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的教育史
17~18世纪德国初等教育的发展特点是:德国学校的发展,世俗政权对学校管理的加强,义务教育的引入,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中学的主要类型是文科中学,主要培养德国封建诸侯国的管理人员,以及为学术生涯做准备的人,如法官和医生,以进入大学,培养未来牧师的任务降到了次要地位。文科中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拉丁语和希腊语。17世纪下半叶,哈勒书院成为教育革新的旗帜。除了教授文言文,还增加了德语、法语、数学和科学课程。哈勒大学高等教育改革中心引发了新大学运动,推动了德国大学按照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的模式进行改革。改革的结果是: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精神影响着大学的所有教学领域;研究和教学自由成为政府承认的大学的基本权利;学术报告取代了传统的以标准材料为主的教学方式,多种形式的话题讨论取代了传统的辩论方式;除了哲学和天主教大学的神学院,仍然使用拉丁语,大学里一般用德语做报告。改革后的德国大学充满活力,在德国学术研究和国民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当时世界各国大学的典范。
当时的Volksschule是八年制教育,提供了当时早期工业化世界的需求。同时,由于新人文主义的出现,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阅读、写作、算术、道德、责任、军训等等。上流社会和富裕阶层的孩子通常上四年私立学校,接受一些大学预科课程;普通大众几乎进不了中学。
拿破仑战争后,普鲁士推出了要求国家认证的教师资格(1810),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1812年,普鲁士开始设置中学入学考试(1788年发明);到了1871,整个德意志帝国都接受了这个制度。
1871年后,德国的学校教育开始变得更加系统化和民族化。建立了更多的学校来培养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当时有几所不同的学校:
体育馆,九年制课程(学习拉丁语、希腊语或希伯来语,以及一门现代语言)
real gym,9年制项目(学习拉丁语、现代语言、科学和数学)
Realschule,6年制项目(没有大学入学资格,但可以直接在职场工厂工作)
Oberrealschule,9年制(学习现代语言,以及科学和数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军(苏联、法国、英国和美国)在其占领区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体系。1949年西德获得部分独立时,新宪法赋予各州政府教育自主权,教育制度主要以联邦制为核心理念,强调各州的文化独特性,Bildungshoheit。所以在1955之前,每个州都致力于同化各地不同的教育体系,让每个州都有自己系统的教育架构。但也造就了历史上最复杂多样的学校体系,很多学生不得不去其他不同的地方完成学业。
随后,人们开始讨论和研究教育制度的发展和结构。1973年,第一个“Bilsungsgesamtplan”应运而生,主要致力于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扩大。但是这个计划的很多目标还没有实现,所以德国直到今天还在继续进行教育改革的步伐。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有自己的教育体系(见:东德的教育),整个共和国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标准化的。这种制度在1990年代早期被废除,但它在德国东部各州仍然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