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有哪些?
第一阶段,岗前准备阶段。是指从师范院校培训开始到新岗位开始的再培训,是教师角色的储备阶段。
第二阶段,入门阶段。它意味着在教师任期的最初几年,新教师努力寻求学生、同事、学校和教育行政人员的认可,并能在处理日常问题方面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
第三阶段是形成能力的阶段。这个阶段是积极参加培训项目和各种交流会,积极接受各种新的教育理念的专业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热情与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继续追求更大的专业发展,不断寻求进步。
第五阶段,事业受挫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开始下降,经历的是挫败感和职业倦怠。这个阶段大部分发生在职业生涯中期。
第六阶段,稳定和停止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失去了进步的要求,工作局限于本职,只满足于完成任务,缺乏进取精神和高质量要求。
第七阶段,专业发泄阶段。在这个阶段,老师们带着不同的感受品尝着离职的感觉。
第八阶段,职业生涯结束。是教师离职和离职后的阶段,既包括退休教师的离职,也包括因各种原因被迫或自愿停工。
扩展数据:
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性。高校一直是更新和创造知识的基地。教师不仅承担着为社会持续输出人才的重任,还承担着专业领域的科研工作。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近年来,由于高校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的学历普遍较高,高校作为知识更新和创新的发源地,教师更容易接触到教育和学术发展的前沿。相对而言,这种先天优势更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而且教师的教学对象是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强,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知识,促使教师不断接受新事物,不断追求前沿知识,拓展知识领域,开阔视野。
另外,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使得终身学习的社会更加重视,教师成为直接的实践者。所有这些因素都促使教师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各种方式的学习和培训,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一方面,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发展贯穿其整个职业生涯。
目标
1.团体目标教师有规定的学术标准;具有双专业(学科和教育);具有公认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有专门的学习机构、专门的内容和措施;资质制度和管理制度;建立自治组织来监督教师个人。
2.个人目标承担为他人提供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掌握一些学术和理论知识;熟练的教学实践技能;能够妥善处理不确定的教学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产生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接受专门机构或团体对教学质量和自我发展的监控。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
(2)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3)教师个人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指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和路径,帮助教师了解自己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所要经历的步骤,不仅帮助教师根据发展阶段制定自身发展的短期和长期目标,还帮助学校或教师培训机构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提供促进专业发展的辅助条件。
参考资料:
牛顿百科——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