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孙犁

《水浒传》中的宋江有两个外号,一个是“及时雨”,一个是“胡”。“及时雨”的意思很好理解。作者在第十八回介绍宋江的时候说:“我这一辈子都要在江湖上遇见英雄,只是有人来找他。他们或高或低,就待在庄上亭谷,整天追着,也不累;想起来就尽力帮忙,花钱如流水!人家找他要钱要东西,他也不推脱,还方便。他们每次解决困难,都只是关心人们的生活。棺材饵往往是散的,用来帮助贫困的人,帮助危难的人,帮助危难的人。这样山东河北都出名了,都叫他‘及时雨’;但把他比作天上的及时雨,可以拯救一切。”“胡”是什么意思,书中没有解释。大部分读者也觉得莫名其妙。

《宋史》卷169《正史》记载:“郑和二年,伊官取新名,旧官右课堂直为义。

郎。《汉末楼本说钹》卷34《朝事》官品描述,保义郎是军职校中最低级的。据此可知,“报乙”是宋代武官的正式名称。那么为什么郓城县的承办人宋江被称为“报乙”呢?

《中吴卷六》龚的文章《朱家兴衰》中记载,朱死后,人们用戏谑的话嘲讽他昔日的繁华仆从:“叠山保义,头上各种料。”长得像你真恶心,你也知道不少。今天,我只是被安置。”另一朵云说,“做一个花园需要几年的时间,培育出来的花草树木才会值得爱护。当我介绍正义的时候,我今天会做伤害。"与宋江大约同时代的学者曾尧在《高斋序》中说:"近几年贵族、仆从以仆从、司徒雷登为卑,故称保乙或大夫。“可见到了南北朝之交,官衔已经被滥用了。包衣郎这个职位人人都有,已经到了可以和“一个高贵的仆人”相提并论的程度。因此,宋代庄的《鸡肋》记载与蔡友微服出行,被鉴定家称为“报乙”。《挥记注》卷二说:“靖康有秀才贾者,常访将军之门,自称‘贾继义’;不时有甄出现。在逃离官员之前,他们以善良的态度做事,医生更是如此,并以“真报乙”的名字命名。孔晴先生(曾桂)尝剧,以为有理:‘真报乙不真;贾继义是个假机器。此外,陆游的《旧学寺笔记》有《寇挂丝》卷八。弘迈《简毅志》载田、、马。”西湖老人的众多胜利记录”记载,在瓦石的电影有“商”的。《孟良崮二十篇小说讲史》中有“王保义”。《周觅武林旧事》四卷收录了焦芳音乐系的杂剧《保一郎王茜》,六卷收录了《徐宝义》《王保义》等各色艺人。由此可见,“报乙”一词在当时是被滥用的。

从民间流传到《水浒传》作者给宋江起的绰号“胡”显然与塑造这个人物的性格有关。宋江《三十六人赞》中龚升和宋江的悼词说:“为王不假,为义而已。疯了就犯忌讳了?”乍一看,这几个字的意思很模糊,但如果了解一下宋代对称谓的滥用,就不难理解“胡保义”的“胡”字是一个简单的自称词。宋江自称“护义”,其实是说宋江很谦虚,把自己说成是奴隶,不像某些农民起义领袖,永远是国王。此外,“保义”也意味着忠诚,以保护赵的家人。这和《狂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狂卓”是指山东农民起义领袖卓老大,绰号“卓震龙”,当然违反了“禁忌”。由此可以看出从民间到作者的爱恨观念。正因为如此,赵宋时期常将“保义郎”的称号授予农民起义和亡命之徒。《建炎元年录》卷104:“海贼郑卿与郑光编护义郎。”《水浒传》第九十回写宋江远征辽国成功后,加宋江为鲍一郎。虽然这和他的绰号是一致的,但是他去掉了自谦,这也就成了朝廷对忠臣的肯定。

鲁的第一个绰号是“花和尚”,这是最广为人知的。早在宋代,《醉翁之谈·故事》中就记载了一部名为《花和尚》的讲故事小说。龚升和他的三十六首歌颂宋江的诗还写了《花和尚陆》。由此可见,自宋代以来,鲁一直以“花和尚”的绰号而闻名。那么这个昵称是什么意思呢?

