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清末至民国十大文化名人事迹!最好具体点!注意是文化名人!有教育意义!
鲁迅,作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号育才。浙江绍兴人。我七岁开始学习,十二岁跟随寿吴京的一位老先生在三潭印月中学习。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了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逐渐困难。后来父亲生病了,让他感到了冷漠和轻蔑,“看清了世界的真面目”。1898离开家乡,考入南京江南舰艇学院;后来转到江南卢氏学校附属矿路学校。1902毕业后被选上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为了改变民族精神,弃医从文。1909八月回国。辛亥革命后,蔡元培邀请他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工作,后随部迁至北平。1918年,新文学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表,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到1926,《呐喊》《流浪》等短篇小说集陆续出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他的思想发生了飞跃,由进化论思想主导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思想。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 * *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领袖。最近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尖锐,像匕首和长矛,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精神。这些作品被收录在几个专集里,如《甲戌集》、《三纪弦》、《二心集》、《南强北集》、《伪自由书》、《准言情》、《花边文学》、《切街亭随笔》等。1936 10 6月19死于上海。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新文化军队中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和“最热情、前所未有的民族英雄”。“他不仅是伟大的作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梁启超(1873-1929)字出类拔萃,是一位公职人员,笔名主要有《悼客》、《饮冰淇淋》、《冰淇淋店老板》、《新民子》、《中国新民子》、《自由斋老板》、《舒曼房老板》、《中国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派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和民国两个时期。他的成就包括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在一个有兼职的家庭。他从小就很聪明。四岁开始学四书五经。九岁时,他就能写一篇有几千字的八股文。十二岁,他是秀才,十六岁,他是秀才。65438年至0890年,十七岁,师从康有为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他开始探索变法维新的艺术,以挽救祖国危亡。1894年6月,随康有为赴京参加考试。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由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参加北京中考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绝签订和约,迁都抗战,改革求强。这就是著名的“公交车上的文字”。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这年7月,第一份推动维新变法的刊物《中外期刊》在北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8月,维新团体“强社”成立,书记梁任成为康有为进行变法活动的得力助手。
梁启超晚年与图书馆事业有着密切的关系。1916年,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蔡锷将军(字松坡)病逝。梁启超上书校长李接受建立松坡图书馆,并请他拨北海特快建立图书馆。这个提议被批准了。松坡图书馆成立于1923,馆前设立图书馆,祭奠蔡锷及在保家卫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为此,梁启超撰写了《松坡图书馆》和《松坡图书馆劝捐》,呼吁社会各界关心这一藏书的建设和经费准备,以便“同心协力,成就大业”。在很短的时间内,松坡图书馆已经运行得相当不错了。
