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

沂蒙山次要旅游区位于费县薛庄镇北部山区,北与蒙阴县接壤,东与沂南县接壤,西与费县大田庄乡接壤。整个景区由东蒙望海楼、玉皇顶、大黑山、塔山、羌顶顶、冲函谷关、大青山、蔡五山环绕而成,总面积80多平方公里。景区内层山青水秀。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完美协调,相得益彰;集红色旅游和农业生态旅游于一体,是人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度假、回归自然、陶冶情操的最佳理想场所。

红色吕游晶典

主要有:大青山胜利突破纪念馆、沂蒙山未成年人出生纪念馆、辛锐烈士牺牲纪念馆等。

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地

包括:突围旧址、纪念碑亭、纪念广场、柯城烈士牺牲地。

大青山胜利突围旧址位于大青山主峰秋喜山凹地的李星沟和梧桐沟,是突围的主战场。1941年11年10月30日,我被围机关和后勤人员在康新生支部主席周春泉的指挥下,以低劣的武器和装备精良、准备充分的伪军展开了长达一万多天的英勇顽强的殊死搏斗,终于撕开了敌人的包围圈;抗大一枝以300多人的代价,取得了近万人的胜利,保存了山东抗日武装的领导机关和大量有生力量。

在柯城牺牲的地方,在突围的主战场李星沟一户民房前的空地上,立了一座纪念碑。

大青山胜利突围碑亭位于李兴沟下面沟的北侧。这是突围战中撕开敌人包围圈的突破口,我被围人员大部分从这里冲出敌人包围圈,安全转移到蒙山深处。碑亭建于1997 165438+10月,亭为仿古建筑,六边形挑檐;纪念碑高1.941米,坐北朝南,立于纪念亭中央。碑正面镌刻“大青山胜利突破碑”碑文、立碑单位及时间,背面镌刻“大青山胜利突破简介”。

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广场,位于纪念碑亭的背面左上方,东西走向。2005年7月开工建设,2006年6月主体工程竣工。整个广场建筑面积178000平方米(约50亩)。利用目前从西到东的高差,将广场分为入口广场、集会广场(主广场)和纪念碑广场三部分。结合大台阶,形成渐变的空间序列,营造纪念抗战的庄严氛围。

入口广场在最西端,靠近高速公路。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块长12米、宽0.8米、高2米、重500多吨的长方体巨石。巨石正面镌刻着广场的名字,背面镌刻着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在广场的右边有一个大停车场。

从入口广场爬上58级大理石台阶,就是整个纪念广场的主体部分——集会广场。广场宽敞、宏伟、平坦、壮观。八座英烈大理石雕像整齐地排列在主广场两侧。北面有四尊雕像,从东到西分别是:周春泉、严介三、邱泽民和柯城;南面有四尊雕像,从东到西分别是:陈明、王俐人和汉斯?赫柏,辛锐。集会广场两侧布置有休闲树。

纪念碑广场,位于东端最高点,是整个广场的高潮。广场中央建有一座高19.45438+0米的大型纪念碑,是一根变形的方柱。纪念碑正面镌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的“大青山胜利突破纪念碑”10镀金大字,基座上放置一组大理石英烈像。

整个纪念广场三位一体,位于同一个中轴线上,每个广场的地面和大台阶都用大理石精心铺设,更加庄严壮观。

沂蒙山小调诞生纪念地

主要景点有:牌坊、康达分公司文工团团长袁成龙同志墓、沂蒙山小调纪念碑、纪念亭、莫言石刻、大众日报社印刷厂旧址等。

该牌楼位于蒙山四关之一的黄草关西侧。牌坊高14.8米,宽26米,重约580吨。其造型和气势在我省首屈一指。该项目于2005年4月完成。

袁成龙同志的墓位于下白石坞村西河北岸的阳坡上。2003年8月23日,袁成龙同志的部分骨灰安放在这里,并竖立了墓碑。

沂蒙山小调的发源地,位于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东麓,上白石坞村前。这里山川秀美,景色宜人。在小拦河坝北岸的花岗岩巨石上,镌刻着袁成龙同志的题词:“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在另一块巨石上,镌刻着《沂蒙山小调》作者阮若山同志的题词:“我深深怀念沂蒙山这个好地方”。碑文上方不远处,并排竖立着两座纪念碑:正面镌刻着康大一分校文工团成员名单和袁成龙同志生平,背面镌刻着李林同志生平和阮若珊同志生平;另一面刻有广为传唱的歌曲《沂蒙山小调》,背面刻有《沂蒙山小调的诞生》。

两座纪念碑的左侧是《沂蒙山小调》连体纪念亭,表示《沂蒙山小调》由两位作者创作。这些纪念设施建立于9月1999。

《大众日报》印刷厂旧址在上白石坞村,在纪念亭上方二三十米处。印刷厂的房子是用石头和茅草屋顶建造的;有四个印刷和装订车间,另外三个是铸字车间。由于年久失修,房屋已经倒塌,但遗址依然存在,急需修复。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碑位于小拦河坝南岸。2003年2月,《沂蒙山小调》被定为临沂市市歌,2003年6月被临沂市人民政府确立。

