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有的九个门是什么?

武汉老城门的历史印记

武昌的九座古城门,只有七一门依然可见,是为纪念武昌首义70周年而重建的。

1926 10,武昌古城墙“拆除令”下达;80年来,老城门只留下了文字符号。

历史上,中国大多数城市都是由政府设立的政治中心形成的,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城墙(和城门)成为那些历史悠久的中国城市的主要标志。那么,曾经赫赫有名的老武汉城墙有什么变化呢?武汉老城门是如何淡出人们视线的?

武昌城曾是南方重要的城墙。

中国很多城市都是沿河、湖、海而建,城墙还肩负着一个特殊的功能——防洪。武汉三镇,屹立不倒,夹在长江和汉江之间,最容易受到两江洪水的侵袭。三镇的城墙修建年代不同,但都有防洪功能。五常市西北的江边地区,城门很少,这是出于防洪的考虑。

翻阅历史典籍,武汉三镇最古老的古城武昌城历经1700多年的沧桑,它的过往历历在目。

武昌有城,始于公元223年三国时期。当年,吴主孙权在江夏山(今蛇山)东北建夏口城。这是一个军事要塞,形势危险,方圆只有两三英里远。

南朝时,宋孝武帝于454年在夏口市建立颍州,所以武昌当时也被称为嬴政。在时,梁令曹在紫金山、小桂山以北,北依湖、余家湖,南距应城约二里,筑石城为军事要塞。此后,隋文帝于589年弃江夏县设鄂州,改汝南县为江夏县。州县都设在市内,所以五常在古代也被称为鄂州、江夏县。后来唐朝让牛僧孺进驻鄂州,重建鄂州城,不仅扩大了城市的范围,还用陶瓷包围了城市,武昌从此有了砖城。

武昌城基本成型于明代。1371年,朱元璋大将姜夏侯、周德兴扩建武昌府城,将城延至皇姑山(今蛇山)以南,周长约二十里。城墙以陶瓷砖砌成,高2至3尺不等,并在城四周挖护城河,水深1尺以上,有9座城门:1535年,都御书谷磷将大东门改为宾阳门,将新南门改为中和门(辛亥革命后改为七一门),将王泽门改为望山门,将追门改为文昌门遗址,将曹步门改为武胜门,并更改小东门清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中和门和宾阳门之间又加了一道门,称为桐乡门。

这些门现在在哪里?年过七旬的“老武汉”、武汉文史界知名人士张教授对此如数家珍。

1920s开头,一位上海摄影师在旅游时拍下了当时武汉一座城门的照片。门口上方的字是:行人靠左,车辆慢行,不要拥挤,不要停留。(资料图片)

东北的忠孝门,现在是小东门;宾阳门在古城东,位于今天的大东门立交桥;东南的七一门,位于今天的首义路;保安门在古城正南,在今天的保安街附近;王山门也在古城南,在今天解放路的南端,武昌造船厂东门附近。文昌门遗址位于古城西南,在今武昌造船厂北门附近;平湖门是古城的西门,在今天的平湖门水厂附近;汉阳门在古城西北,武昌曾家巷附近。武胜门是古城的北门,在虞姬桥胜利桥的拐角处;通湘门,在门外设站通湖南,所以地址在今紫阳路东端,武昌火车站附近。

在明代,武昌城是当时南方的政治中心和重要城墙。那里有许多文化建筑,如付雪、宫媛和孔庙。

汉阳城多次被战争和洪水摧毁。

汉阳是真正的古名,用了1400年。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因汉津古城位于汉水以北,根据中国自古以来的地名命名原则,改称“汉阳”。

唐朝初年,唐高祖李渊在隋朝的基础上对武汉的行政体制做了一些细微的变动:将原来的江夏县改为鄂州,州府设在江夏县(今武汉市武昌区),下辖五县;长江以北设绵州,辖汉阳、汉川两县。绵州设在汉阳县(今武汉市汉阳区),汉阳县和绵州的行政机构由蔡甸临猗山迁至龟山南麓凤凰山(又名凤栖山)。