1925年5月,中国图书馆协会在北京成立。梁启超出席并在会上发言,陈述了“建立中国图书馆学”和“培养管理图书馆的人才”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中国图书馆协会的具体任务:(1)“组织分类编目两个专门小组,制作非常密集和方便的目录,以保证这一点。(2)“选择一个合适的城市,建立一个大规模的图书馆,被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学者作为研究中心。”这是因为“一个是财力不足,一个是人才不足。与其贪大求全,不如专心致志,先把‘一个’模型馆做好,免得以后的发展发愁。“(3)“在这个模范图书馆里设立专门的图书馆学校,不仅教授现代图书馆学,而且特别重视‘中国图书馆学’的建设。“(4)与私立图书馆不同,这个图书馆“主张不收费”,“允许图书外借”。(5)“另筹经费编书”。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图书馆协会召开了第一次理事会会议,选举梁启超为理事长。
从1925开始,梁启超还兼任国立史静图书馆馆长(位于方嘉胡同)和北京图书馆馆长(位于北海萧晴楼)。他于1927年6月离任,担任董事一年多。
从1925到梁启超生前的1929,梁启超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做了大量的实践工作,其中重点是“建立中国图书馆学”和“培养图书馆管理人才”。1925 65438+2月20日,梁启超在给副馆长李四光和图书部长袁同礼的信中说:“日本不可忽视图书的购买...最重要的是几本专门的杂志,最好是从1号搜索买一份全的,比如《历史杂志》、《修身》、《知纳学》、《佛学》。1926 4月14给的信中说:“听说东方图书馆购买了孟平《江密云楼》的藏书,我很着迷。.....如果有一份,但你能看到,并愿意为北京图书馆分一杯羹,那么南北方的读书人都会从中受益,这将是宁非的一件大事。"
在争取图书馆办公室和图书方面,梁启超做了很大的努力。1926年7月5日,梁启超给李四光、袁同礼写信:“颇有耳闻,日本东方文化将对方嘉老祖宅虎视眈眈,我馆此时似乎要迎头赶上了……”在给任志清等人的信中说:“中国珍宝多,尸馆馆长姓名不提。如果有什么危险,谁来负责?”“我为此已经坐立不安半年了。”1926 10 6月15给张写信说:“这个博物馆确实是办的,但是经费极其有限。开办费只有一百万,包括施工和购书(目前施工费用只有60万,真的不是门面,剩下的35万是购书),所以无法分摊。每月经常性费用只有3000耳。不得已,我把在永年保险公司买了十几年的保险,交给了北京依桐信托公司,以支撑资金周转。半年时间,* * *留出9750元。
1927梁启超因身体状况原因辞去策展人职务。1929 65438+10月19,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康有为(1858 ~ 1927)是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派领袖。又名祖义,字广厦,号长。广东南海人。1895(光绪二十一年)进士。他早年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来自剑锋一。朱熹学朱慈祺,朱熹“助人学天下,不言无用之事”,力求摆脱汉宋之见,回归孔子。受其影响,康有为开始有了“天天埋在古纸堆里,想把精神埋没,所以弃之”和“静坐养心”的感觉。国家的危亡和现实的刺激让他对守旧派产生了怀疑。1879,我接触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当时的改革思潮。去香港旅游后,我以为“西方人依法治国”。1882年,我去了上海,买看了各种翻译的西方书报,开始从西方寻找真相。1885年撰写《康子内外篇》和《实用公法大全》,旨在“平等平等”。1886年写了《教学通议》,主张“言传身教”,“谈古切今”,尊周公,拜“李周”,企图结合古今中西,提高政治。1888 10鉴于中法战争后“全国形势日益萎缩”,形势险恶。他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指出日本“东等吉林,英国开藏守之,西见四川云南,北有俄国修铁路,逼北京繁荣。法煽动南方民众取云南、广东,提出三件事:成法、打开局面、慎法。回到广东后,他受到经学大师廖平的启发,要“师从今人”。从1890到1893,他聚集在广州、桂林讲学,著有《向长兴学习》、《广西学习答疑》,认为“勉强学习是要逆正常纬度的。"本文运用儒家经典,讲求变化,将《公羊传》中的"三统"论阐述为"改制"论和"改革"论,并将"三统"论演绎为"乱世"、"升级时代"("小康")和"太平盛世"的社会历史演进过程。1891《新学伪经考证》发表,说东汉以来,更多的经典是刘欣伪造的,是辛莽曾经的研究,“不是孔子的经典”(见经典与古文)。用于推翻中国古代经典研究中“讲而不做”的旧理论,打击封建顽固派的“守祖遗训”,为扫除变法维新的障碍准备理论条件。接着他又编修了《孔子变法考》,尊孔子为领袖,以儒家之名提出变法要求。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马关条约》签订,他在北京参加考试。听到与日本媾和、割让奉天与台湾省边界的消息,他感到震惊和愤慨。5月2日,他联合1300多名即将赴京赶考的举人发起“公车请愿”,对时局极为担忧,要求拒绝和平、迁都、练兵、改革,并提出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初步形成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改革纲领。