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羌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

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置北川郡,因县西北有北川城而得名。汶川又叫北川,故名。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北川县设在石泉县,唐高宗永辉二年(651),北川县并入石泉县。北宋惠宗政和七年(1117),在石泉县设立石泉军,辖石泉县、隆安县、神泉县,改隶都府路。南宋李宗保祐三年(1255),石全君迁居隆安县。

元世祖统一五年(1264),石泉军升为安州,石泉县划归安州。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安州降为安县,石泉县为直隶成都。

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石泉县划归龙安府。

1913年,官、厅、州停摆,郡由道治。石泉县划归川西路(次年应称西川路)。1914,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先设县,后更名为北川县。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两个县建立了苏维埃政府。红军在千佛山与川军对峙了72天,保证了红军西进的顺利进行。

李剑阁北川解放区1950。1952年,县衙驻地由枝城迁至衢山。

3月1953调入绵阳特区,5月1985调入绵阳市。

1987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北川从1988到1作为少数民族县对待。

65438至0996北川县面积2869平方公里,人口约158000人,其中羌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8万人。辖3镇2乡11民族乡,278个村:曲山镇、古雷镇、通口镇、香泉乡、桂溪乡、陈家坝羌族乡、杜关羌族乡、玉里羌族乡、宣平羌族乡、白坭羌族乡、小坝羌族乡。县政府设在衢山镇。

2003年6月6日,国务院(国函[2003]75号)批准撤销北川县,设立北川羌族自治县。同年25日,举行了自治县成立仪式。

2004年5月28日,四川省政府(川府民政[2004]19号)批准,北川羌族自治县原9个羌族乡分别更名为玉里乡、宣平乡、白坭乡、片口乡、墩上乡、马超乡、陈家坝乡、关岭乡、杜坝乡。

2004年底,北川羌族自治县辖曲山、古雷、通口,以及贵溪、香泉、关岭、尉犁、巴蒂、小坝、片口、白石、开平、都巴、马槽、墩上、青片、宣平、白坭、陈家坝、龙涛藏族。

2008年5月12日,北川羌族自治县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其所辖的曲山镇因5月12地震被夷为平地。5月22日,北川羌族自治县县政府在安县安昌镇天龙宾馆设立临时办公室。165438+10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北川新县城选址,北川新县城位于安安场镇东约2公里处。

2009年2月6日,民政部(韩民〔2009〕41号)同意将安县安昌镇、永安镇、长乐村、红岩村、顺义村、红旗村、温泉村、东峪村划归北川羌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曲山镇迁至安昌镇。此次调整后,北川羌族自治县面积增加215平方公里,人口增加78000余人。

2009年5月20日,省政府(川府民政[2009]8号)批准曲山镇政府驻地由玉龙新街搬迁至任家坪村;同年11.9省政府(川府民政[2009]15号)批准将安昌镇长乐、红岩、顺义、红旗、温泉、东峪6个村的行政区域分离,设立永昌镇,永昌镇政府驻红旗村(2010)调整后,全县辖6个镇,65,县政府设在永昌镇。

2014年,省政府(川府民政[2014]14号)批准撤销鱼里乡、桂溪乡,设立鱼里镇、桂溪镇。调整后,全县辖8个镇,1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衢山镇、古雷镇、通口镇、永昌镇、安昌镇、永安镇、鱼里镇、桂溪镇、香泉乡、陈家坝乡、关岭乡、宣平乡、白坭乡、广西镇。

建县至今1452年。50年代后,废除民族压迫制度,实行民族平等,不进行民族认同。大量的羌族和藏族因为长相不显眼,长期被视为汉族。

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国家政策和羌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要求,陆续确定和恢复了他们的民族。全县羌族、藏族乡镇21个,占北川31个乡镇的68%。198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1988至1将北川作为少数民族县对待”并享受相应优惠政策。

2002年,北川共有17个乡镇,其中民族乡15个,占乡镇总数的75%。从1986开始,争取羌族自治县成立的工作已经持续了17年。

2003年6月6日,北川羌族自治县成立,使北川县成为截至2013年最年轻的民族自治地方。同年(羌族历年农历十月初一)二十五日,举行了北川羌族自治县成立的盛大庆典。《北川羌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于2006年2月6日经北川羌族自治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2006年2月28日经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自2006年25日起实施。《自治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北川县实行区域自治提供了法律依据,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得到保障,标志着北川县进一步享受国家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