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大藏经》真的是真的吗?谁能详细解释一下?

新华网敦煌165438+10月13(记者邓玉山莫华英)电视剧《大敦煌》正在央视热播之际,敦煌历史文化专家指出,贯穿该剧的金字招牌《大藏经》确实有历史记载,但至今仍是一个谜。

46集电视剧《大敦煌》围绕一部金字招牌《大藏经》,以藏宝、夺宝、护宝为主线,全面展现了敦煌瑰丽奇特的历史文化。敦煌历史研究专家张忠在6月5438+02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剧中提到的金字大藏经确实在正史中有记载。

“据记载,公元1014年前后,沙州曹氏政权曾向宋朝朝廷赠送马匹、玛瑙、美玉等物品,同时请求朝廷赐茶、药一批,并颁赠金三藏一部。”他说:“朝廷同意了曹嘉的请求,把黄金大藏经送到了敦煌。”

张忠说,大藏经可以理解为一部包含佛教经典的完整的书;所谓黄金大藏经,就是用金粉写成的大藏经,弥足珍贵。1014前后,敦煌没有受到西夏政权的威胁。曹石索要金字大藏经,大概主要是出于宗教目的,为了团结周边信仰佛教的民族。

《大敦煌》这出戏里,曹石请的是李元昊占领瓜州觊觎敦煌时的金字大藏经,也就是1036左右,比历史记载晚了20多年,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团结周边民族,对抗李元昊。

但张忠说,这部经典著作虽然在正史中找到了,但至今下落不明。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永增也证实,自道士王于1900年在莫高窟发现藏经洞以来,已在藏经洞内发现各种经文5万多件,但其中并未发现黄金版的《大藏经》,仅发现蓝底金字的零散经文碎片。

“至于这部金藏经是否存在,或者现在保存在哪里,还是个谜。”张忠说。

专家考证:莫高窟藏经洞最初并非用于藏经。

新华网敦煌165438+10月13(记者莫华英邓玉珊)电视剧《大敦煌》正在央视热播,剧中有一个曹石家为阻止西夏李元昊夺取经书而挖坑取经的故事。但据专家考证,敦煌莫高窟最初并不是用来取经的,而是为了纪念一位高僧。

藏经洞是莫高窟第17窟的俗称。位于莫高窟第16窟洞北壁,是附属于第16窟的一个小洞。前道士王在1900处偶然发现藏经洞,洞壁内洞门绘有壁画,十分隐蔽。17号洞穴为正方形,边长3米,四壁高2.5米。洞顶是一个水桶,最高点离地3米左右。洞内西墙南端有一壁龛,嵌有一块石碑,高1.5 m,宽0.7 m,俗称“弘(上“公”,下“颜”)碑。地面上有一个低矮的祭坛,正对着洞门,靠近北墙。祭坛上坐着一尊色彩鲜艳的和尚雕像,雕像后面的北墙上有一幅壁画。

经考古人员考证,原来坛上被挪到别处的五彩僧像,是弘僧(上至龚,下至颜)像。敦煌研究院考古所所长刘永增说:“17号窟的弘和尚雕像非常重要。雕像连眼角都有鱼尾纹,栩栩如生,与大家平时看到的佛像不同,因为这是弘死后弟子们根据他的生平相貌创作的真人画像。”

根据17窟壁画内容和石窟形制,敦煌学者认为17窟矮坛为弘(龚之上,阎之下)禅定床,室内塑像为弘本人,所以17窟实为弘(龚之上,阎之下)也就是说,建窟之初,并非如电视剧《大敦煌》故事中所述,是为了取经,而是为了纪念弘和尚。

那么弘和尚(上至“公”,下至“颜”)是什么身份呢?敦煌史专家张忠说,洪常见的姓氏是武,敦煌人俗称“武僧”。据史书记载,唐朝第二年(公元848年),敦煌富绅张义超纠集汉族、回纥、、陇、羌、吐谷浑等曾受吐蕃欺凌的民族民众,乘吐蕃内乱之机,一举收复瓜、沙。张一超归顺唐朝后,被任命为我们的使臣,和尚弘(上至“公”,下至“燕”)也因功被朝廷册封,成为“河西都城僧制”。

敦煌研究院考古所所长刘永增说,张一超收复瓜、沙后,由于周围有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与唐朝取得联系非常困难,而这些少数民族当时大多信佛,僧人出入不受阻拦,于是张一超命人制作了瓜、沙的人口、地图等重要资料的蜡表,僧人分几十路前往长安。洪(龚之上,严之下)的弟子吴镇,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和唐朝取得了联系,张一超和洪(龚之上,严之下)被册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