将测试列表,康德钟石,并教工业部。5月29日,上清帝第三部书中,再次阐述了变法的原因和步骤,提出了强国、养民、育才、练兵的策略。然后,他到了“第四本”,正式提出了“立宅沟通感情”的想法。2007年8月65438+7日,《世界公报》创刊,宣传新法的好处。165438+10月中旬(一说是8月),他与文、等帝国党内开明官僚创立强学会,将《天下公报》改为《中外新闻》。随后到上海成立强社,创办强刊,推动了各地社团、报刊的建立和变法维新的倡导。1897 165438+10月,德国占领胶州湾,康再次赶赴北京,上书光绪皇帝,要求“采法、俄、日定国,唯大簇谋政,让疆臣自行改法”,并且他还向光绪皇帝严重警告,国家若不改,将很快灭亡。1898 65438+10月24日,光绪皇帝命王、大臣传康有为到总理衙门质询。康驳斥了荣禄顽固的“祖宗之法不可更改”思想和李鸿章保守的维持现状思想,阐述了变法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在翁同龢的推荐下,康有为上书统筹全局,并要求手下大臣宣誓,要确定国家,设立制度局,实行新制度。4月,保加利亚国民议会在北京成立,宗旨是“保国家、保物种、保教育”。根据翁童、徐志敬、杨深秀等人的建议,光绪皇帝于6月11日上书明朝,宣布变法。康有为也在16年6月被光绪皇帝召见,深得信任。康还介绍了他的论文彼得的政治改革在俄罗斯和日本的政治改革。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奏折,起草诏令,提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建议,与谭嗣同一起努力谋划新政,希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的国体和社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见戊戌变法)。康有为等维新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联合了一些帝国党官僚。虽然他们极力革除旧观念,决心改革,但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随时准备摆出新政的架势。21年9月,慈禧发动政变,以“任人唯亲,滥政”为名,通缉康。康有为从北京逃到上海到香港,然后离开香港到日本,到达加拿大,跨过大西洋到英国,然后回到加拿大。1899年7月20日,他和李福记创立保皇会,目的是挽救光绪皇帝,排除慈禧太后、荣禄、刚毅等顽固势力,成为保皇派的首领。第二年,发生了义和团运动。他主张“助外人攻寇救寇”,策动唐等人主持的自卫军“秦王”。虽然同意在海外组织资金,但迟迟未能成行。自立军因为宗旨模糊,资金匮乏,立即失败。康也没有什么关系。1901 ~ 1903期间,在印度撰写了《大同书》、《中庸注》、《论语注》、《春秋义注》等著作,阐述了“循序渐进”、“不可迟延”的理论,反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07年,保皇会改为国民立宪会(后正式定为“帝国立宪会”),成为推动清政府实行宪政的政治团体。辛亥革命成功后,康仍认为“* * *和政治制度在中国行不通”,主张“虚君* * *和”。1913回国,在上海编辑《忍无可忍》杂志,发表反对* * *和保存国粹的言论,担任孔教会长。1917和张勋策划修复溥仪(见张勋修复),很快失败。晚年在上海创办天佑书院,教授国学。康的生平著作十分丰富,据统计有139种。台湾省蒋桂林编纂了《康南海先生遗风集》、《万亩草堂遗风集》、《万亩草堂遗风集》。
章太炎(1869—1936):原名薛城,字梅叔,后改名,名太炎,浙江余杭人。本人师从俞樾学习经学史,曾在报1897任撰稿人兼编辑。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1898逃往台湾省,任台北日报记者。1899年游历日本,结识孙中山,1902年在东京召开纪念支那亡国242周年纪念大会,呼吁推翻满清政府。回到中国后,蔡元培* * *成立了中国教育协会,并成立了爱国学会。1903年在苏报发表革命文章,被捕入狱。1906出狱后,游历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主编《人民日报》。后来,他与陶重组光复会,并任会长。辛亥革命收复上海后,回国宣传“革命军兴,革命党亡”。宋被刺后,参加了反袁斗争。1965438+2007年7月任广州大元帅府秘书长。1922年在上海组织联省自治促进会,1924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创办张国学研究会。1936死在苏州。
