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历史卷子: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说明了什么?
李渊初入长安时,人们用的是隋朝的光钱,填米蹄要八九万块。但在武德四年,他们改变了以“铢”、“两”为货币名称的货币制度,改为“鲍彤”币,命名为“开元”,有的读作“开元宝”,是通用货币。《开元鲍彤钱文》为当时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八分三体篆书,是钱文最早的书法家姓名记录。由此可见,初唐铸造开元鲍彤是一件大事。“开元鲍彤”浑厚、严谨、端庄、威严。
开元鲍彤币直径为8分,重2铢。累计十钱一两,千钱重六斤四两。因为唐代的一斤是西汉一斤的两倍多,开元鲍彤比西汉的五铢略重。开元鲍彤钱的创制,和秦半良、韩武铸钱一样,是中国货币史上划时代的事件。至此,中国的金属币正式脱离了以重量为币名的体制,被称为“鲍彤”、“元宝”。从此,中国的称量方法不再以铢为计算单位(唐代以前使用铢,24铢为一两,为24位制),而是改用二、钱、分、分的十进制,其中一钱为3.73克,表示开元鲍彤一钱的重量,开元鲍彤十钱等于一两。开元鲍彤也因其规模适中,名称形式得当,对中国货币制度的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整个唐朝的主要货币,也成为唐朝以后一千多年铜币的典范。明清两代都采用了它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