毫无疑问,“和尚”这个词意味着生来就是和尚。问题是如何解释“花”这个字。到了宋元时期,很多人的名字前面都加了“华”字,如宋元笔记中的“华正贵”、“华”等。在王明清的《挥杆记》中,还有一个满身插花的和尚,自称“穿花和尚”。为什么人们喜欢在名字前用“花”这个词?这是什么意思?

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日益发展,许多代表市民阶层的概念开始被人们所欣赏。比如,人们把那些恣意妄为、盛气凌人的花花公子称为“花花太岁”,在就有过花花公子自称“花花太岁”的例子,元杂剧中的人物,王江亭,燕青,白客哥。这是当时作为人使用的“花”字的第一层含义。

第二层含义与第一层含义和纹身都有关系。庄绰的《鸡肋》说:“...张军独军常循线(据,指南宋都城临安,即今杭州)而行,选择幼长幼者,自臂及以下刺向脚,谓之‘花腿’。史静的老一代人认为这是自吹自擂。”可见“花腿”指的是北京那些纹身的飘浪儿童。因此,在元杂剧《陆斋郎》和《金圣葛》中,这类人物被描写为“花腿闲人”。我们知道,鲁是《水浒传》中几个著名的文身勇士之一(见《水浒传》)。),而在出家之前,他曾经是一个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费”(见《鲁有没有做“治理”和“低价参拜”?所以用“花和尚”这个名字,既表明了他的和尚身份,也说明了他的纹身特点和放荡的性格。更有一种“花”与“僧”似乎统一在鲁身上的趣味,真是妙不可言。

鲁的绰号“花和尚”固然有趣,但更有趣的是鲁的第二个绰号“真关西”。读者感到奇怪的是,“真关西”不是的昵称,但它怎么会成为的昵称呢?读者不必担心,说鲁有“真关西”这样一个绰号,也许没有定论,但至少不是无根的。

元代康的杂剧《水浒中的黑旋风》中,jy曾写了一句歌词给鲁:“谁不知道你是关西的鲁,出了五台山才成了草?”这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鲁的别号是“真关西”。之所以称他为“真关西”,大概与鲁从陕西渭州曾官到关西五路拜访使臣的光辉经历有关。正因为如此,鲁达在镇关西重拳打郑屠时,不仅指出不可欺金翠莲,还特意强调不可谥号“镇关西”:“洒家开始投资老种生意,称之为‘镇关西’也是值得的。你是个卖肉的屠夫,狗一样的人,又叫‘真关西’!你是怎么骗金翠莲的?”在这篇演讲中,指责郑屠不配被称为“真关西”的不仅占了绝大多数,而且排在第一位。可见,除了的欺软怕硬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使鲁恼火,那就是不该自称“真关西”。因此,鲁打了一拳,不仅是为民除害,也是因为对方叫了他的小名,借此机会发泄了个人的怒气。因此,“真关西”是鲁早年风光时的别称。

吴用是《水浒传》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应该说,梁山的每一次大动作都离不开吴用的指点。但吴用大概是水浒传里名字和绰号最复杂的人了。

吴用的名字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吴用这个人物最早出现在龚升的《宋江三十六赞》中,他的名字叫“智多星吴兴秀才”。但“学究”只是一个身份而非名称,源于唐代的科举制度。所谓“学究一次”,就是学了一部经典,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宋神宗北朝,秀才考试被作为“给学生一个背景”的最后一门考试。因此,人们戏称没有名望的学者为“学究”。然而,在三十六首赞中,书生吴位列第二,仅次于宋江,是水浒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一立场在《水浒传》的故事中从未改变。

