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是什么?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日食记录来自中国。有什么证据?最早的证据是甲骨文。19年底到上世纪初,科学家们在河南安阳发现了甲骨文,于是开始研究这种从殷商时期开始的古文字。有个科学家叫董作斌,专门研究甲骨文历法。他写了一本伟大的书,李因浦。董作斌先生在研究甲骨文的时候发现了最早的日食记录,我们可以在这本书里读到。

这是老多书房里的《李因谱》。

董作宾在《李因年谱》中画了它,甲骨文中有日食的记录。

甲骨文中关于日食的预言。

此外,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史书中也记载了不少日食,其中最早的史书大概是孔子编纂的《春秋》,除了《春秋》,还有一部《竹书》。这本书很有趣。它是根据西晋一个战国时期的一群盗墓贼发现的大量竹简整理而成的一部史书。因为没有标题,学者们把这本用竹简编纂的史书命名为《竹书纪年》。这本书记录了战国时期从黄帝(年代不详)到卫惠城(公元前319年)去世约2000年到3000年的历史,其中也有大量关于日食的记载。

竹书编年史上关于夏夷王元年发生的事情,可能是日食的记录,意思是早晨天空又亮了。日食的确经常发生在早上。

这是竹书编年史中对周朝皇帝钟康元年日食的记载。

现在有一个问题。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都有比中国更早的文字。他们比中国更早的发现了很多科学问题,但为什么没有比中国更早的记录日食?

要了解这件事,还得从中国人为什么在这么古老的时代记录日食等天文现象说起(中国不仅记录了日食,还记录了日食、彗星、新星爆发等天文事件)。中国之所以在如此古老的时代记录日食,主要原因是中国有“天人合一”的观念。什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之间有联系,天上发生的事会预示人间会发生的事。

神话故事,如玉皇大帝居住的天堂和王太后的蟠桃园,都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因为这个观念,在中国的宫廷里,观察天上的星星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彗星是皇帝最怕的星星。这个灾难来了,估计皇帝就要死了。在古代,如司马迁、张衡一行,他们的官职叫太史令,这个官职就是皇帝身边的天官,要时刻为皇帝观察星辰的动向。后来,秦把这个官职改名为。秦最重要的任务是计算历法和日食的时间。

中国古代有历法。最早的历法是董作斌先生研究的阴历,中国已经知道日食是因为月亮的影子挡住了太阳。月亮的起伏是有规律的,所以可以计算出月亮的周期,所以可以通过计算提前知道日食的时间。计算历法和日食肯定需要数学,但是月亮的运动是圆周的,圆周运动的计算需要球面三角函数,但是球面三角函数中国没人知道,也没人会玩。球面三角函数的数学方法是在公元1世纪由一个名叫门那鲁斯的希腊人发明的。门那鲁斯是一位天文学家,他在计算天体运动时发现了这种数学方法。

中国人没有球面几何怎么算历法和日食?中国的方法是三角计算,也就是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算出来的历法精度和日食差得远,所以中国的历法两三百年就要修订一次,否则就不准确。欧洲从1世纪开始使用儒略历,1522年修订为公历后几百万年都不用修改。中国的历法不修订怎么会不准?比如春分那天,无论哪一年太阳直射赤道,如果不允许,就不会直射赤道,这样二十四节气就完全乱了。据说明朝末年,春分比正确的时间晚了很多。

计算日食也是如此。由于计算方法不准确,中国的秦经常误算日食发生的时间,或者根本没有日食发生。如果日食被误判,秦田健将被斩首,所以秦田健用迷信来蒙骗皇帝。他们说是因为皇帝治国有方,上帝变心了,所以出现了误算或者没有日食。皇帝听了秦的谎言,高兴得跳了起来,于是秦的脑袋得救了。这样的荒唐事在中国历史上不知上演了多少次。到了17世纪,戏就不好看了。为什么?

有一个德国传教士,名叫汤若望。他来澳门1611年,很快就到了明朝的北京。当时由于中国人使用的历法越来越不准确(明朝使用的历法应该是元朝修改后的历法流传下来的),朝廷召集学者修改历法。

汤若望·贝尔

徐光启与利玛窦

因为汤若望的知识,他被邀请参加修订日历。当时,明代著名的有科学思想的人徐光启主持了历法的修订工作。他是中国最早接受西方科学知识的学者之一。他最著名的是与另一位外国传教士利玛窦一起翻译了《元素的故事》。

新历法是由他和汤若望等中国学者在1634年完成的。这种历法叫做“崇祯历书”。在这部历法中,汤若望明确引入了“地球”的概念,在计算方法中引入了球面和平面的三角学,在坐标系中引入了黄道坐标系。但是崇祯历书并没有马上颁布。不久(1644),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汤若望将新历书交给清朝顺治皇帝,顺治皇帝改称“西新法历书”,后改为“宪法历书”,全国通用。宪法历一直使用到19165438年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由中国早期著名天文学家、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高卢先生修订,并结合西方公历,在中国颁布了阳历和阴历相结合的新历法。像公历一样,这种历法可以不加修改地使用五百万年。

因此,最早记录的日食是在中国的甲骨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