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临死前说了什么让刘邦毛骨悚然的话?
还有韩信临死前说的一句话。当刘邦凯旋而归时,听到吕后对他说这句话,他毛骨悚然。韩信死前说了什么?
刘邦回宫后,得知韩信已被皇帝杀死,他“又喜又怜”。对于这位为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刘邦还是有些怜惜的。于是他问吕后,韩信死前说了什么?吕后回答道:
刘邦听了不禁出了一身冷汗,随即下令逮捕蒯通。
这个蒯通,原名蒯彻、范阳,司马迁写《史记》时为避汉武帝忌讳,改为蒯通。此人是秦末汉初著名的辩士。他口才独特,精通谋略,善于表达自己的利益。他在陈胜命令武将吴新军横扫赵地时,说服了陈武和杨帆县令徐公两头,终于化解了一场血战,使徐公免于被杀。同时,他帮助陈武平定赵岩等地,没有流血,可见他的谋略和口才。
后来刘邦平定关中后,采用韩信的策略,让他领兵平定北方诸侯,实现对西楚的战略包围。韩信出兵后,魏、代国相继灭亡,最后兵败赵,不流血投降燕。正是在这个时期,蒯通应该成为韩信的谋士。接着,韩信率领几支军队来到齐国。就在韩信准备攻打齐国的时候,突然得知齐国被刘邦派来的说客给拒绝了。
本来,韩信是准备停止进攻的,但这时谋士蒯通突然劝韩信:
韩信是个有野心的人。听了蒯通的话,他觉得很有道理。他会用兵数万,用了几年的时间打下了50多个城市,而施立一口气拿下了70多个城市。他是不是还不如一个儒生?他立即渡过黄河,攻打丽霞,一直打到齐国的首都临淄。齐王田光不明所以,以为施立出卖了自己,于是把他煮了,杀了。
蒯通的计划一针见血的击中了韩信的要害,极具煽动性。可见他确实很擅长用利益游说,但却是施立的悲剧,引发了刘邦的不满,在韩信和刘邦之间种下了猜忌之火。
攻打齐国后,韩信打败了前来救援齐国的楚将军龙且,最终平定了齐国。自入侵以来,先后消灭了魏、戴、赵、燕、齐,平定了北方所有的土地。他自以为立了大功,就派使者去见刘邦,希望刘邦让他做齐国的代王(假王)。
当时刘邦正在荥阳被项羽偷袭,对韩信浑水摸鱼大发雷霆,一度大骂出口。但在张亮和陈平的提醒下,他机智地改变主意,封韩信为齐王,并让张亮去韩信那里安抚齐王。毕竟,韩新元在同一个地方,他全副武装,这是不好的。
在张亮去安抚韩信的同时,项羽也派吴奢去劝说韩信与他联合。韩信对刘邦当年的提拔表示感谢,拒绝了军事介入的说辞,反而刺激了蒯通。
蒯通毕竟深通谋略,他看出天下局势的变化取决于韩信,他想说服韩信背叛汉朝。蒯通把韩信借给面对韩信,说道:
韩信不明白,就问蒯通是什么意思。
蒯通滔滔不绝道:
分析韩信的优缺点,充分分析刘邦和项羽的情况,以及韩信的影响,劝韩信自立。就在韩信再次以刘的好意为由拒绝的时候,蒯通进一步说道:
这一次,蒯通不仅拿山大王和、程作为身边的案例,还把韩信对高震贡献的现实问题一一说明,警告韩信所谓的恩情在权利面前并不可靠,以劝韩信避免死兔死狗的命运。
韩信毕竟是个聪明人。听了蒯通的话,他确实有一段时间有些顾忌,但是他告诉蒯通再考虑两天。
过了几天,蒯通又来劝韩信。他本以为韩信这么优秀的人,应该明白利弊得失,可是就在他机不可失地劝说韩信之后,韩信终于看了刘邦的好话,不忍心背叛刘邦。看到韩信如此“固执”,作为旁观者的蒯通很清楚他现在的处境。这个时候韩信和刘邦都管不住自己,就装疯跑了。
后来大家都知道,韩信在刘邦追击项羽的时候没有马上去会合,只是在刘邦答应分田地的时候才出去,说明蒯通的话虽然没有说服韩信,但是确实极大的动摇了韩信的心。
最后,韩信虽然试探会师,成功灭了项羽,但由于种种原因,刘邦还是先把齐王换成了楚王,然后被削为淮阴侯,软禁在长安。在一次拜访樊哙的时候,韩信才终于相信了蒯通的话,在因为不愿意同列而感到屈辱之后,积极策划谋反。
但是,韩信的阴谋暴露了。结果“成也失了萧何,大闹天宫”,最后被吕后杀死在钟室。
此时,经过连年战乱和一系列兵变,刘邦早已疲惫不堪,对身边任何一个似乎有不良行为的人都有些战战兢兢,甚至对萧何产生了怀疑。所以对于蒯通这种说服韩信裸身自立的人,他更是惊恐万分,于是下令把装傻的蒯通抓起来,准备把他煮了。
临刑前,面对刘邦的严厉质问,蒯通和他们决一死战,不慌不忙,充分显示了他们的口才到极点:
那句“狗总是对着主人以外的人叫”,再加上“只有韩信不知道陛下”,然后“天下人都在做你在做的事。你把他们都杀了吗?”循序渐进,重点明确,利益清晰。刘邦刚平定天下,张亮的旧话犹在耳。自然,他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他被判无罪。天下之初,宽恕胜于惩罚,稳定人心是当务之急。
最后当齐国宰相的时候,邀请蒯通做客,一代著名的辩士、军事家以大团圆结局收场。
作者:退军,图片来自互联网
历史生活是人文的,听到历史,人们会和你聊风云榜的变化,* * *会推送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