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著名的战列舰战列舰
1942 2月12日,“大和号”取代“长门号”成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从1913到1942的29年间,日本海军建造了12艘战列舰。其中,大和号(与武藏号同类型)船龄最短(1941年建造)、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强、装甲最重,被誉为战无不胜、固若金汤的海洋钢铁城堡。
因此,迷信大舰巨炮必胜论的日本海军对其寄予厚望,认为凭借大和级战列舰这样的单舰力量,可以驰骋太平洋,与美国舰队一较高下。然而,在美军航母特遣部队的打击下,“大和号”几乎无所作为。
1945年3月26日,美军开始进行冲绳登陆战。日本试图派遣一支包括“大和号”在内的水面舰队去支援日本在冲绳的行动。4月5日,军事指挥部正式下达了命令大和进行自杀式攻击的“天一战役”命令。4月6日,1945,以大和号为旗舰的第2舰队10战舰(以及1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由伊藤泉中将指挥。
1945年4月7日凌晨,美国潜艇在九州岛西南方向发现了这支舰队。12: 31,美国海军发出的第一波攻击波,美国飞机集中在“大和号”左舷,4枚炸弹落在“大和号”3号主炮塔附近,其中2枚225公斤的炸弹穿透后主甲板爆炸,摧毁了155毫米副炮和战舰后部的预备射击指挥所。12: 43,大和舰前左舷被1鱼雷击中,大和舰航速降至22节。13: 35,美军第二架攻击波飞机到达。13: 37,“大和号”船体左舷中部被三枚鱼雷击中(分别击中143、124、131的肋骨),使其船体向左倾斜7-8度。
几乎与此同时,由于美机投下的一枚450公斤的航空炸弹炸毁了“大和号”的排水阀,该船无法进行排水作业,船长下令向右舷舱室对称注水以恢复船的平衡,航速降至18节。13: 44,左舷中部被两枚鱼雷击中,使左倾角增大到15-16度,使舰上大口径高射炮无法使用。014: 08+0,美机三枚航空炸弹击中左舷中部。14: 07,一枚鱼雷也击中了右舷船150的肋骨。
14: 08和12: 00,大和舰左舷中后部被两枚鱼雷击中,船体倾斜至16-18度。由于右舷注水排水区已经灌满水,只能继续向机房、休息室、锅炉房注水。
14: 08,15: 00,大和舰左舷被1雷击中,航速逐渐降至7节。船长被迫下令弃船。
14: 23,大和舰在主炮弹药库突然爆炸,葬身海底。舰上2498名官兵(包括总部官兵2767人)中只有269人获救(另有总部官兵7人获救)。沉没地点在九州岛西南50海里,德岛岛西北200海里,东经128。爱荷华级战列舰(英文:Iowa Class战列舰,中文:Iowa Class战列舰)是美国海军排水量最大的一级战列舰。
该级* * *舰已经建造了4艘,是世界上最新型的战列舰(退役封存于1992年),至今还保存着4艘同型舰。由于衣阿华级后继舰蒙大拿级的建造被取消,该级战列舰成为美国海军的最后一级战列舰。
1945年9月2日,标志着二战结束的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三号舰主甲板上举行,该级舰名扬天下。
限制建造新战列舰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期。1936年,美、英、法三国签订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规定战列舰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356毫米,由于日本和意大利没有签署条约,1938年6月,美、英、法三国修改了战列舰限制,将标准排水量提高到45000吨,火炮口径提高到406毫米。
1938年5月,美国海军确定了继南达科他战列舰之后的新型4.5万吨级高速战列舰的设计方案——爱荷华级(Iowa Class,因译名不同,译为Iowa、Iowa、Iowa)的设计方案。美国海军对之前建造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性能并不满意,主要是排水量小,限制了性能的提升。衣阿华级战列舰在保持南达科他州防护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提高了速度,大幅提高了主机功率。衣阿华级动力装置的主机功率是当时最大的舰船动力装置,设计航速高达33节,是历史上主机功率最大、航速最高的战舰。