与此同时,唐朝地方官员开始修建汉阳城。其城址东临长江,北依凤凰山,南临鹦鹉螺岛,西临汉水。汉阳城周长1.072英尺(约3.6公里),有八个城门,分别是东门迎春门、南门沙洲门、西门孝感门、北门汉光门、东南门朝天门、西南门汉南门、西北门下岔门、东北门庆门。这种城市建设模式影响深远。直到今天,汉阳以县政街为东西轴线,其东端习惯上称为东门和古楼东,而其两厢则称为程楠和北城。

北宋年间(1122),江河泛滥,汉阳城毁于洪水。直到元末明初,汉阳都没有城墙。

明初朱元璋平定楚国后,汉阳知府程睿重修汉阳城,地理位置仍呈“东南临江,西北过凤栖”之势。明朝嘉靖三年,汉阳城周长约2.5公里,有朝宗、凤山、南矶、袁超四个城门。城内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城外水陆相连,交通便利,为明代汉阳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此后,汉阳城两次毁于战火。明崇祯十六年,张、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先后入武昌、汉阳,汉阳城毁。清顺治十八年,知县屈胜宁和驻军董分别修缮汉阳,将原有城墙加高数尺,在和西城重修城楼。咸丰年间,武汉三镇成为太平军和清军的战场。太平军曾经四克汉阳。此时不仅汉阳城被毁,离西城不远的归元寺、大雄宝殿、罗汉堂等建筑也毁于一旦。

清光绪六年,汉阳城重建,城围2公里多。城东南和城西有朝宗、南麂、凤山门,城北有凤凰山天险,有宋代著名的寺庙——兴国寺。从凤山门到朝宗门,其中一条要道是郑捷,也就是今天的县政街。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汉阳知府颜芳、知县林瑞之主持汉阳城修缮,将董娇楼改为汉江楼,让人登楼远眺长江。

汉阳城的最终规定是周长不到3公里,有三个城门,分别是东朝宗门,南有南麂门,西有凤山门。三座城门各建有一座瞭望塔,东南有一条河和一座水闸,北面是凤凰山。汉口城设立堡垒阻挡太平军

武汉三镇中,最繁华的城区在汉口,最现代化的建筑多在汉口。但是,在历史上,今天的汉口是汉阳的地盘。甚至在明朝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后,汉口和汉阳都归汉阳管辖。直到1889年,清政府在汉口设立夏口厅,汉口从汉阳分割出去。

“五百年前,一片贫瘠的大陆,五百年后,楼外。”这句民间谚语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汉口的历史。与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武昌、汉阳相比,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汉口是后起之秀。

汉口形成于明朝汉水改道之时,还是一片与武昌隔河相望、与汉阳相连的不毛之地。明朝崇祯年间,为了防止后湖水患,从桥口到怡园路挖了一条大堤。挖筑堤坝,在堤坝后面形成一条深沟,取名戴宇河。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在江汉之间疾驰,清兵非常害怕,于是在大堤上修筑汉口炮台。该项目今天在中山大道一线开工。在堡外挖了一条壕沟,打开了戴宇门、举人门、李勋门、大直门、通济门等7个堡门。

1905汉口开工建设张公堤,东起汉口堤角,西至舵落。建成以来,后湖10多万亩低洼地被抬高成了陆地,使汉口城堡失去了防水功能。后来,戴宇河逐渐淤塞。清末汉口炮台被拆除,改建为主干道,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道。如今,汉口的雏形已经逐渐成型。

武昌和汉阳古城的拆迁

拆除武昌古城墙的动议最初源于修建粤汉铁路。1890年,清政府决定修建粤汉铁路,影响铁路建设的武昌古城墙拆除建议随之而来。粤汉铁路建设因资金问题搁置后,拆迁动议也被撤销。

1919年,湖北人陈世英等62位先生再次联名上书,提出拆除武昌古城墙,通过拆城修路连接内城和外城,发展武昌经济,解决当时的经济困难。他们提出了城墙的五大“坏处”:阻碍交通;检查繁琐,人们出行不便;内外壁垒阻碍公共安全;空气闭塞,容易发生瘟疫;影响市里的生意。但由于庞大的拆迁工程和民国初年极度动荡的局势,大部分委员不同意陈世英等人的意见,而也有委员尖锐地回应:“不拆城不易散,会把人关起来。”经过多次讨论,当局一再研究未果,以至于拆城讨论被搁置。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长沙、岳阳、贺胜桥相继被攻克,兵临武昌城下。然而,军阀吴依靠无比坚固的武昌城墙进行抵抗。北伐军伤亡惨重,失败了。他不得不改变攻城计划,采取迂回战术。在接连攻克汉阳、汉口后,于9月16日攻克鄂豫交界的武胜关,使武昌成为一座孤城。吴的军队大部分撤回到河南信阳。在长期的封锁下,武昌守军弹尽粮绝,最终投降。经过40多天的浴血奋战,北伐军于6月10入城。