到了元代,《大宋遗事》中吴用的名字改为“吴嘉良”。“嘉良”的典故和含义不详,后来成为吴用的名字。可见,在《水浒传》出版之前,吴用的名字不是“学究”,就是“贾良”。

“吴用”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水浒传》和明代杂剧《梁山七虎拍铜台》差不多同时。《水浒传》里把吴用的几个名字放在一起,说他姓吴,是著名的学者,名字叫贾良先生。从此,“吴用”这个名字开始响了起来。

自《宋江三十六赞》起,吴用的外号就叫“智多星”。“智多星”的来历不明。有人说可能出自于北朝文Xi公刘侠将军庾信的墓志铭:“智者为石,智者为星。”但这与吴绰号的本意无关,恐怕是看文学讲道理。或许根本没有什么典故,只是对吴足智多谋的一个总结。从水浒传开始,人们逐渐开始称那些足智多谋的人为“智多星”。

吴用还有个外号叫“教授”。这是人们对他这个教书的小知识分子的尊重。但在宋元时期,人们往往以“教授”来称呼具有这种身份的人。比如宋代小说《西山鬼窟》里有个叫的人,“住在现代国桥下的小学校里”,人称“吴教授”。吴教授与吴用的谥号姓氏是偶然巧合还是有某种渊源联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公孙胜在梁山的地位比较特殊。虽然他经常不在梁山,不是四处游荡,就是回乡尽孝,但梁山的重大军事行动都离不开他的重要作用。让他最红的是高唐州一战。起初,没有他的作用,梁山好汉对郜琏的妖术无可奈何,只好派人请他回山,并为此专门发起了一场运动。回到山上后,他用五雷天心法破除了郜琏的妖法。那么他的外号“入云龙”是什么意思呢?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观念中,“云”与“龙”,“风”与“虎”是两个密切相关的自然与动物的对应现象。易经说:“云随龙,风随虎。”王弼在《易经》中解释说:“呼云者为龙,呼风者为虎。”意思是龙可以唤祥云,虎可以唤疾风。龙为什么能吸引云?孔舒也解释了云和龙的内在关系。“龙是水兽,云是水汽,所以龙歌出自景云,云出自龙。”所以,除了“云”“龙”的偶然之外,人们往往以“云龙”来比喻君主与大臣或朋友的相遇。如陆游《太史公郭玮石公湾歌辞》云:“云龙千年,经典三冠。”明代张居正《圣母图赞·杜青玉生》:“元运入府,赤龙入宫,然后运景,万国和谐,禽兽昌盛,谓之云龙。”这是陈国际会议。清代赵翼《于坚诗·少年诗·少年诗·少年诗·简赏》说:“昔唐有韩萌、云龙。”清徐夔《迁永福》诗云:“我与云龙新约,年少时坏月。”这是对朋友的比喻。正是因为“云龙”有如此美好的寓意,后来人们喜欢用它来形容各种事物。其中一些被用作宫殿的门名。班固《东都赋》云:“二奶李晟兴乐,而帐置云龙庭。”卢彦基注:“云龙,门下之名。”张衡《东京赋》:“飞云飞龙在春道,神虎在秋侧。”薛总注:“德阳殿东门,名云龙门。”有些用来形容一匹好马的美丽。曹植《七绝》:“臣仆为子驾云龙飞马,妆玉路。”李善注:“称马有龙,云随龙,故称云龙。”有的用作山名,江苏徐州有云龙山。苏轼《山中访张胜词》第二首:“万木锁云龙,天留载众。”注:“云龙,山名。”当然,它们也用作名称或店铺名称。公孙胜的外号就是一个例子。宋代叶梦得在《石林烟雨》中记载了一个叫“密云龙”的人。

