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第四城,郭波收藏珍珠——来郭波不看这18件相当于不去。
对于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参观面积近7万平方米的世界最大博物馆来说,拥有48个展厅、3个常设展厅、不少于8个专题展厅、多个国内外临时展览。除了654.38+0多万的藏品,还有机会看到国外博物馆的藏品,不可能一次看完。
位于地下室的“古中国”和北馆的“复兴之路”以1840为界,分别展示了中国历史时期绝大多数的文物。其他展区的专题展厅根据不同领域进行专题展示。以下18件「国宝」就算是走马观花也不能错过,否则说明你没来!
一、面部有鱼纹的彩陶盆,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1955陕西省Xi市半坡出土。
新石器时代多用作儿童瓮棺的棺盖,是一种特殊的墓葬工具。它的高度为16.5厘米,直径为39.8厘米。用细泥红陶制成,嘴唇张开,口边有断断续续的黑带。内壁绘有两组面部对称的鱼图案。脸是美人鱼做的,头上的服装很奇怪,像是一个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根据《山海经》中有的地方有巫师“尔二蛇”的说法,有学者认为面鱼纹代表巫师尔二鱼,寓意巫师邀鱼附身,入冥界以招魂英年早逝的孩子。
二、陶丁英,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出土于陕西滑县太平庄1958。
鹰丁涛高35.8厘米,直径23.3厘米,最大腹部直径32厘米。陶的整体造型是一只卧鹰。鹰的胸部是三脚架的肚子,饱满厚实,嘴巴开在鹰背上。鹰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全身光洁无纹饰,喙钩有力。粗壮有力的脚和宽平下垂的鹰尾构成了陶鼎的三个支点,稳定地支撑着地面上的立柱。两翼微微撑起,环绕在三脚架的中后部,形成一种前扑的气势。鹰头上长着大眼睛和尖喙,鹰看起来威严而凶猛。
仰韶文化多为柴米油盐的彩陶,而陶丁英是唯一一个以鸟为造型的文化。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古代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瑰宝。曾是1993年洛桑申奥展上代表中国的文物之一。
玉猪龙,红山文化1971年前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
玉猪龙由一块墨绿色的岫岩玉雕刻而成,高26厘米,体呈C形。它的鼻子向前伸展并向上翘起,嘴巴紧闭,有两个并排的鼻孔,眼睛突出,尾巴细长上翘,头部刻有格子图案。水龙头上方是21 cm的长鬃毛。它似乎具有猪头的特征,有“中华第一义龙”的美誉。
如果龙是通过一条线吊起来的,龙口和龙尾正好在一条水平线上,也就是说,空出来的地方正好在玉猪龙的平衡点上。
四、后母铜器方鼎,1939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殷墟遗址出土。
方鼎高133 cm,长110 cm,宽79 cm,重832.84 kg。鼎的形状为方形,鼎的四壁和四足饰有饕餮纹,鼎耳饰有鱼纹和虎食人纹。鼎腹刻有“后妈E”二字。这是目前发现的最重的中国古代青铜器。
有意思的是,这个国家的重型武器是“一只耳朵”。原来这个方鼎被发现的时候,中国正在抗日战争中,发现者锯掉了两只鼎耳。新中国成立后,只找到其中一个。1959,本馆决定聘请山东博物院青铜器修复大师潘根据现存的鼎耳仿制一只“假耳”。现在有了复原的方鼎。
五四羊铜像,距今3000年的青铜器,1938湖南宁乡市出土。
铜像最大直径44.4厘米,高58.6厘米,重34.6公斤。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商朝铜像。
这座铜像是一件祭品。整体采用二次铸造工艺铸造,采用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四只羊与身体的巧妙结合,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历史学家称为“完美的青铜模型”。
铜像高圈足,颈高耸,四面饰以芭蕉叶纹、三角夔文纹、兽面纹。雕像中间的四个角分别塑有卷角羊头,羊头、羊颈伸出器外,羊身、羊腿贴腹、圈足。同时,雕像四面居中,即两只羊中间,伸出一个双角龙头。
这座铜像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出土的。在随湖南省银行前往沅陵途中,车队被侵华日军炸毁,铜鼎被炸成20多块。此后,这些碎片被丢弃在湖南银行仓库的一个木箱里,十几年无人问津。1952年,新中国文化部派人找到了这个残破的宝藏。两年后,经过文物修复大师张欣茹4个月的努力,终于成功修复。现在几乎没有破损的迹象。
6.1976陕西省临潼县陵口镇出土了距今2700年的西周早期青铜器李潺。
