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渊源

上世纪50年代,北京某建筑工程从地安门地下挖出一只石鼠,从正阳门地下挖出一匹石马。

景山不高,但高度恰到好处,让人可以俯瞰这座古城。景山制高点上的万春阁是北京中轴线上唯一没有实用功能的宫殿建筑。但它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这个四角尖尖的凸出古亭,为人们观察这座古城提供了完美的角度。每逢重阳节,明朝的皇帝都会登上景山,皇帝会登上山顶的座位,俯瞰自己厚重的大殿和无边的山川。

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古都北京的几何中心,是跳动的心脏,决定了城市的轮廓和道路经络的走向。这个几何中心从明朝开始就没有偏离过。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管理处联合进行了一次考古发掘,由此在景山北墙外挖出一条18米宽的南北向街道,在景山公园寿皇庙前挖出一座大型建筑的夯土地基遗址。这些证据无疑给历史学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不仅是明清都城的中轴线,也是元朝的中轴线,从北到南穿过这里,从而将这条中轴线的历史提前了一百年。当学者们争论元朝的中轴线是否经过北海琼花岛时,这次发掘证实了元朝的中轴线与现在的中轴线完全重合,只是起点和终点不同。

从景山向北看,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鼓楼。元朝初年,大画家王冕买了一条船到吴栋,游历了北方的燕都。他隐居在鼓楼旁的胡同多年。

无休止的争论结束后,学者们已经认定该地区是元朝都城的几何中心,元朝建城时修建的“中央平台”就在那里。它首先确立了北京现在的中轴线的地位。那么,元朝为什么要选择在那里修建“中央台”,明朝又为什么要把市中心南移到景山的位置呢?

古人建城时,要建立一个“中央平台”,作为整个城市的几何中心。北京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八百多年的历史。从西周到辽金,北京作为地方割据地区的首都,城市的中心和轴线不断漂移。直到元朝蒙古铁骑横扫中国四方,北京才真正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

蒙古骑兵在金朝皇宫点燃的一场大火中告别了崩溃的女真王朝。公元1260年,雄心勃勃的忽必烈第一次踏上了这座梦幻般的城市。金殿的废墟已经无法居住,但城外东北方向的一个蓝色湖泊吸引了他。那水当时叫积水潭,今天叫北海。两年后,有人刻了一整块玉,献给忽必烈。也是在这一年,忽必烈批准了著名水利工程师郭守敬提出的主张,放弃金中都的荷塘水系,将高粱河水系引入积水潭,为以后的都城获取更加丰富的水源。在新城的中心,尘埃最终落在了积水潭的东北岸,也就是今天的鼓楼所在地。中心点确定后,城市和城市的中轴线位置自然就确定了。李正门(现在的天安门广场)的主要道路向北穿过宫殿,到达钟鼓楼附近的“中央平台”,沿着中轴线开放。中央平台就像扔进平静水面的石头,而宫城、皇城、外城就像辐射的涟漪,环环相扣。

忽必烈可能没有想到,他确定的中轴线800年都没有变过。像一个沉甸甸的镇纸,压在漂流的地图上。然而,当一座帝王之城越来越清晰地暴露出来时,中央平台悄然消失了。就像一个魔术师,在“变”出一系列新奇的东西后,又悄悄拿回自己的道具。

中心点向南移动。

明朝以后,中轴线没有再漂移,城市中心悄悄往南滑动,固定在景山。景山,原名“万岁山”,是从南海挖护城河和泥巴建成的。古代风水要求宫殿要“背山面水”。首都以北,只有琼花岛有一座土山,这也是一些学者误认为元朝中轴线穿过琼花岛的原因之一。但让中轴线被水截断显然不是一个理想的设计。用河泥造山,这个巧妙的方案,既轻松解决了土方堆积的问题,又符合古建筑的景观造型,成为新都设计建设中的最佳选择。于是,景山成了宫城背后的靠山,面对的水是金水河,也是人力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现在首都的中心点出现在这个地方?原来,万岁山中的山峰恰好位于元代宫城最重要的宫殿——延春阁。于是,万岁山的另一层含义就显现出来了——用来打压前朝的“风水”,让它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所以万岁山也叫“镇山”,“景山”这一名称的使用始于清代。也许我们可以用想象来还原明朝中轴线上的壮丽景观。从南到北依次为永定门、正阳门、大明门、天安门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干青门、干青宫、交泰殿、坤宁宫、神武门、北上门、景山门、万春阁、寿皇殿、地安门、鼓楼。自永乐和嘉靖时代以来,它们一直占据着首都的轴线。中轴线是抽象的线索,却因为这些建筑而有了具体的痕迹,甚至随着建筑高度的起伏而有了跳动的音乐感。

清朝时,有个外交大臣到北京见皇帝,却不肯下跪。礼部官员于是别有用心地安排他从正阳门入城。显然,这是一场不平等的对话。一边是小个体,一边是大规模的东方建筑群落。他走过天安门广场的大清门、千步廊、御道,金色的重檐、绛红色的塔楼、白色的石栏杆、石狮的华表,以深远的蓝天为背景,宛如梦中的风景,令他神往。走过端门和凹午门,充满了东朝的神秘力量;午门后的太和殿广场豁然开朗,节奏变缓,内金水河曲流,静远如天国。在太和殿里,他不由自主地跪倒在地,不仅是因为宫道的巨大规模让他的身体难以承受,更是因为他被中轴线上透露出来的王道所征服。

现在回来解开出土石鼠石马之谜。天干地支中,子为鼠,午为马。这两个分开埋葬的石雕表明中轴线实际上是城市的子午线。整个城市的建筑都是关于这个对称的。即使地球上的风景不断被时间篡改,这两个被埋葬的石兽也会永远说出曾经存在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