但公孙胜的外号是“入云龙”,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云龙”也是古代兵法中的八阵图中的两个。李白《胡无名人》诗:“龙虎皆归,太白入月可灭敌。”王琦注:“龙虎皆名。”李《问右》:太宗曰:‘天地皆有龙虎马蛇。八大战役的原因是什么?景曰:‘古人秘守此法,故说是八,是八阵一。”因为“云龙”有如此美好的寓意,而且是兵法八阵图之二,而公孙胜又是梁山好汉中的佼佼者,所以用“入云龙”作为公孙胜的谥号是非常恰当的。

除了张顺,阮氏兄弟都是梁山水军中的顶尖人物,但他们的绰号却有些让人质疑。

在龚升和宋江三十六计中,阮小二的绰号是“短命二郎”,阮小五的绰号是“太岁”。到了梁山泊,两个人倒了。阮小五被称为“短命二郎”,阮小二被称为“太岁”。这是为什么呢?

在《三十六人颂》中,阮小二的悼词是:“人生短暂,少年何益?”?不监管,清源寺就吃。”“残口”指的是四川冠县,但这和阮小二有什么关系?令人费解。而“不监督就可以在庙里吃”,看似在用典故,其实很隐晦,这又是一个玄机。通过清代云山闲人所写的闲书杂记,得知这两位书迷编撰了《华阳春秋·胡夫传》。原来这个外号来自当年在四川治水的李冰的二儿子。

传说李冰的第二个儿子名叫“二郎”。他早年吃喝嫖赌。他是一盏省油的灯。一次,李冰命他治理岷江。当时洪水汹涌,大坝上出现了一个决口。洪水来势汹汹。冰命令二郎用身体堵住决口,却看到他跳进汹涌的洪水,把洪水吸进自己的身体。洪水退去,但二郎以身殉职。李冰说:“二郎应该是短命的。”意思是他这个浪子可以治水而死,虽然短暂,但是死得其所。但当地人民深深怀念这位舍身救人的英雄。他们说:“是短命吗?永生!”意味着他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他的灵魂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于是他们在当地的清源寺为二郎立了一座神龛,纪念这位英雄,清源山也被老百姓命名为“二郎山”。用这个典故来赞美阮小二,说明阮小二本来的形象是像jy、鲁和颜卿那样的浪子。

至于阮小二为什么叫“短命二郎”,“短命二郎”为什么又成了阮小五的绰号,清代曾在《水浒采撷》中有另一番解释。他认为短命的外号不是二郎本人,而是二郎让别人“短命”。“短命二郎”是杀二郎、杀二郎的意思,形容阮小二的凶残、勇敢。至于他的绰号为何与阮小五对调,曾认为是刻字人的错。“明人喜刻古书,古书亡。”明代人刻书,往往粗制滥造,错漏百出,以至于阮小二的绰号被戴到了阮小五的头上。

我们认为曾对“短命二郎”这一绰号的解释是牵强附会的,龚的褒奖是恰如其分的。然而,曾很有可能解释为什么他们的昵称被调换了。

刘唐是七星聚首时的第一批英雄,刘唐在梁山英雄的许多重要活动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有原型吗?

《宋瑶惠编》第177卷第16页记载:二年(1055),七月十一日,亳州姜献奉东西道绥靖部三班之命,仍赠。王启立先生认为,刘唐虽然从宋江起义到被姜贤俘虏已经60多年了,但刘唐当时活跃在JD.COM,被视为“戏贼”,所以民间一定流传着很多传奇故事,而JD.COM又是宋江活动的地区,所以《水浒传》作者把刘唐揉成三十六天罡的一员,写出了梁山好汉刘唐的故事。这个猜测是有道理的。

至于刘唐的外号,人们从来没有说起过。在龚的悼词中,刘唐的绰号是“脚八条腿”,悼词中说:“一个将军个子矮,你就叫他吧。你不是丈夫,你的腿有八尺长。”赞美的内容集中在刘唐的体貌特征上,特别强调刘唐是个矮个子,腿短。前两句意思是他的下半身很短,但他被称为王厚。最后两句说他虽然只有一尺八寸的长腿,难道不是壮汉吗?所以赞美的话主要是说刘唐虽然身材矮小,但比侯爵更有英雄气概。

