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的历史演变
徽州——一个清晰的地域概念
徽州府、徽州府是指歙县,不是黄山市屯溪区。
徽州脱胎于周舍,建立于隋文帝九年(589)。
宣和二年(1120,10)十月初九,方腊率部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先后攻占江南六州五十二县,影响很大。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平针方腊起义后,除元末改称兴安府(1357-1367)外,改名徽州,辛亥革命后在徽州保留了790年。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文化之地,“安徽”因安庆的“安”和徽州的“徽”而得名。
徽州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和思想概念。在中国古代,徽州思想家大概是最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生活化、世俗化的。
他们悄悄地把原本属于上层社会的道德伦理原则引入了人民的生活世界。
过去惠州的人、事、故事都已渐行渐远。而那些隐藏在民间的历史文化记忆依然历历在目...
古徽州是明清时期统治中国商界500多年的徽商的发祥地。曾有“徽商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由徽商、徽剧、徽菜、徽雕、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
徽州文化(简称徽州文化,是安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其内容广泛而深刻,包含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标本。
学术界对它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半个世纪,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徽州地方学,与敦煌学、藏学并称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学派。
如果说1934年婺源入赣是肢解徽州的开始,那么1983和1987年的两次行政区划变动又一次分裂了徽州:徽州地区的太平县(不属于徽州一府六县,明清时归宁国政府管辖)和1987年的原徽州府(现)撤销县级黄山市,合并为地级市更名
两次区划变动有内在联系,也就是所谓的徽州更名事件。
在徽州更名事件中,1983年在黄山脚下设立的县级黄山市被撤销,与原徽州地区合并,组成地级黄山市,以黄山名称取代徽州地名。从此,徽州不复存在。
同时,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的绩溪划入宣城,使得原有的徽州地区不完整。
徽州的历史地理在1912之后又被人为地切断了,婺源在1934迁至江西,给徽州六县人民和热爱徽州文化的人们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痛苦和遗憾,是行政区划史上的一大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