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埠村在哪里?

杨家埠村位于潍坊市寒亭区政府以南1.5km处。杨家埠村380户1.200人,土地面积1.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0公顷。

在战国时期,现在的村庄遗址上有定居点。西边(现寒亭气象局院内)出土战国文物,村南出土汉代陶器、铜镜。杨家埠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杨的祖先从四川梓潼县移居山东。他最早居住在韦州冲道乡寒亭社西岸的夏店村(后称边霞村,曾称中央家埠,俗称老庄子),后迁至西埠另设新村。因方位、姓氏、地形而得名西洋家埠,又称杨家埠。

杨家埠村是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也是潍坊风筝的发源地。

早在明代,杨的祖籍四川省梓潼县中华乡就是年画的发源地。杨伯达出生在年画世家,是当地有名的木雕艺人。他擅长绘画、铅版和印刷技术,也擅长制作灯笼和纸张颜色。来到山东后,他恢复祖业,结合山东风俗,创作杨家埠木版年画,创办同顺堂画店,专营年画,也经营风筝、灯笼、纸彩、扇子、布质挂件等民间工艺品。600多年来,这门手艺代代相传,人才辈出,不断传承创新。

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广泛。有驱邪、吉祥、风俗民情,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小说戏曲、时事幽默、娱乐、山水花卉、吉祥鸟兽,还有地图、书法、称重歌等等。主要形式有文武门神、扇画、挡门判词、炕画、窗饰、中堂、造像等。造型夸张,构图饱满,想象力自由,象征意义,色彩鲜艳,图文结合。工艺分为图案制作、木刻、套色、品烤等。

杨家埠风筝取材广泛,寓意深刻,造型多样。传统风筝有300多个品种,大致可分为吉祥、长寿、平安、神奇、爱情、花鸟等。形式上可分为板型、硬翼型、软翼型、弦型、筒型。每种类型又分为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五种型号。杨家埠风筝和木版年画联姻,形成一个大派系。画面生动,主题突出,形式生动,色彩强烈,对比强烈,造型大方,形象优美,技术精湛,绘画同等重要。流程分为定样、选料、下料、建模、装订、粘贴、喷漆、装配、角线绑线、试飞。杨家埠风筝“漂亮、实惠、便宜”,深受顾客喜爱。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该村进入繁荣阶段,出现了“家家户户印年画,家家户户系风筝”的景象,号称“画店百家,画数千,画板数万”。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为中国三大绘画城。光绪年间,每到冬天,画商云集,竞相购买,村里的画店通宵达旦制作年画。有超过5000家艺术经销商,使用超过20000令纸,印刷7000万张图片。当时的艺术家刘明杰、杨中海曾创作出反映时政的讽刺幽默的年画,如《慈禧太后逃往长安,倍感凝重》,突破了传统年画的题材范畴。清末民初,年画业一度萧条。东大顺画店邀请民间画师、杨、杨万东对年画进行创新,制作出地图、月饼、称歌、贴花等实用性木版年画。他还将文人画的意趣引入年画,创作了《梧桐》、《四香花鸟》、《山水四屏》。印刷工艺有所改进,作品古朴典雅,可常年销售,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后来受战争、政治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画板被毁,年画被禁。

80年代以来,杨家埠年画脱胎换骨。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成立,抢救濒危品种,恢复家庭生产。1986年,中国最早最大的风筝厂初建。1987年冬,文化部订购了八仙图、年画镜头、年画还原等杨家埠年画1500张(套),分发给20多个国家的大使馆,用于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在此期间,许多民间艺术家出国表演,表演年画或风筝制作技巧。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友人和文化名人也多次来杨家埠视察指导,游客蜂拥而至,专程来观摩欣赏杨家埠木版年画。杨家埠已成为潍坊民俗旅游的热点。

杨家埠村有一大批优秀的年画和风筝艺人,其中就有被专家誉为“中国风筝王”的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杨洛书,被誉为中国年画之王。

2006年,杨家埠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家埠村紧邻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杨家埠民俗文化古村落)、寒亭杨家埠老木版年画作坊、刘一山洛河风景区、王禹湿地公园等旅游景点,有杨家埠风筝、魏县根雕、魏县萝卜、一孔桥山药、寒亭西瓜等。杨家埠村特产和食品杨家埠风筝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有文字记载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潍坊是最早发明放风筝的地方之一,杨家埠风筝是潍坊风筝的一个独特流派,甚至是一个主要流派。它和杨家埠年画一样,是中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魏县根雕

根雕,简称根艺,是对根进行加工的艺术,即人们利用根的自然之美,运用大自然的奇妙技法表现出来的艺术。据说根艺始于战国,形成于汉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大多数根艺作品为少数文人、达官贵人和百姓所欣赏。

杨家埠村民俗文化杨家埠木版年画

杨家埠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三大产地之一(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寒亭杨家埠),自古以来木版年画丰富。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质朴而鲜明的艺术风格享誉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