刘唐的外号在大宋宣和遗作中变成了“红发鬼”。这个“红发鬼”在内容上和“尺八”没有任何关系。不知道为什么刘唐的外号从“尺八”变成了“红发鬼”。但非常明显的是,两者是完全谐音的。有可能是在梁山故事流传的过程中,刘唐的外号因为谐音,从“尺八”变成了“红发鬼”。至于“红发鬼”这个名字的由来和含义,查一查张衡的《西京赋》:“朱变△坤,植发如杆。”意思是鬓角发红,每根头发都像立着的竹竿。这大概就是刘唐外号“红发鬼”的由来吧。后来水浒传中刘唐的形象就是根据这个红发鬼的形象设计出来的。就把他的外号解读为“因为太阳穴上有这塔朱砂,所以大家都叫小人‘红发鬼’。”

杨雄的绰号是《龚升与宋江三十六人赞》中的“赛关索”,悼词中说:“关索的英雄也是圣人。能不能勇敢一点,假装没事?”这里不解释关索的意思,而是指出关索是一个勇猛的将军。《水浒传》中,杨雄的外号改成了“关索”,书中的解释是,“因其武功好,相貌淡黄,大家都叫他”关索“杨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关索也是武功不错,只是脸不黄。但关锁是谁,我还是一无所知。清代俞樾《茶香室丛朝》(卷十七)怀疑历史上关索可能真的不存在。那么关索是否真的存在,为什么会被用作昵称呢?这个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余嘉锡对《宋江三十六人》的考证,在宋代各种古籍中发现绰号“关索”的有十几人,可见关索是宋人崇拜的人物。余嘉锡还在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论》中找到了关索的生平事迹。原来他是三国关羽的第三个儿子。但是,作为《三国演义》的始祖,关索在建安时宇的《三国志全相》和明弘治的《三国演义》中都没有提及,所以余嘉锡认为关索是后世民间传说的产物。然而,这一观点很快被后来发现的各种文献推翻。

周绍良的《关索考》(载于《林雪漫录》第二集)引用了明代王谷鲁在日本刊刻的几本旧本《三国志传》,其中有“华认荆州父”的故事,可见毛宗岗并非空穴来风。能支持说法的有力证据是:1967年,上海嘉定县出土了一批明代成化年间的说唱文字和传说,其中包括一部《华新传》,全脸说唱。此外,在有关西南地理的历史文献中,也有许多关于关索故事的记载。关索为诸葛亮南征立下功勋,当地百姓为纪念他建庙祭祀。《大清实录》卷392《安顺府山川》:“镇宁府西三十里关索岭,建御书屋,有圣祖仁皇帝题写的‘黔南锁钥’四个字。”《明夷通志》:在丁英董祀,形势极其险峻。我每周回庙一百多里。”看来,关索的传说,作为诸葛亮故事的副产品,在云贵广为流传。所以,关索,即使历史上没有人,至少也是宋代以来广为流传的故事。

那为什么又被称为“华”呢?王古禄看到,在明朝万历年间三十三年(1605)福建郑三元观所出版的《三国志》中,有一段关于关索与父亲关羽相会的记载是:“犹豫良久,说:‘我逃亡时,妻果已怀孕三个月。但这个儿子既然是我的儿子,就应该取名叫关。怎么会叫华明关索呢?我不敢承认。”张飞问他为什么。索回答说:“当我七岁的时候,元宵节是令人着迷的。我从外面捡回来养到九岁。送至板石洞华岳先生处学武,故名华。“原来‘花’这个名字是关索的父姓和两个养父姓的合称。

综上所述,可以推断,由于关索的故事是宋代广为流传的传说,所以很多人喜欢在别称中使用,并以“赛关索”、“关索”、“张观索”、“李灌索”等加以区分。这就是杨雄绰号的由来。

