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历史简介?
历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称为“蛮夷”或“蛮夷”。宋代以前,生活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人”或“巫溪人”。
宋代以后,土家族被单独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改革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武陵地区往往将“土”、“客”、“苗”对立起来,以区分土家族、汉族和苗族。
“土家”作为一个氏族名称,出现在一个较晚的时期。民国咸丰县的记载称“土司后裔之家为‘土家’,当地汉族移民为‘客家’”。
土家建筑:
土家族传统民居有四种类型:茅草房、土坯房、木架板房、吊脚楼。除此之外,还有石板房和窑洞。
住宅结构分正房、厢房、檐:正房三间,中间有厅,前面有“咽口”;主屋两端前、垂直于主屋的两间为厢房;主室后面是飞檐,也叫檐口。一户小康人家盖了一栋四居室的房子,前面叫门楼,中间叫天井。
土家族的民居一般是两厢,也有两厢,其中两厢是吊脚楼。吊脚楼的地基比主楼低,地基上竖起十几根木柱,木柱上铺木板(地板),以木板为墙,一般两到三层。吊脚楼前有阳台,两边有走廊。
阳台、楼道立柱悬空,悬空立柱末端有锥形雕花,称为吊瓜。阳台、楼道栏杆多为木条。富有的家庭在栏杆上雕刻龙凤,在窗户和门上雕刻精细的雕刻。
阳台的房檐是飞檐和翅膀,房檐用长木板封着。鄂西土家族吊脚楼因前有阳台,两侧有回廊,相互形成一个角,故名角楼。集建筑、绘画、雕塑于一体的吊脚楼,是土家族建筑雕塑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