在胜利后的一次会议上,目睹攻城之难的郭沫若等人再次提出拆除武昌城墙这一“封建堡垒”的建议。并且赢得了很多人的支持。一群湖北人虽然不以为然,但围城之痛记忆犹新,也不好多说什么。

在武昌平湖门到花地街200多米的景观墙上,九幅油画的内容是清代武昌的九座城门,为这个地方平添了几分古朴和偏僻。图为当时湖北美院的老师在墙上画画。

1926 10,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作出拆除五常城墙的决定,任命万胜阳为拆迁委员会主任,成立五常市拆迁办。整个拆除工程由政府承担。然而,当政府官员到城墙的各个路段进行实地调查时,一些辛亥老人提出了保护重要文物的建议。在视察七一门时,张难先等人激动地说:“动这个门,就是要让北洋军阀开开眼,痛恨辛亥革命!”随行人员很尴尬。在参观奥林大厦时,应时等人说:这是元朝遗址,不能拆!张、石二人德高望重,政府部门不敢硬抗,所以这两个地方最终得以保存。

随着现状的变化,城市拆迁的进程时断时续。直到1929,武昌城墙全部拆除,护城河填平。除了主干道,被拆的城基留作筑路之用,其他地方都是当时的士绅阶层买下修建的。城砖被人拿走了。从此,五常城只有城门之名,供后人凭吊。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1928,由于武汉大规模的重建,汉阳古城的大部分城墙也被拆除,剩下的西门和两边的一段城墙也在1950被拆除。现在,东门、西门、南门只是作为地名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只留下地名延续文化血脉。

汉口、武昌、汉阳古镇拆迁后,地名承担了延续文化血脉的使命。

在武昌,清末洋务运动时期,大规模的建筑、工厂、道路,极大的改变了城市面貌。半个世纪以来,变化更大,所以新地名的节奏一直在加快。但如果仔细看武昌的地图,武昌的古城还是依稀“保留”下来的。比如今天武昌的中山路,基本上是沿着武昌古城的墙基修建的,还有一些和古城有关的地名,比如小东门、大东门、汉阳门、七一门、平湖门、宝安街、寻泗河、新桥等。如今,当我们走在这条宽阔的马路上,看到两旁的高楼大厦和熙熙攘攘的景象,深深感到时代的步伐在飞快地前进。

1928汉阳城拆迁后,1931特大洪水袭击武汉,汉阳城被淹1余米。但曾经贯穿汉阳城墙东西的县政街,至今仍是商贾往来的要道。与县政街垂直的东门正街(现兰江路)和西门正街(现鹦鹉大道)成为汉阳繁华的商业区。

尽管如此,古城墙的拆除仍然让无数“老武汉”惋惜。

张教授说城墙的范围是固定的,但城市是不断发展的。两者之间必然会有矛盾,城墙也确实耽误了城市的发展。正因为如此,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要么多开城门,要么拆掉城墙,为城市的发展创造条件,这是必然趋势。但是盲目无序的拆迁,破坏了文物古迹,后果也是严重的。城墙是劳动人民建造的,显示了很高的建筑艺术和很高的历史价值。有些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代表了各个时代的建筑工程水平,可以服务于旅游业的发展和工程技术的研究。

保存有价值的城墙必然会影响城市的发展,所以我们不得不多开城门,向郊区发展,或者干脆在附近开辟新的区域,解决城市发展和保护城墙的矛盾。Xi安就是这么做的,既保留了历史名城,又开辟了新城区,让古城和新城区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一砖一瓦、一庙一院、一街一巷、一曲一咏、一诗一画,这些历经历史风雨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栖息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之魂,传承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情感气质,是我们民族血脉绵延、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也是我们走向未来、实现复兴的‘软实力’。”张教授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