宋朝历史上有三个叫孙立的人:一个是邵庆之的帮凶,先被招安,绍兴元年(11)再次造反。关于他的事迹,见《三朝北盟》卷147;一个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抗击游牧民族的淮南水师将军。关于他的事迹,见《宋瑶惠》第181篇。还有一个人,南宋初年是个贼,三十年后归安冯军管辖。这三个人要么是武装的,要么是盗贼,在时间上离宋江起义不远。《水浒传》中的孙犁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孙犁最早的外号是“石头”。《醉翁谈录》所载宋本目录中有一篇名为《石头记孙犁》的文章,一般认为这个孙犁就是《水浒传》中的孙犁。但因为这段话已经失传,所以不知道他为什么叫石头。孙犁的谥号在和宋江的《三十六人赞》和《宋宣和遗作》中成了“病尉迟”。但《大宋遗事》中描写孙犁谋反的原因是他反对华士纲。也许“石头”这个名字和华世钢有关系。在《水浒传》中,孙犁的绰号不仅变成了“有病的尉迟”,而且上山的原因也从反对“华石纲”变成了救解珍和解宝。也许这就是他绰号变了的原因。

那么,孙俪为什么被戏称为“病尉迟”?这是以隋末起义军中的尉迟敬德命名的,因为尉迟敬德善于使用鞭子,孙犁善于使用鞭子。龚升和他的悼词说:“一个名叫尉迟的壮士,在他生病后给自己取了名字。当你能生病时,你就能取得国家的成功。”但明代胡应麟认为,尉迟敬德使用铁鞭是小说家杜撰的,因为《新旧唐书》中没有记载。其实这是不必要的认真。历史上尉迟敬德是否使用过铁鞭与我们欣赏小说无关。此外,尉迟敬德使用铁鞭的情况在其他历史文献中也有记载。《张文轩洛江日记》卷八云:“唐代李长福《铁鞭诗序》云:‘长庆二年,义军发力祭,云太美,刻曰:贞观四年。”“这个序言虽然对大部分欣赏水浒的人来说无所谓,但或许能让那些吹毛求疵、沉迷考证的人噤声。

龚升和他的悼词是这样评价颜卿的:“平康是一个奇怪的地方。你知道你的名字吗?太行春色,有一片绿。”前两句说的是燕青很可能是一个生活随便,逛青楼,以恶为乐的人。纵观宋代的文献和书籍,可以知道这种生活方式正是宋代“浪子”一词的确切含义。

《宋史·李邦彦传》中说:“棒又酷又美,效力于。但是,我在成长,学习庸俗的东西,处理方便,善于调侃,会蹴鞠。每一句市井俚语都是一句歌词,被人们传来传去,取名‘李浪子’。.....拜宰少,没什么清楚的,但阿顺倾向于阿谀奉承,补位。大家眼里都是‘浪子宰相’。”《三朝北盟》卷二三六说:“韩知春是个轻佻的人,不在乎读书人。平日里自称浪子,喜欢在妓女家里游荡,所以是淫荡的语言。它也玩弄身体和皮肤,它在人们喝醉的时候显示出来。人是羞耻的,不是羞耻的。"吴增《改斋随记》有十一云:"洪觉范有上元岳麓寺诗,蔡元度夫人有念'为何春日减肥?她说,‘浪子和和尚的耳朵’。《广济岁时》卷十七引用《古今花刺》说:“刘建清沦落贫贱,无子而死,其骸藏于僧院。京西妓女葬于枣阳县华山。有一次出了农村,一个浪子和几个人开玩笑说:‘这个大叔当鬼了就爱哄。’《文山先生文集》卷十三:《南导》有《柳园亭诗序》:‘十一日岸上有柳园亭,北人火亭前,聚坐饮酒。刘舒被亵渎了,酋长们认为这是一个笑话。把一个村妇从船上带到亭子里,推荐刘睡下,依着刘志娇坐下。(根据这句话,有错误。)土司妻妾捧刘为戏。穿得破破烂烂真让人受不了。他的诗中说:刘,浪子回头,千呼万唤始出来。当年老包不是这样的,狗羞于待在远亭。" "

