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校很多老师不愿意参加省市教学技能竞赛?

记录老师参加比赛的一天。

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老师真的不容易!

获奖是荣誉,也是学习的机会。

准备的过程就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艺高”需要“大胆”。

早上从家里出发,7: 40前到教师进修学校报到。手机入库后,签约后,开始进入第一期项目微课制作比赛,耗时两个小时。

在这两个小时里,要完成一个学习任务设计,微课设计,微课视频,在线检测,选择推送学习资源。

休息一下,进入第二场内容比赛,看一节视频课,30分钟内完成一篇复习稿。

由于网络问题,第一个项目推迟了一段时间。结果他们上午打完了两场,已经是12了。

匆忙中,我在附近的餐馆吃了午饭,休息了一会儿。1号老师13:30开始准备片段教学,备课时间30分钟。14:00准时在考场上进行片段教学,大家都是12分钟,以此类推。

最后,15:59,所有老师结束了这个项目的比赛。

在给最后一位老师5分钟的休息时间后,所有参赛选手集中在考场完成第四项任务:解题试题。

等到比赛任务完成,本周六的时间已经指向17:35。

看了他们发来的消息,我才知道,其中一个疼得不敢开车回家,只能打车。难怪我看了她片段教学后面的链接,靠在桌角。

一个,因为又教一年级,声音沙哑。难怪,银铃般的声音消失了,没有了往日的激情。

其中一个之前没有接受过微课设计的学习,还是向学校管理员请教。管理员给了他错误的指导。今天他去了现场,突然情绪低落,放弃了比赛。

一,她遇到一个比较难的题目,备考时间分配不当,导致片段教学无法完成。

第一,在比赛期间怯场,这与日常教学完全不同。

还有一个,今天是孩子的生日。比赛结束后,马上回家和孩子一起庆祝。

这个学科的老师真的不容易!

但是他们很努力,他们不能也没有放松学习。

对于这个学科的专职教师来说,每个人都代表了一个学校的学科发展。

每次比赛,不管什么项目,都是他们送的。

每次考试,也是他们的强项,不管有没有被拉到自己任教的班级。

学校兼职老师很多,岗位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作为备课或教研的领导者,他们应该承担指导的任务。

谁能想象一个刚毕业两年的老师指导教了几十年的老师,指导市区的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有多难?

因为学科专任老师人数少,所以我和他们交流的比较多,也比较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对他们来说很不容易,不仅是因为每次比赛都要承担任务,更是因为作为副科很尴尬。

他们很努力!

大部分都要在学校从事其他事务工作,比如人事之类的。

因为这些工作,他们与外界接触更多。

当然,因为课程的需要,他们需要学习更多的领域,所以视野更开阔,内心也能更包容。

再加上课程本身的要求,他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修心养性。

这些都能为他们的人生打下一个美好的背景。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在家里更好的处理各种关系,拥有一个和谐的家庭;他们带大孩子,更注重方式方法,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知道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所以他们中,有的去幼儿园交流辅导其他家长的优秀经验,有的带孩子懂事可爱,深得家长的青睐。

他们的工作能力越来越强,逐渐独立,承担了一所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

在接下来的比赛中,他们仍然站在舞台上。我多么希望他们的热情依旧,技能更加精通,个性更加突出。

衷心希望可爱的老师们家庭幸福,工作愉快,不断成长进步!

这份文件献给可爱的老师们。

很多教师不愿意参加省市级教学技能竞赛,原因是多方面的。梳理一下,有以下几个原因:

隔壁学校的一个老师前段时间也参加了教师技能优质课比赛。她辛辛苦苦干了几个月,花了太多时间在“试讲班”、“磨课”和整改上。但是比赛那天,她上课太紧张了,没发挥好,学生上课的主动性根本没有调动起来。她平时很好玩,但是比赛那天发挥不好。付出与收获的难度成正比,这是部分老师放弃省市教学技能大赛的一大原因。

为什么有些老师会参加技能比赛?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评高级职称——技能竞赛中分数越高,评高级职称的权重就越大。但是,对于一些十几年没有职称评聘名额的地区,无论教师获得什么奖项,即使获得诺贝尔奖,也不能评定为更高一级的职称,因为职称评聘名额在这类地区并不对一定年龄的教师开放,教师选择参加技能竞赛,无论获得什么名次,都无异于无所事事。所以,对于没有获得职称评定名额的教师来说,“性价比”并不高,更不要说参加省市教学技能竞赛,或者参加全国或国际教学技能竞赛了。