严复(1853—1921),原名,本名凌,后改称傅,字多,福建当官。少年时,严复考入家乡的船政学堂,接受了广泛的自然科学教育。1877年至1879年,严复等人被派往英国留学,先在朴茨茅斯大学,后在格林威治海军军官学校。严复在留学期间对英国社会政治产生了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尤其欣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回国后,严复从海军领域转入意识形态领域,积极倡导西学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进化论》翻译。他的翻译不同于赫胥黎的原著和斯潘塞的宇宙进化论。严复在《天演论》中,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阐述了自己救亡图存的观点,主张鼓舞人的力量,启迪人的智慧,提倡新民德,自强自立,提倡当时知识界广为流传的“以天取胜”。他的著名翻译包括亚当斯密的《原富》,斯潘塞的《群学偏见》,孟德斯鸠的《法律与意义》等。他第一次系统地将西方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引入中国,启蒙和教育了一代中国人。辛亥革命后,史静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严复被袁世凯任命为北大校长,也说明了严复在思想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突出地位。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进入自我反思阶段,趋向于回归传统文化。他担心中国会失去“民族特色”,“像离水而空的鱼,像一个拄着胳膊走路的跛子,像一个比精神矮的人靠鸦片来飞跃,这叫失去本性”,“失去本性的人不能长久生存。”出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这样一种更深层次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把北大的文科和经学合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以守我国代代相传四五千年的纲常之义论的道德文章。”这种行为在当时是善意的,但也因为逆势而为世人所诟病。
郑(1842.7.24—1922.5),本名关英,本名郑翔,本名陶斋,别号齐友生、穆永善、戴合山。广东香山(今中山)人。他的父亲,郑,是一个徒劳的学者。他在家乡建立了一个教学生的账号,并敦促郑向学习。咸丰八年(1858),在童子试中失败,即奉父亲之命前往上海,放弃学业下海经商,在上海信德洋行做买办的叔叔郑廷江。次年,经亲友介绍,进入上海一流的英国商人宝顺洋行工作。同年冬,被派往天津考察业务。回上海十年(1860)后,主管洋行丝楼,也负责轮船装货。与此同时,我进入英国人约翰·弗莱尔开办的华英图书馆夜校学习英语,并对西方政治经济知识产生了兴趣。同治七年(1868),宝顺洋行倒闭,郑调任茶店总经理,并出资合伙经营正义轮船公司。十二年(1873),参与创办太古船务公司。第二年,他被聘为公司的总理,并负责会计办公室,储藏室和其他事情。郑着手在长江各大港口开设商业机构和金融机构,太古航运事业相当繁荣。与此同时,郑还投资实业,先后入股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造纸公司、上海机织布局等企业,并捐资赢得博士、道士等头衔,还与李鸿章等洋务官员多交钱。光绪六年(1880),反映其改良思想的著作《伊彦》编辑出版。书中提出了一系列以国富为中心的内政改革措施,主张向西方学习,组织人员翻译西方富强兵的书籍,在世界上广为传播,让大家学习。并提倡使用机器生产,加速工商业的发展,鼓励商人投资工业,鼓励私人采矿、造船和铁路。他对外商在华不平等征税的关税政策表示强烈不满,主张“轻税为华主广开门路,重税为华无商者遏制源头”的保护性关税政策。郑还在大力推行西方议会制,敦促中国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君主立宪制。光绪四年(1878),直隶总督李鸿章任命郑组织上海机织布局。民国六年(1880),正式任命郑为织造布局总经理,任命郑为上海电报局总经理。八年(1882),郑在太古洋行聘期届满后正式离开太古,接受李鸿章聘为招商局副职,在当时几乎难以为继。李鸿章上任之初,就提出了《挽回劣势大纲》第十六条,从得人用人、责职匹配、赏罚分明、增利降耗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并付诸实施。为了制止太古和怡和的降价竞争,郑亲自与谈判并签订了全价合同。由于他的内外治理,中海招商局的营业额和股票市值都有了很大的增长。九年(1883)十月,李鸿章升任郑招商局轮船招商局总经理。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爆发,郑自荐,由举荐。广东省国防部长将郑调至广东,主持湘营事务。和两广总督张之洞计划进攻法国粮草的储藏地西贡,派郑到越南西贡、柬埔寨金边等地刺探敌情,并寻求联络南洋各地的人进攻法军。回到广州后不久,法国舰队袭击了台湾省。郑建议与法军决战,并提出了七条作战建议。宣受命援台后,郑立即赴港租船,将军队和粮食弹药运往台湾。与此同时,郑还卷入了织造案和太古轮船公司索赔案。前一个案例是由于中法战争期间上海银根紧张,股票暴跌,使得织造局放出的钱无法收回。景远山等人受清政府委派,清理该局事务,发现总经理龚守土挪用公款,但龚守土控告郑管理不善,郑须赔偿两万元了结此案。在后一种情况下,由于郑离职时推荐的接班人杨贵轩管理不善,挪用公司资金,使太古公司损失10多万元。太古援引法律认为保险人欠了钱,有偿还的义务,在港扣留郑要求赔偿。经过这两起案子,郑已经是精疲力竭了。光绪十年(1884)十月十三日,他感慨地给盛宣怀写信:“这些年来,命运坎坷,出了许多差错。结果老板的朋友在外面负责,爸爸哥哥老婆都在抱怨。