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课的历史

合唱艺术起源于17世纪欧洲教堂的唱诗班。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合唱在欧美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被称为“合唱生活”。合唱艺术从五四时期才传入中国,至今还不到一百年的历史。改革开放后,合唱艺术发展迅速,一些队伍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合唱讲究和、谐、情,使“三向”声音具有美感。音和声法和谐,统一采用直接唱法;声音和节奏一致;情感也就是歌曲的情感处理要一致,每一段每一句都要感同身受。在具体的演唱中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如气息的运用、共鸣的调整、咬字的方法等。合唱力求共性,不是个性,而是整体和谐。无论从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平衡、声部和声等方面,都要从整首歌曲的要求出发,通过个体与声部、声部与声部、声部与整体的默契,达到歌曲需要表达的情感。合唱成员不仅要有基本的声学基础,还要有良好的声音自控意识和能力,必须根据整体声音的需要,控制情绪、音量、力度的变化。

中国的合唱艺术可以说是音乐界最年轻的一家。黄自先生于1933年创作的大合唱《长恨歌》是最早的大型合唱作品之一。作曲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后,很快就传遍了全中国。他的作品合唱和九?十八合唱团和锡盟合唱团都是各具特色的合唱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合唱事业蓬勃发展,成立了许多专业合唱团,业余合唱也十分活跃。由上海音乐学院的小白、王九芳、王强、张颖敏作曲的《欢乐河》合唱团于65438-0958获得第七届世界青年学生音乐节音乐比赛一等奖。60年代初问世的《长征之歌》,主题鲜明,形式新颖,深受群众欢迎。瞿希贤等作曲家改编的民歌《半月爬上来》、《牧歌》、《阿拉姆汗》、《乌苏里船歌》、《远方的客人请留步》,都成为我国合唱经典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同时还有大量的合唱歌曲和套曲,使我们的合唱舞台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大学校园一直是合唱的摇篮,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革命学生运动都伴随着歌唱活动。在现代学校音乐生活中,合唱是最受欢迎和最活跃的形式。

中国和国外不一样,有些是民间的。少数民族地区偶有多声部音乐,多为复调合唱音乐的雏形。比起汪洋中的音乐之海,还不够丰富。但它有研究价值。中国合唱应该是清末从西方传入的19年底到20世纪初,是第一个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学堂乐歌时期。沈心工、李叔同的《春游与送别》,赵元任的《海韵》(1927,中国职业合唱第一部),第三期,聂耳、冼星海的《救世军歌》、《在太行山上》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抗战时期。还有一些学院派的合唱歌曲。

第四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辉煌时期为20世纪50-60年代。20世纪50年代出版了《祖先颂》和《祖国万岁》。60年代的长征之歌;20世纪70年代有一场政治合唱。瞿希贤的无伴奏合唱《牧歌》、《乌苏里船歌》等多首优秀作品。

近20年来,中国合唱事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突破。田青的《云南风情》、谭盾的《蜀道之旅》、陆在易的《祖国》等许多合唱作品,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制约,其中有些作品不能在国内出版,只能在国外出版。

分成四个声部的男女声称为混合合唱;男声多声部组唱称为男声合唱;女声多声部群唱称为女声合唱。少数多声部的团体歌手称为合唱队。但是我们不能把大量的多声部组合作为一个合唱来唱。因为合唱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如上所述。五、表演演唱也叫歌曲表演。指以歌唱为主,辅以必要的动作(包括简单的舞蹈动作)的一种演唱形式。

/殷悦/ShowArticle.asp?ArticleID=4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