一个老师,如果能参加省市两级的教学技能大赛,至少要经过学校、乡镇学区、县教育局的筛选才能做。换句话说,这种老师几乎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教学技能的比拼上。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好事,但只有相关的老师才知道,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当时间向竞赛倾斜时,他们所教科目的教学进度就会被忽略,所教班级的教学进度就会严重滞后,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这是很多优秀老师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当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放弃省市级教学技能大赛,也是因为其他原因,比如年龄太大,太累;比如教师综合实力不足,对自己的教学能力缺乏自知之明,可能导致教师放弃省市教学技能竞赛。

总之,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无论成败都有可能“换挡提速”,但教师如果不想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竞赛,应该有自己的苦衷,不能一概而论。

徐老师多次参加市教学技能竞赛。相比现在的教学技能大赛,小徐老师更愿意参加十五年前的教学技能大赛。那时候还没有多媒体教具。那时候是老师的基本功,不是电脑合成。

当时老师用录音机读课文,特别是考察一个老师的阅读和情感对基本功的把握。为了找到一首好的乐曲来配合课文内容的情感基调,教师要熟悉各种纯音乐的音调,从古典音乐到现代音乐,有哪些古筝、琵琶、钢琴、萨克斯等名曲是大家熟知的,有哪些文章要配什么曲调要很容易掌握。

老师的板书就像一幅赏心悦目的画,既让知识一目了然,又体现了惊人的美感和老师的能力。

因为没有多媒体,老师们各显其能,妙语连珠,甚至设计一个“包袱”,让学生未知的欲望充盈。上课的老师也是精神饱满。

当时老师参加教学技能大赛是看老师平时的积累和个人能力的体现。虽然地区各级领导和我校师生上台前都要听几遍,提几个意见,改几遍,但课堂设计框架和教学技巧的展示才是一个老师能力的最高体现。当时能出去讲公开课的老师都是有说服力的。在市里省里拿个奖也是很有成就感的。

但是,只是在多媒体出现之后,教学技能比赛基本上变成了课件制作比赛。甚至有些老师的课件不是自己做的,是会做课件的老师做的。很多上课讲得好的老师都因为课件没有别人的精彩而沮丧。

徐老师制作课件的能力在当地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到了大城市和省里,明显感觉不如人意。毕竟我们小地方的老师很少有计算机专业毕业的。

后来的教学技能大赛主要以“讲”为主,主要讲教材、教法、教学过程、设计理念,还把它做成课件。徐老师Jr .一边陆续放课件,一边表示对这个教学技能大赛不感兴趣。毕竟讲课跟讲课比起来根本不是套路,还不如亲身实践一节课真实有用。

徐老师Jr .最后一次去参加市“演讲比赛”,看着台上的老师讲他的讲座。课件制作的特别抢眼,讲到教学理念,各种新方法新观点,而台下听的老师都偷偷拉手机或者睡着了。徐老师Jr .觉得很无聊,再也没有参加过这种无聊的演讲比赛。

近几年教学技能大赛转向干课,要求教学设计、课件、课堂记录。单靠自己是不可能完成这些过程的。而且,如果你真的想打磨一个好课,达到表演级的优秀,不打磨十遍以上是不会得奖的。这种费力费时的竞赛竞争让老师们难以忍受。同时,多年的经验也告诉老师,不是你努力了。所以知道教学技能大赛不容易的老师,也在逐渐离场。

不知道其他地方的教学技能大赛是怎么举办的,班里的老师有多热情。欢迎交流补充。

显摆太多,实际意义不大。教育最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一堂课的表现。

就事论事,说实话,我就简单回答一下,大部分老师去比赛是为了拿奖,评职称。很少有老师只是为了荣誉。

众所周知,不管各种比赛结果如何,准备真的很麻烦很费力,所以有这些情况:

1,解出题目的老师不参加,没有主动性的老师不参加(无欲无求)

2,退休教师不参加,有这个荣誉或者更高的也很少参加(不屑)。

3,感觉比赛就是陪场地,个人提前跑关系自己拿个安慰奖很丢人(不值得)。

4.我知道自己是什么水平,但还是不想失去那个人(不敢)