辛锐烈士牺牲地

火红峪村,位于大青山鹅头岭脚下。景点有辛锐烈士墓、辛锐烈士纪念碑亭、辛锐康复中心、辛锐牺牲中心、八路军纵队第二医疗中心旧址等。

其他红色纪念景点还有“八路军山东纵队后勤部服装厂”旧址、“康大一分校”旧址等。自然风和光

沂蒙山小旅游区,群峰秀丽,山泉甘甜清澈,树木葱郁茂密,奇花异草争奇斗艳,古树奇石点缀其中。

景区内有300多座小山,海拔600米以上的小山有10多座,如望海楼、玉皇顶、大黑山、道山、舌谷、三间山、羌顶顶、大青山等。

奇形怪状的巨石遍布景区,大多以其生动的造型而得名。如望海楼北坡的香炉石、桃园山寨西坡山腰的上下蹼石、望海楼东侧山脚下的孤岛石、龙王沟顶的龙角石、舌脊上的舌石、西北崖上的狗石和喂狗盆石、南梁等。

景区内有30多条溪流,多条溪流汇集于石兰水库(中型)。小型水库和池塘多建在许多溪流上,有许多可以命名的山泉。这些水库、池塘、泉水,像星星一样,散落在景区各处。

旅游区森林覆盖率达87%,有4万多亩密植丰产板栗园。西边望海楼到崇汉谷山是塔山国家森林公园,东边大青山到蔡五山是省级自然环境保护区。整个景区堪称“天然氧吧”。

古书

古松,蒙山最老的。

小梁西山,山势险峻。在山顶附近,有一座百丈悬崖。在悬崖的上部,一棵生机勃勃的古松顽强地生长着。古松的根牢牢地深深扎在悬崖的缝隙里,斑驳的粗树干在空中笔直地横跨悬崖,长约十米。尽管古松经历了许多沧桑,它仍然充满了繁茂的树叶和松果。当山风袭来时,古松就像一条绿色的龙,摇着头在悬崖上玩耍。至于这棵古松树的来历和年代,连世代居住在东蒙山的人也说不清楚;我只知道老人们在他们老一辈能记事的时候就说这棵松树是这样的。过去,蒙山光秃秃的。这棵古松是蒙山上唯一的松树,堪称蒙山松树的始祖。这里的悬崖也是以这棵树命名的——“松雅”。

传说过去临沂市有一位好心人,他过去吃得很快,做得很好。他曾在装满水的水箱中看到“松雅·古松”的倒影。另一方面,益州曾经有个知府,清正廉明为官,深受百姓爱戴;他在大宅后院新建了一个荷花池,池水清澈;当裁判官早上在泳池边散步时,他经常会看到水中“松雅·古松”的倩影。

以前蒙山上没有树,老百姓烧柴很困难。许多伐木工人想把古松砍倒当柴烧。樵夫把绳子的一端系在悬崖顶的巨石上,另一端系在腰上。他冒险从悬崖走到古松的根部,用一把伐木斧或大砍刀在古松砍了它。说也奇怪,不管是谁,都割不了几下。要么是剁斧掉了头,要么是砍刀掉下了悬崖。这些年来,古松的根被切断,伤痕累累,但没有人能打倒古松。古松幸存了下来,并一直保存到今天。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长期驻扎在沂蒙山区。一位高级官员听了“古松在松雅”的故事后,亲自来到悬崖边欣赏这棵古老的松树。读完之后,我深有感触,即兴创作了一首赞美古松“打油诗”的诗。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当地记忆力好的老人都能完整地背下来。全诗如下:“一座古松在山上,历经风雨霜。宋庆无处诉说他的痛苦,他的身上布满刀伤。早晚盼东风,拨开乌云见太阳。小树立在森林旁,鸟儿快乐地歌唱。山川秀丽,花满山万里。”

谭家庄村的老槐树

谭家庄村中间有一棵老槐树,树干笔直,高约4米,直径约1.5米。树干西侧,离地面约20厘米处,有一个坑,高约1 m,宽约40厘米。孩子们经常进进出出,玩耍。整个后备箱是空的,分叉处有一个洞,就像一个“天窗”,透过它可以直接看到蓝天。分叉处有六条粗大的分支,分别向西南、南、东北、西北、西、上延伸。20世纪70年代,一位姓李的居民在老槐树下建了房子,可惜被锯掉了,因为南树枝挡住了去路。虽然这棵树的树干和树枝中间都是空的,但它的树皮都是活的,仍然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夏天来了,老槐树依然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繁花似锦。村民们总喜欢在树下乘凉聊天,聊过去,聊现在。虽然村名是谭家庄,但是现在已经没有姓谭的居民了。至于村子是什么时候建立的,这棵老槐树是哪个朝代种的,谁也说不清,既无人知晓,也没有文字记载。我只知道前几代的老人传下来的,说他们小时候也喜欢钻到树洞里去玩。