为了能够通过巴拿马运河船闸,方便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快速转移,限制了船体的最大宽度,并根据巴拿马运河船闸的限制加长了船体。最大宽度限制在33米,同时增加了舰体长度和吃水,舰体长宽比达到8.2,而当时其他大多数战列舰的长宽比都不到7。其细长的舰首曲线类似于日本海军的大和号级战列舰,有利于提高航速,但影响适航性。衣阿华级船长达到270.4米,船体长宽比为8.18:1,水线长宽比为7.96:1。首舰“爱荷华”号在高速试航时,发现舰尾有振动。经过水池试验,爱荷华级换了两种不同的螺旋桨。舷外轴螺旋桨的直径是5.563米,这是一个四叶片螺旋桨。内侧为5叶桨,直径5.182m,消除了振动现象。缺点是它的舰体细长,火力命中率会大大降低。
右图是衣阿华级战列舰主炮齐射时的场景,从舰体旁边的海水可以确定。巨大的战列舰被火炮的冲击波向后“推”,可以直观感受到战列舰火炮的威力。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有强有弱是因为北卡罗来纳级装甲只能抵挡14英寸口径炮弹的攻击。所以要求该级舰在吨位和火力不变的情况下加强防护,所以要尽可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重量,重点优化装甲防护。南达科他级的设计方案被定为“1939战列舰”。南达科他级保持与北卡罗来纳级相同的最大船宽,并减少船体水线长度以节省结构重量。船型精心设计,采用球鼻艏减少阻力。增加主机功率以保持27节的速度。增加甲板装甲厚度和侧装甲带倾斜角度(倾斜角度19度),提高装甲区域的抗攻击能力。提高副炮位置,提高射程。拥有单烟囱是外观上与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最明显的区别。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是公认的攻防平衡的优秀条约战列舰。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在太平洋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战争中经常被用作航母编队护航和对岸火力支援。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编入航母编队,其强大的防空火力网用于为快速航母特遣部队提供空中保护和支援两栖作战。先后参加了攻打吉尔伯特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的战役、莱特湾海战、攻占Iojima和冲绳的战役、对日本本土的炮击行动。
1942 10,战列舰南达科他号参加了南太平洋海战。1942 114日,南达科他号战列舰与日本海军的华盛顿号战列舰和雾岛号战列舰相遇。结果,战列舰南达科他州严重受损,但是
服役后,印第安纳州进入太平洋战场。1944,1年6月,因与战列舰华盛顿号相撞,右舷受损,修复5个月。
马萨诸塞州1942 11参加北非登陆作战,炮击法国战列舰让巴特(中文名让巴金)(未完),使其失去战斗力。1943二月起航太平洋战场。
服役后,阿拉巴马号加入英国舰队,进入欧洲战场。1943八月起航太平洋战场。
战后1947,该级舰开始陆续退役,编入预备役。1962正式退出海军。南达科他州和印第安纳州被卖给造船厂进行拆除。马萨诸塞州和阿拉巴马州分别被马萨诸塞州和阿拉巴马州买下,作为纪念馆保存。建造了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北卡罗来纳BB55和华盛顿BB56。战舰1937 10 10月27日,北卡罗来纳号在纽约海军造船厂开工,4月入役1941。同类型舰艇,战列舰华盛顿号,6月1938开工,5月1941入役。
一战结束后,美国海军计划建造1919-1921战列舰,但受到《华盛顿条约》(1922年2月6日签订)的限制,在1922上再次建造。
193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根据英美法签订的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考虑到其在亚洲和欧洲的潜在敌人正在积极扩军备战,于1937年开始建造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4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于7月1939至2月1942建造;从1940年6月到1941年6月,建造了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这三艘10级战列舰是美国海军最后一代战列舰,建成后陆续投入战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北卡罗来纳”号和“华盛顿”号先后加入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1942年8月,美军登陆瓜达尔卡纳尔岛,“北卡罗来纳”号成为当时唯一为航母护航的快速战列舰。这一仗有突出的战果。