仔细想想,每个学校安排参加比赛,都是因为倾向于需要这个奖项的优秀老师,或者是积极的参与者。于是,有奖的越来越多,没中奖的越来越少去参加。懒惰可能是人之常情,会传染。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学校氛围。

当然,教育应该包括教育教学,教学竞赛只是对一个老师教学水平的肯定,离现实还很远。

某学校老师确实有一部分人不愿意参加省市教学技能竞赛。

原因很多,不外乎这些。

其实不是每个一线的普通老师都身怀绝技,也不是每个老师都有能力获得省市级奖项。

参加省市教学技能大赛的老师,往往都是一个学校的尖子生。一般来说,市级能竞争教学技能的往往都是县级选出来的,名额相当少,一个科目往往只有一两个人。要在几十人甚至几十万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说明这样的老师确实需要几把刷子。

参加省市教学技能竞赛、优质课评优、教学新秀评优的老师,往往都是年轻教师。这些教师有强烈的在教学业务中成长的愿望,也渴望出政绩,成为学校的骨干、领导或精英,或者成为地方或学校一方的技术大咖。

老教师往往已经失去了进步和成长的动力,只想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只想教书和上课。所以他们几乎激发不出任何参加教学技能竞赛的兴趣。

更何况,参加这种技能比赛是很耗费精力的。我们很多参加过的人都说,上一节课几乎就像“剥了一层皮”。每天晚上备课到半夜12点,一句话反复思考学习,一遍遍修改一个环境,做课件,写教案,设计板书,准备教具,所有的花费都是青春的精力。不年轻的人怎么吃?

现在很多教育线上的技能比赛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来的学术味道,越来越功利,甚至背后还带来了一种不安全的诚信风险。

甚至有些比赛,在比赛前,几乎所有人都能猜到谁会出线,谁会得奖。在竞赛评审过程中,有些项目和要求逐渐脱离了教育的本质要求,过于急于追求形式美和刺激。有的地方把教学技巧沦为套路动作,给学校和老师造成干扰。

出生于下江苏,19岁师范毕业,工作22年,在苏北某市区直小学教语文。参加了一次教育厅组织的全省小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侥幸获得二等奖。因为亲身经历过,所以还是有些真实感受的。

第一,游戏不假,但更让人揪心。教师要教好学生,除了师德、情操、信仰,还必须有扎实的能力和素养。我在师范的时候,班主任说过一句至今记忆犹新的话:“好老师一定是厚脸皮。”全校选拔、全区选拔、全市选拔、全省竞赛;专业知识笔试、课文阅读、现场故事、粉笔书写、即兴演讲、才艺展示、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一路下来,除了比拼精力和体力,更比拼综合能力和稳定的应对心理。比赛前,我真的很焦虑;但是游戏过后,你会重生,你的精神会开阔。更重要的是,你会从骨子里有信心坦然面对学生、课堂、课本。不要不屑,不敢,不想,既然能教好学生,为什么不敢在这么小的尝试中有所突破呢?

第二,比赛排名重要,但无关紧要。既然是比赛,总会有一个123,看你的目的了。有些人可能试图提高他们的教学资格;有人,也许是为了选择一个职称;其他人,也许只是为了展示自己。功利或者理想是可以理解的。不管目的是什么,有一点是共同的:如果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当然会受益。教师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就是学生吗?这是毫无疑问的。论文可以借鉴别人,上课可以华而不实,基本功比赛不能造假。

什么学校?不太可能!现在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技能大赛如果真的获奖了,也不容易。不仅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还在自己的业绩、学校贡献、职称评定上得到了加分。为什么不参加?今天学校开会宣布,要参加市、省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必须先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技能大赛。

可以看出,虽然不是全部参与,但参与人数应该不少,尤其是青年教师,还是很热情的。

教学技能大赛是个形式,是个绝招,一般人是表演不了的。不像平时课堂教学那样,意义不大,华而不实!

我孩子的语文和数学老师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他们的作业很好。比如最近几天让他们背疫情时流行的古诗,笔记也很好。很多总结连我父母都很佩服。孩子知道怎么做题很容易,这个老师不参加比赛。我觉得孩子有这样的老师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