根据“水中霸王”、“李雪屯兵黄土关”、“成据包头山”等传说,推测隋唐以前就有村民在此居住。村庄和老槐树种植年限的确定需要专家学者考证。

栗色汪束

栗树王位于大古台村东北。是一棵古老的栗树,树干直径1.5米。斑驳苍劲。树干的东部已被腐蚀,但西部仍有旺盛的生命力。树干上的三根巨枝向三个方向延伸,犹如展翅的凤凰。据说这棵树是明朝人种的,到现在已经400多年了,到了秋天依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化玻顶地质灾害遗址

位于上白石坞村的北部和东部。清朝咸丰元年(1851)夏天,下了七天七夜的倾盆大雨,导致华宝顶崩塌。大量泥沙包裹着巨石,将原来的上白石坞村全部掩埋,十余名村民无一幸免。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村庄周围的巨石都是那次地质灾害留下的。

古寺庵遗址

黄愚苗

位于望海楼南的平仙顶上。这座山海拔935米。因山顶平坦,故名平仙顶。玉皇庙建成后,改为玉皇顶。寺庙坐北朝南,有三座玉皇殿,东西宽6.38米。砖石结构,建筑极其坚固。玉皇殿外表很大,里面的空间却很小。墙体为条石砌成,厚度为1.1 m,为拱形石顶,覆灰陶瓦的平堂,形制为硬山单脊。玉皇庙始建年代不详,庙前石碑记载为清雍正、光绪年间重修。据此推测,应该至少在300年前,不会晚于明朝。它的结构既没有过去的铜、铁、铸,也没有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却能在雷电、风霜的侵蚀下长久屹立在山顶,这是一个奇迹。

回龙庙

位于北峰山以东,建筑规模和建造年代不详。常见的寺庙和寺院,大多是面朝南,背朝北建造的。但这座寺庙的建筑却标新立异,是按照山的西朝东来建造的,甚至是寺庙碑。文革前有一座庙碑,后来不见了。如今,寺庙的废墟上随处可见灰陶瓦的碎片。

赫莱西

位于何谦河南岸的南梁村。寺庙的建筑规模和年代不详,舍利子早已不翼而飞。村子已经建在了这个地方,村子的名字沿用了寺庙的名字,直到今天。也有人称之为“克拉庙”。

北安

位于白石坞村北,华宝顶山前。寺院最大的特点是“一石成寺”,神社供奉在一块巨石下的石棚里。以前有尼姑在这里修行,吃住都在石头棚里。有人称之为“皇姑庵”。

久安

位于刘家寨西山的一座风景山内,原有寺庙十几座,建造年代不详。这里曾经有九位美丽的尼姑在此修行,因此得名“九尼姑”,也叫“九尼姑”。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来此焚香许愿——其实是仰慕美女。现在寺庙都没了,塔山林场就在九安的原址上盖了三间房子给护林员住。古关爱遗址

蒙山四大关隘之一的黄草关,位于蒙山最东端,邢庄村以北500米处。这里夹着两座山,地势险要,是费县到达多庄的必经之路。以前这里交通闭塞,羊肠小道崎岖不平,连独轮车都很难从这里进出。90年代中期,人们才打开这个大门,铺上柏油路。因盛产黄草,故名“黄草关”。

位于马头垭村后面的黄土关,黄土层特别深,面积有几百亩。传说唐朝名将李雪(平桂饰)命令每个士兵从外地带一袋黄土来做一个大型的军事表演场。西至马头顶,东至冈川部。李雪在这里训练士兵为十字军东征做准备;同时镇守东蒙南北交通要塞,故名“黄土关”。现在,人们在这里取土时,经常会发现铜箭头。

山寨遗址

主要有古山寨和现代山寨两种。

古山寨-抱头山山寨

包头山,即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海拔1001.1米,山顶有一处古山寨遗址。相传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成曾率起义军在此扎营,称此山为“豹头山”。起义军正在指挥和守卫蒙山四关最东端的黄草关。至今仍有许多叛军用来在山顶巨石上犁粮的大型石臼,他们使用的瓷器碎片也随处可见。

现代山寨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土匪横行,各地百姓苦不堪言。刘黑七(刘贵堂饰),大土匪,人间恶魔的首领,带领土匪四处流窜,残害百姓。土匪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或绑架人质,勒索钱财,无恶不作。老百姓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恐惧中,日子如年。

为了躲避土匪的骚扰,平原上的人们修建了土围场,山区的人们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山丘上用大石头垒起了一堵墙,并在墙内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小屋——这就是现代的避难小屋。

虽然这些山寨遗迹已经过去了近百年,但是现在大部分都保存了下来。东蒙山的地方很多:白石坞山北的三个山头上,自西向东是桃园山寨、华宝鼎山寨、小洋山山寨;谭家庄山西的燕子棚草堂,宋家庄村西的宋家楼草堂;扈家庄东山的锄刃山草堂;彭家兰子西山的西大寨山寨;崇汉谷上的草堂崇汉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