从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出,宋代的浪子指的是那些游手好闲,风流倜傥,浪迹青楼的公子哥儿。在元杂剧中,颜卿的形象仍然保持着这种放荡的习惯。比如《燕青波鱼》里,描述了燕青为了儿女私情被欺负,然后报仇的故事。燕青射野鹅讲述了燕青射野鹅取乐的故事,与“浪子”的绰号相符。但在水浒传中,因为颜卿成了卢俊义的奴仆,这些风流自然的东西就被删掉了。所以《水浒传》中的燕青真的起不起“浪子”这个外号。

100个《水浒传》中的每一个都有一个或几个绰号。施耐庵先生常常只用几个最精粹的词来概括他们的外貌、性格特征或轶事、个人经历、爱好等方面,使人们每当谈起《水浒传》时,就要说出他们的绰号,而绰号能显示出人物的精神。这些绰号可以分为六类:动物、人物、名人、形象、特产、鬼怪。在这篇文章中,沧浪,我们来谈谈“百单八将”这个外号的由来和内涵。

第一类:动物。梁山好汉中,动物最多,多达37人,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传说中的珍禽异兽,自然界的猛禽猛兽,应有尽有。与动物为伍,崇拜动物的力量,似乎成了当时英雄的一种时尚。(序号为梁山英雄席,下同)

2、玉麒麟卢俊义:麒麟,瑞兽,传说中的神话动物,现实生活中不存在;麒麟在所有动物中仅次于龙。中国古代传说中,麒麟、龙凤、龟合为四灵,是毛兽之王。卢俊义拿着棍子和大话西游走下宝马独角兽兽,手里拿着独角兽金毛,穿着独角兽的金色铠甲。他英俊潇洒,威武雄壮,江湖人称他为玉麒麟。然而名字很牛逼,但是这个独角兽是玉雕的。虽然强大而现实,但毕竟脆弱,一块坚硬的石头就能把它化为尘土。面对叛徒古力,脆弱的“玉麒麟”当然有危险!

4.入云龙公孙胜:龙入云,始不见尾。公孙胜就是这样一个神秘的人物。行踪不定,道术惊人,有偷天之力。

6、豹子头林冲:林冲其实很像张飞的长相,脸如天神,豹子头四周有眼,燕颌有髯,但气质不大象,此外号于勇猛无敌。

165438+

17、绿面兽杨志:因为脸上有一大块蓝色胎记,让人觉得他像动物一样凶猛,杨志的战斗力名副其实。

23.九龙石津:石津身上纹有九条龙,故名九龙。此外,古人视九为最重最尊,此别称有反叛之意。可能是因为史进是书中出现的第一个英雄,所以起了这个名字。

25.雷恒:给老虎加翅膀,就是选人吃饭。想想它有多强大。

26、混龙李俊:有两种说法。一个是指把河流变成大海的迅猛龙。他们擅长水和武术。第二,混河龙本来是河道整治和清淤的工具。宋代发明了巨大的铁耙清理黄河泥沙,搅动水底泥沙,使泥沙随水而去。这种铁耙叫滚河龙,也叫混河龙。但无论是龙还是铁耙,两者都有翻江倒海的意思。对于李俊建立梁山水军的贡献,那是实至名归的。

30.浪中白条张顺:肤如雪,浪如鱼。不仅水性好,皮肤也很好。这个昵称挺形象的,很有动感美感,真的很难得。

34.解珍,双头蛇:这个绰号是为了突出他的勇敢和凶猛,这与现在的意思完全不同。

35.杰宝,双尾蝎:蛇的毒在头,蝎的毒在尾。这说明杰宝也是攻击力很强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