高28 cm,口径22 cm,重7.95 kg。上圈以上,腹和方座以饕餮纹为主,周边以龙纹、蝉纹、云雷纹纹为主。底部有4行32字的碑文,记载了吴王收罗商贾,甲子日早晨获胜,取得政权。李潺是已知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7.琅琊台石刻,始建于2200年前的秦末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琅琊台。
琅琊石雕是秦代摩崖石刻,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刻于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497字。前289字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后208字记载了李斯、王万等随从大臣的名字和议铭的事迹,故又称《始皇帝颂》。后半部分刻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共79字,记录了李斯陪秦二世游览时,写信要求秦始皇立即在石头旁刻圣旨的情况。所以也叫“二世圣旨”(一个是今世自鸣得意,一个是后世谄媚者)。
是李斯传世的《小篆》书法作品,与峄山石雕、泰山石雕、惠济石雕并称“秦丝石雕”。
据记载,北宋年间,前半部分消失了。到了清朝后半期,刻石也裂开了,最后掉在地上。后来辗转各地,最终于1959年移至郭波的前身“中国历史博物馆”保存至今。
残石高132.2cm,宽65.8-71.3cm,厚36.2cm,含13行87字。
史书记载的秦始皇阅兵留下的石刻大部分已经消失,只剩下两块,琅琊石刻是字数最多的一块。
八、金缕玉衣,2000年出土,河北定县八角郎村40号1973,西汉中山王刘秀墓。
这件金缕玉衣由1203块玉和2567克金线组成。墓主人是刘秀,中山怀王,河北满城汉墓主人刘胜的后裔,死于公元前55年。这个墓在发掘中被烧了,这件玉衣就是盗墓烧了之后的残迹。
金缕玉衣是汉代特有的最高规格的丧服,一般出现在川江风光时期。制作一件中型玉衣的成本几乎相当于当时100个中型家庭的财产总和。由于其无价的价值,许多汉王陵墓被盗了很多次。三国时期,魏文帝皇帝曹丕禁止使用玉衣,玉衣从此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九、青瓷莲花像,1400年前,北朝北齐,1948年前,河北景县冯墓葬出土。
同时出土4件青瓷莲花造像,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河北博物馆。
青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莲花雕像是早期北方青瓷的代表作品。从目前保存下来的十余件文物来看,都是高大的。这尊莲花雕像高59.5厘米,直径12.2厘米,底座直径20.2厘米。颈直,外缘饰一对桥形耳,颈肩有六个双系环耳。贴六花六兽脸,身雕多层莲瓣。盖子上刻着莲花花瓣。
浮雕莲花花瓣是莲花雕像的重要造型特征。从上面看去,层层向外延伸的莲花瓣像盛开的荷花,形状像曼陀罗祭坛,与印度山崎佛塔十分相似。
青瓷莲花像多来自墓葬,应该是具有宗教意义的随葬品。它们很可能被用来放置灵魂,超度死去的灵魂,将他们从轮回的痛苦中解救出来。可以认为莲花雕像是佛教和中国灵魂观念相结合的产物。
安吉桥石栏板出土于1400年前的隋代河北赵县。
安济桥,又名赵州桥,位于河北赵县。是世界上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敞肩石拱桥。其施工技术独特,是世界桥梁史上第一座“敞肩拱”结构。它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在中国桥梁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世界桥梁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栅栏是长方形的,两边雕有龙。正面双龙披着鳞片,身体像钻透栅栏一样对着,头对着头,前爪互相推搡。背面双龙相向而行,身体缠绕,后腿撑地。
安吉大桥维修时,栅栏上的淤泥被清除了。当时挖出大小桥石1200多块,但拼接、雕刻、记忆较为完整的石头并不多。其中有7个雕龙栅栏,这个栅栏就是其中之一。
11.彩绘浮雕武士石刻,河北曲阳楚王墓出土,距今1100年,唐以后五代同光元年。
这座彩绘武士像,高113.5厘米,宽58厘米,厚11.7厘米,是镇墓石雕。在一块长方形汉白玉上高浮雕雕刻,身着铠甲,手持宝剑,头戴凤翼盔,脚踏如牛怪,头上持珠凤鸟,双手持剑,剑尖指向怪口中莲花,此像取材于佛教的保护神佛。其艺术风格继承了唐代的韵味,为研究古代绘画和雕塑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此石刻的墓主人之,是河北藩镇的重要将领,生前拜唐朝义使和尚武使,控制了沂州、定州和等地。他的养子王度发动兵变,把王软禁起来,最终因悲痛而死。王度为了挽回名声,为养父修建了一座豪华的陵墓。这块石雕原本嵌在墓门后的甬道边上。1994年5月,王初之墓被盗。2000年,这件被盗的彩绘浮雕战士石雕出现在美国纽约的中国文物拍卖会上。经中国政府多次交涉,2001年5月23日,美国海关在世贸中心将其退还中国。
12.观音菩萨木雕像购自海外藏家,距今1000年前的宋末。