效率的表现为美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奠定了他们的主要任务:为航母编队提供空中掩护。6月1942,165438+10月14瓜达尔卡纳尔岛夜战中,“华府”号在雷达指引下击沉了日本海军战列舰“雾岛”号。1944,“华盛顿”号船首在碰撞事故中受损,更换了新的船首。太平洋战争期间,北卡罗来纳二级舰参加了大部分重大作战活动,主要为航母提供掩护和支援两栖登陆作战,参加了进攻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关岛、硫磺岛和日本大陆岛屿的战斗。与英美的全球海军不同,二战前的法国海军本质上是区域性海军,其殖民地主要集中在北非,所以主要任务是夺取地中海的制海权,确保殖民地与法国的海上联系。因此,作为本土主力舰队的核心,黎塞留级战列舰的作战思路是,可以在地中海与意大利主力舰或英国地中海分舰队进行决战,同时可以护航、断交、支援和压制陆上火力。基于此,黎塞留级在设计上有以下特点:速度高,但续航能力不太高;它有一门可以对付意大利新型战列舰的主炮,同时配备了一门攻击小目标的副炮;它有很强的水平装甲带,也需要增强对空防护能力。
从敦刻尔克级开始,法国战列舰采用了非常奇特的布局:两座四联装主炮全部布置在前甲板,后甲板没有主炮,只有几座副炮塔分层布置。黎塞留级战列舰也遵循这种总布置方案:其前甲板装备两门四联装380mm主炮,后甲板不装备主炮,三门三联装152mm副炮呈之字形布置。
在“黎塞留”号设计之初,法国人曾计划在其上安装406毫米主炮:9门406毫米主炮安装在3座三联炮塔上,类似于后来的衣阿华级,呈“前两后一”的布置。后来发现这个方案大大超过了战舰的吨位,建造成本难以承受。然后改成6门406 mm主炮,前面两座炮塔。但这样全舰主炮数量太少,火力密度不足,无法在海战中有效覆盖目标。最后,经过仔细权衡,黎塞留号上采用了口径更小的380mm主炮,重量轻,可装4套8门炮,相应增加了火力密度。维托里奥·维内托特级战列舰(英语:维托里奥·威尼托级战列舰,简称维内托特级;外国文献一般称其为Littorio级战列舰。因为1号和2号这一级舰是在同一天下水的,所以维内托特是第一艘分配到预算的舰,利特里奥是第一艘实际服役的舰,中文翻译传统是以维内托特级为准),它是意大利皇家海军(意大利语:Regia Marina)在二战前夕建造的主力战舰。
该级舰满载排水量45000吨,采用长艏、球鼻艏、巡洋舰艉的配置,适航性高。配备三联装安萨尔多1934型381mm口径主炮(前两后一),四联装152 mm副炮,十二座。装甲是一种箱形的装甲舱,具有延伸结构和预防御鱼雷保护系统。装甲防御和水下防御系统完全独立,设计前卫,符合意大利海军的特点。
第一批建造了两艘该级舰。1937年法意英关系紧张后,意大利决定增加两个改良罗马和帝国。前两艘于1934开工,1940完工。罗马开始于1938,完成于1942。4号船,帝国1938,开工,最后没有完工。前两艘入列后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先后参加了马塔潘战役、苏尔特湾一战和二战等地中海战争。战争结束时,意大利缺乏资源,所以他们离开香港充当防空平台。在战争中遭到破坏后,它们都幸存下来,直到战争爆发才被拆除。
皇家海军在1937年开始建造乔治五世王级战列舰后,才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火力和航行性能上。英国海军随后设计了狮子级战列舰,但随着二战的爆发,狮子级战列舰的建造在1940年6月和10年6月被叫停。同时,面对紧迫的战局作为应急预案,在时任海军大臣丘吉尔的影响下,英国海军采用了安装4座双联装主炮炮塔的方案,口径为15英寸(1924勇敢级大型轻巡洋舰勇敢号和光荣号被改装为航母遗物)。将战舰命名为先锋号(HMS Vanguard 1944)。
前卫号的防护设计比乔治五世号有所改进,根据实战经验,改进了舰体的水密隔舱结构,主装甲带因为重量补偿减少了一英寸。针对乔治五世号航行性能的不足,适航性方面的改进最为成功,先锋号的航行性能非常出色。前卫号重新设计了船首拱度,提高了船首干舷,增加了防波堤以改善恶劣海况下的航行性能,优化了船型设计,适中了船体长宽比,采用了方形船尾以提高推进效率。前卫配备了比较完善的雷达火控系统。除了对空和对海搜索雷达,不仅主炮和副炮装有火控雷达,各种口径的高射炮也装有炮瞄雷达。战列舰前卫号火力略显不足,主炮口径、威力、数量较小。
前卫号于1941年在约翰·布朗造船厂开工建造,是英国设计建造的最后一艘战舰。6月1944 11上线,6月1946完成服役。它曾被用作皇家游轮,被当时一些人讽刺为“最豪华的皇家游轮”。1949年改为训练舰,1954年退役。1960内拆迁。成为皇家海军最后一艘被拆除的战舰。一战后,战败的德国一直想摆脱凡尔赛条约的限制。早在1932年,德国海军就开始了35000吨级战列舰建造的理论研究,并论证了其军备、装甲和速度的可行性。纳粹德国宣布要撕毁《凡尔赛条约》后,1935与英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德国海军开始准备建造俾斯麦级战列舰。英国曾要求德国将该型舰的排水量限制在3.5万吨,但德国断然拒绝,理由是它不是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约国。