他们进退两难,没有追索权。但是,如今的名声坏了,还不足以取信于人。虽处处求饶,难答其手。”于是他隐退澳门,寄情山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修改和改写《伊彦》的工作中。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一套成熟完整的史圣魏延变法体系才最终完成。《盛世危言》贯穿了“盛世救亡”的主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改革方案,为甲午战争后消沉迷茫的晚清提供了一剂良药。著名洋务官员张之洞看完《盛世危言》后评价说:“时事类书籍虽多,但不及此书整体策划、精挑细选语言详尽。”“是济世的良药;此储之下,可当金针。”在政治上超越他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对繁荣的恐惧提出了中国君主立宪的议会政治。这一思想早在伊彦就已显露,在史圣魏延身上更为明显。他认为“专制有利于官员和外人。”有利官员者,以压剥削百姓;利外人者,用官权欺压百姓。“他强烈主张尽快实行君主立宪制。鉴于清政府在此问题上的顽固强硬态度,以及英、日君主立宪后的所作所为,郑愤然道:“难道叫众议院还不可行吗?“而裘德说中国还不急?嘿!哎!”为顺利推行君主立宪制,他还主张赋予议会“取常政之纲领”的权利,郑还提出了一系列内政改革,主张广办报刊以达到隐居的目的,并对大小官员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以劝善惩恶,兴利除弊。主张改革选官制度,官员要民选,淘汰冗员,让位给老。“广招名师,拓宽艺术院”。认为要强国,必须重视西学,发展教育,注重培养掌握西方天文地理和人文科学的新型人才。他说,根据古今各国的教育规律,富国强兵的效果应该以学校为主。“艺术院校越来越多,图书资料越来越多,制造业越来越广,国情越来越强。”主张大力翻译西学书籍,改革科举,增设地理、电子、医学等新科目,任用精通西学的人才。在经济战线上,郑提出了著名的“商战”理论。他认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物资之地、牟利之地”,所以他们用“战争之战”和“商战”来对付中国,而且商战比战争更隐秘,危害更大。所谓“兵兼并能让人心疼,商战能让国家隐形”。主张“西方人以商为战,……既然以商来,我也应以商为向”。既然“只要我的生意不兴隆,我的贪欲也会如此。”只有以商立国,依靠实业发展商业,“如果要控制西方人来壮大自己,是没有办法振兴商业的。”该书一出,官民震动,各界人士争相阅读,求索者络绎不绝,以至于一再加印仍嫌不足。即使是应试的考试,也往往是以书中所论时事为基础的。礼部尚书孙家鼐把这本书推荐给光绪皇帝,光绪看了加比叹了口气,又命发行大臣去读。这本书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思想界,也使后世受益匪浅,如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深受这本书的影响。毛泽东年轻时,经常阅读《对繁荣的恐惧》。光绪十七年(1891)三月,郑蛰伏已久,邀盛宣怀举荐。李鸿章任命他为开平煤矿广东局总经理,负责购地、建厂、填码头。第二年,李鸿章重新任命他为招商局副职,以整顿不景气的招商局。在他进入之初,郑与他最大的竞争对手太古和怡和签订了全价合同。并拟出“整顿招商局十条”,再为“上北洋大臣李福,报招商局情况,整顿条”写十四条,涉及开源节流和具体经营策略。19年(1893),郑隐姓埋名考察长江,了解各分店的优劣,考察怡和、太古在各地的经营情况,后又巡视汕头、厦门、福州、浙江、天津分店。中日甲午战争前夕,郑上书清廷,称日军将偷袭清军。战后,他多次上书警告提防日本间谍,采取禁止日军用电码报告日军运送军械等措施,并决定拨出招商局部分船只作军用,运送人员军械。日军攻陷东北后,郑等人向德、英等国洋行“出售”20艘招商局轮船,悬挂外国国旗,照常出航,赴“甲午战争”,反对向日本求和。战后,郑收回所有船只,坚决反对马关条约。二十二年(1896)五月,张之洞任命郑为汉阳铁厂总经理。次年1月,兼任粤汉铁路总局局长。5月由招商局副职改为共管。二十五年(1899)十月,兼任上海吉林矿业公司总经理,招股。李鸿章死后,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的继承人袁世凯将招商局、电报局据为己有。郑离开招商局,应广西巡抚之邀,赴广西担任左江道。同时还跑了粤汉铁路工程局和粤汉铁路购地局办公厅。因王之春被革职而离岗到广东,参与收回粤汉铁路路权的活动。广州商会副主任。三十二年(1906)三月,被粤商推举为广东商业粤汉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主持IPO和集资工作,因“守成制”离职。宣彤元年(1909)加入招商局任董事,负责招商局商务处向商务部注册。次年,盛宣怀任命郑为会议办,并授权郑整顿商办后的轮船招商局,再次巡行长江各港口。武昌起义爆发后,从四川回到上海。民国后,郑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先后担任招商局公学董事、理事和上海商业中学名誉校长。十年(1921)四月,郑上书招商局董事会,要求辞职退休。一年后,他在上海提篮桥招商学院宿舍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