给自己的死赎罪,修复来世,在这种信仰下,洛阳等地修建佛寺佛塔,雕刻佛像,都达到了高潮。
宣武帝拓跋珪在恒农景山造像六尊,永平三年(公元510年)迎进洛水附近的寺。在洛阳建立了大熊座、净明寺和永明寺。Eta Ursae Majoris寺有五层楼高的浮图,离地50英尺,有500多间尼姑居住的房屋。净明寺、永明寺有千余间。净明寺曾被形容为“复殿重室,交雷之友。”青台与紫亭,浮巷相连。虽然外面是四点,但是里面没有寒暑。屋檐外,有山塘。松、竹、蓝,立柱。有风有露,芬芳馥郁”(洛阳伽蓝)。光年间,令狐皇后做了一个七层楼高的漂浮图,离地100英尺。永明寺是为外国僧侣建造的,它可以容纳3000多人。西平元年(公元516年),按平城旧制,洛阳也建永宁寺,有九幅浮图,千里之外都能看到。上面有120个金铎和5400个金铃铛。在有风的夜晚,十多英里外都能听到钟声。浮图北面的佛寺,外形与皇宫正殿“太极殿”相似。其中有张八金像一尊,十尊中等长度的金像,三颗绣珠,织成五颗。因此,永宁寺是一座历史上罕见的巨大佛教建筑。到北魏末年,洛阳的佛教寺庙数量达到1367座,在印盒叛乱(公元528年)后遭到严重破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杨洁所见的罗阳已大为衰落,但仍有寺庙421座。杨玄之曾在洛阳写下他所看到的一本书《伽蓝》。
北魏末年(约公元500-540年),以洛阳龙门石窟、永宁寺为代表的修建佛寺、佛像的习俗传到各地,佛寺达3万余座,僧尼200万人。
北魏末年各地普遍出现了石窟造像的建造,其中比较著名和重要的有:甘肃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天水麦基、辽宁义县万佛峡、河南巩县石窟寺等。还有很多雕像和单体的石像。
公元540年左右,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佛教寺庙,石窟和雕像仍在建设中。特别是北齐夺取东魏政权后,河北响堂山、山西太原天龙山等地的大型石窟建筑重新恢复。北齐发掘的一批石窟成为隋石窟的先驱。北周夺得西魏政权。北周文永帝在听取了儒释道三家之间的争论后,严令停止佛道传播,停止大规模修建寺庙。574年至1577年间,佛教被暂时遏制。麦积山曾经保存了一些北周时期的佛教遗物。
北朝的绘画有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的壁画。此外,大量石雕(如雕像等。)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浮雕或线雕,可以代表当时的绘画艺术水平。
洛阳龙门宾阳洞的浮雕(公元510-520年)是古代艺术中的两个重要作品。一个是皇帝和他的侍从,另一个是皇后和她的侍从。构图复杂,前后左右人物排列呼应,关系紧凑,气氛严肃活泼。人物前后层次和服装耦合都很复杂,不堆砌,也不强调体量感和空间感。
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造像上常有浮雕人物。有的比古拙,接近汉朝风格;其他都是北朝晚期的代表风格。北周建德元年(公元572年)墓葬壁画,在陕西咸阳张湾发现。虽然只有一个女性形象,但可以与同时期的浮雕、洞穴壁画、陶俑相提并论,具有相同的造型特征:头大、脸圆、颈细、身材修长。
北魏的墓志封皮上常常盖着浮云和跳跃的怪兽。浅淡的浮雕和生动的形象是汉代艺术的发展。
北魏著名的线雕作品是“毛宁赏殿”(公元529年)上的装饰。这种石室的性质,如汉代的乌石寺,是小石室的形状。正门两侧,荷枪实弹的守卫:石门两侧,是屏风窗帘、吸塑厨房等意象;在后墙的正面,有三组贵族和候女的形象。贵族和女仆的动作活泼自然。可见与唐代作品在题材、内容、表现技术等方面有着相似的联系。
上面提到的几幅作品,可以说明北朝(魏、齐、周)绘画的艺术水平,说明敦煌壁画与中原绘画、南北朝绘画风格、民间与名家的绘画风格有很大的一致性。因此,利用丰富的敦煌壁画,并参考其他各种材料,可以解释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