1935年,俾斯麦级战列舰的设计开始。初步设计指标为:标准排水量3.5万吨,长250米,宽38米,吃水10米,4门双联装380毫米主炮,涡轮-电装置。最大航速30节,最大续航力8000海里/19节。
这是根据德国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当时连接波罗的海和北海的基尔运河规定,船舶长度不得超过250米,宽度不得超过38米,吃水不得超过10米。因为德国在一战后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军舰不能像其他国家一样依赖海外殖民地的补给,所以俾斯麦级必须有很大的续航力,所以它的设计续航力是8000海里,也是高速19战斗巡航。
鉴于当时各国正在设计建造的新型战列舰的最大航速为30节,同时考虑到德国海军舰艇数量少,俾斯麦级必须经常在自身数量劣势的情况下作战,但在海战中,在数量劣势的情况下作战而没有高航速是非常危险的。因此,俾斯麦级是按照高标准设计建造的。
俾斯麦级战列舰的首舰俾斯麦号,曾经用一枚炮弹击沉了皇家海军的骄傲:胡德战斗巡洋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曾计划建造N3战列舰,但因为华府海军条约而胎死腹中。根据条约的最终妥协,日美可以保留未完工的主炮为16英寸的战列舰(日本龙门级战列舰和美国科罗拉多级战列舰),而英国可以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建造主炮为16英寸的战列舰,不受条约规定的10年内不能建造战列舰的约束。根据这一协议,英国海军于1922 11年6月开始建造条约规定吨位内的纳尔逊级战列舰。
纳尔逊级战列舰不再使用过去英国战列舰常用的艏楼船型,而是使用平甲板船型。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主要是提高装甲防护水平。首次采用了倾斜水线装甲带,是当时最厚的战舰,并加强了水平防护装甲,增加了水密舱室等间接防御设施。
纳尔逊号战列舰受35000吨条约限制。纳尔逊级采用了3座三联主炮炮塔全部在舰桥前的非常规布局,而动力机舱和副炮炮塔则集中在舰体后部。基本设计思路与N3和G3计划基本相同,需要装甲保护的部分尽可能集中。
三座主炮炮塔聚集在一起,中间炮塔安装得比其前后炮塔高,呈金字塔形排列。为了平衡重量,舰桥位于船体后部。这种设计的目的是将有限的装甲重量最大限度的集中在关键部位,将需要重装甲防护的关键部位范围缩小到最小的区域,可以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的基本设计继承了田纳西级战列舰和当时美国战列舰的标准样式:飞剪舰首;罐笼主桅;副炮安装在首楼甲板上;电力推进系统。主要是提高了火力和防护。美国在获得日本海军长门级战列舰的信息后,改变了设计,将田纳西级战列舰的4门三联装14英寸(356毫米)主炮换成了4门双联装16英寸(406毫米)主炮。随着火力的加强,防御也相应加强,以抵御敌人同口径炮弹的攻击。其他方面和田纳西差不多。动力没有被军方重视,最大速度只有21节。
1942科罗拉多和马里兰拆除了他们的后主桅并进行现代化改造。在2月7日偷袭珍珠港事件中沉没的日本海军19411943,打捞出水进行改装,拆除前后主桅,彻底重建舰体上层建筑。三艘舰艇都改装了防空火炮,加强防空火力。乔治五世国王级是英国在1930年代末建造的一级战列舰,也是二战前英国建造的最后一级战列舰。
其设计符合1936年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战列舰标准排水量限定为35000吨,主炮口径不大于14英寸,即356毫米),是典型的条约战列舰。
五艘同级舰分别是英国皇家海军舰艇“乔治五世国王”号、“威尔斯亲王”号、“约克公爵”号、“安森”号和“豪”号。
乔治五世国王是皇家海军当地舰队的旗舰。威尔士亲王刚服役就参加了围剿德国海军“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战斗,然后带着丘吉尔首相带着战伤访美,签署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1941年12月10日威尔士亲王号在马来亚被日本飞机击沉。
1943 65438+2月26日,约克公爵号在护航行动中击毁了德国海军战列舰沙恩霍斯特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乔治五世国王号战列舰加入了英国太平洋舰队,参加了对日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