坐像高两米,保存完好。菩萨戴着高高的花冠,面容精致,眉毛弯弯,眼睛微睁,嘴唇微撅,耳垂大,脸颊饱满,微微带笑。神情凝重安详,仿佛进入了无我的境界。
坐像的回归,不仅成为国内博物馆中最大的宋代木雕藏品,也弥补了我国宋代木雕的空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13.双凤麒麟纹石雕出土于700年前的元代,明代北京化皮厂西区1966。
石雕长105厘米,宽120厘米,厚13厘米。画面主体以四条弧线装饰,双凤戏珠的图案与纠结的枝桠相映成趣。双冠公鸡的标志与锦鸡、鹦鹉嘴、鸳鸯身、大鹏翼相同,但有两个不同:一个是下冠公鸡有一个类似灵芝的冠,另一个没有;第二是下冠公鸡有五根波浪状的尾羽,上冠公鸡有卷曲的尾羽,这应该是雌雄的区别。灯光下有两只麒麟追逐嬉闹,背景是海涛图案。石雕的两边都装饰着纠结的树枝。
这件石雕布局优美,工艺自然。是元代精美的石雕艺术,应该是皇宫或皇家园林中的丹石。
孝皇后关锋,400年前明朝万历年间1957在北京昌平县定陵出土。
凤冠高48.5厘米,冠高27厘米,直径23.7厘米,重2320克。凤冠凤冠以漆竹为材料,以丝、绢为材料。前面部分用九条金龙装饰,口中滴珠,下面有八只金凤凰,后面也有一只金凤凰,共九龙九凤。后侧下部左右装饰点镶嵌金龙珠和三个太阳穴。这顶王冠上镶嵌了100多颗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和5000多颗珍珠。
除了冠凤冠上五颜六色的珠宝,最吸引人的是祖母绿部分。点翠是中国传统的首饰制作工艺,用剪刀剪下活翠鸟脖子周围的羽毛,然后用镊子将羽毛排列在地图上的粘性底座上。被拔过毛的翠鸟往往死得很快。
1933年,随着点翠所用翠鸟羽毛的灭绝,国内最后一家点翠厂终于关闭,点翠被烧蓝工艺所取代。
第十五,“皇帝之宝”玉玺,350年前的清初。
此玉玺高16.1cm,边长16.1cm,扣高9.8cm..印章刻在杨,中文是“皇帝之宝”。印章按钮是龙的形状。清朝皇帝的印章叫“御宝”,最初放在故宫的交泰殿,由一个专门的机构——上宝司管理。
清朝康熙年间,清政府有29枚御玺,比明朝多了5枚,这枚印章是当时清政府使用最频繁的。清朝乾隆年间,对御宝进行了重新审核和排名,规定了25件御宝,规范了每件宝的使用范围。
这种“皇帝之宝”主要用于皇帝发布诏令,所以是25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方。
十六、圆明园鼠首兔首,260年前清初。原来是圆明园西楼海晏堂前的大水法铜像。
圆明园兽首铜像是在1759(乾隆二十四年)修建圆明园古迹海晏堂时,由意大利欧洲传教士郎世宁设计,法国人米歇尔·伯努瓦(Michel Benoist)监制,清廷工匠制作而成。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流失海外。
2013年6月28日,经过前期的“拍卖事件”,圆明园的鼠首和兔首在历经百年流浪后,终于被法国皮诺家族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
太平天国玉玺,清末,160年前。
洪秀全的这枚印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重要的历史文物。玉玺为白玉制成,玺扣两侧刻有冯丹潮阳精美图案,双龙双峰环绕。印章表面长20厘米,宽20厘米,比清朝所有的玉玺都大。印章上刻有吉祥韵11共44个字,与历代国玺不同,十分奇特。
这枚印章是曾国藩在天京失陷后获得的,一直藏在军部,解放后归还中国革命博物馆。
18、中国国家博物馆西立面,1959完成。20世纪5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是国家历史博物馆,成立于1920,中央革命博物馆,成立于1950。1959年,作为5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两馆新址在现址落成。1961年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03年2月28日,两馆合并,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成立。2065年3月,经过四年多的重建和扩建,郭波再次对外开放。
这次重建和扩建保留了原博物馆的西、北、南立面。尤其是西侧柱廊大门的正门,玄关位于22级花岗岩的石阶上,由24根方形石柱组成,高32.7米,宽1.5米,下部是一个花岗岩须弥。门廊两端排列着一座高39.88米的闸墩。玄关顶部的屋檐铺着镶有绿色花纹的黄色琉璃瓦,顶部中央的一组红旗格外突出。其整体基调和风格与天安门广场对面的人民大会堂相呼应,保留了天安门广场的整体外观和天际线,保持了天安门广场的整体形象平衡一致。
中国国家博物馆西侧主出入口已有60多年历史。本身就是文物。它见证了我们国家的发展,见证了很多事迹。虽然现在不用了,但是如果还有时间,一定要去转转看看。
目前,郭波已经把咖啡店搬到了北厅,靠近北玻璃窗。喝着郭波特色的咖啡,透过穿梭的车流看着远处天安门广场的红墙金瓦,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我想你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