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建国前哪个朝代最辉煌?

先秦时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据考古发现,早在70万年前,原始人类就在这里劳动和生活。654.38万-2万年前,居住在桂西、桂南和桂北山区的古人类“柳江人”以血缘关系进入母系氏族社会早期。20,000-65,438+0,000年前,以“麒麟山人”为代表的生活在广西的人们,已经学会了制作和使用钻砾石和磨刀石刃口。65,438+0,000-6,000年前,古皮炎人走出石灰岩洞穴和山谷,发展到平原和沿海地区,开始定居,产生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制陶业。大约在6000-3000年前,广西进入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时代。大约3000年前,广西开始进入文明社会。

先秦时期,广西是骆越国,居住着百越的“骆越人”、“xi瓯人”、“苍梧人”。罗越国是岭南壮族先民著名的方国。它最早见于《王辉逸周书》,其中提到了“路人”。曾在《逸周书·训释》中说“路声近罗,疑是罗岳。“路是锁,这是对的。《逸周书》又名《周树》,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古书。大部分章节都是战国时期的,里面记载的商周事件肯定是原创的。在《吕氏春秋》的原味中,也有提到“之菌”。在汉代,高注意到:“国之名。细菌,竹笋。“罗月是一个中文表达,意思是穿过山谷或鸟类,越南语倒过来就是罗月。

落月和Xi瓯是今天壮族的两个主要支系。它们已经存在了1000多年,创造了辉煌的稻作文明。今天,壮族人民所继承的古老文化,又被瓯人和骆越人以多种方式创造出来。罗创造的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龙母文化、青铜文化、铜鼓文化、花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洛越人和苍梧人、瓯人一起,最早在中国发明了水稻的人工栽培方法,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今天的南宁,已发掘出14个骆越人祖先留下的壳丘,从中出土了1万年前的原石磨盘、石杵、石碾棒等砻谷工具。其中南宁亭子圩遗址出土的此类工具,经C14确定为11000年。湖南道县壮族苍梧部先民留下的炭化米粒年龄仅次于12000-20000年前,比江西万年县的万年米粒遗址早1000年。到了罗田时期,罗越人对中国农田的整治已经硕果累累,已经根据潮起潮落选择农田。今天,无论华南哪个民族,大米都是最贵的。餐桌上的主食是米饭。以大米为原料的食品系列有大米系列、米线系列、糍粑系列、米粥系列、汤圆系列、年糕系列、米花系列、饮料系列、米肉系列、灌肠系列。副食猪鸡鸭鹅也是大米的转型。从旱地农区迁到岭南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也放弃了小麦的种植,和壮族人一起在饭桌上享受壮族先民创造的稻作文化。洛越人的这一伟大贡献与广漆有关。

洛越人的青铜技艺水平很高。他们制作的铜鼓是铜鼓全盛时期的产物,是铜鼓八种中的顶级产品,代表了铜鼓技艺的最高水平。它们又高又重,设计巧妙,工艺精湛,图案复杂。站在鼓面上的青蛙是雕刻出来的,与青蛙450°蹲伏的姿势相对,脊背与鼓面平行,臀部像狮子一样翘起,身上饰有稻穗。这种点睛之笔是洛越人对稻作文化贡献的特殊象征。鼓面上的太阳图案告诉我们,洛越人有自己的欧几里得,公元前就可以在鼓面上显示出分圆的方法。分圆法在两千多年前就被认为是一个民族最高科学水平的标志。据记载,当时只有汉族和古希腊的欧几里德能分圆。人们没想到壮族的祖先也能做到,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罗越人制作的铜器,如镦、圆器、牛头梁、钟、鞋形钹等,都是很高的水平,尤其是牛头梁,设计精巧,肚子上有四只眼睛的水牛头更是一绝。

洛越人的生产工具是独特的,他们早期的肩扛石斧和分段石矛是典型的任玥产品。铸铜钹有鞋钹、扇钹、风钹、铲钹、圆钹等。它们的造型千姿百态,精致实用,足见罗月的聪慧。其制作的大石铲为中国一绝,长舌形,有腰,刃部细圆,梁柄处有侧齿用于紧固。最大的有60多厘米长,20厘米宽。它不仅是一种生产工具,还是一件艺术品,也是祭祀米神时的神器。它的设计是原创的。其他的如西林战国青铜棺、合浦鸭青铜首、凤凰形青铜灯、人足形铜板等,都闪耀着罗月的智慧。

华山文化是罗越人创造的举世闻名的艺术画廊。主要分布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岸,绵延200多公里,另有5处分布在左江流域的萍乡市和天等。有84个地点,183个地点,287个绘画组。主要形象是一个人蛙形状的蛙神,赭石红色,画在平投影(鬼)上,双臂弯曲,手肘抬起,半蹲骑马式,似蛙泳。整个画面充满了歌舞,震撼人心。花山岩画是洛越人祭祀蛙神的圣地,是根据洛越人祭祀蛙神的场景描绘的。除了蛙神的形象,还有走狗、鹿、鸟、铜鼓、锣、星星和太阳的形象。其时代上限在战国,下限在西汉,历时700余年。少量为后人所抄。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宁明县的花山岩画,壮语称为Byaraiz,意为山,莱意为格局。因其规模最大,代表了整个左江岩画。与世界各地的岩画相比,华山岩画有着显著的特点。其蛙神造型不仅整齐划一,而且延续700多年不变,实属罕见。宁明华山这幅画,高40余米,宽170米,以一个“地方”的面积来说,堪称世界之最(世界岩画法则,画外500米以内没有一处是“地方”)。这幅图有1300多个可识别的字符,所有大小图像加起来有4万多个,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花山岩画是稻作文化的集中展示,像这样大规模展示稻作文化的艺术瑰宝是必须的。华山岩画不是静态的古文化,而是活的文化,它所表现的稻作文化依然活在民间。至今,在古罗岳北界红水河沿岸的东兰、凤山一带,仍有祭祀民族图腾蛙神的“蛙女节”。节日里的蛙舞,舞者戴着蛙帽,看起来像华山岩画上的动作,在其他地方流传的一种教师舞蹈也像华山的形象。因此,舞蹈者称华山的形体为蛙舞。

战国秦汉

战国时期岭南被称为百越之地,广西是百越的一部分。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百越,在岭南设桂林、南海、湘乡三县。当时桂林的县政府不在今天的桂林,而在当时的卜山,位于今天的桂平西南。今天,广西属于整个桂林县(因此广西的名字是“桂”),一部分乡县和南海县的一小部分。另外长沙县的一小部分,黔中县的一小部分也在广西。

秦末汉初,南海县代理县令赵佗攻占桂林县和项峻县,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王,广西为南越国领土。

汉武帝丁原六年(前111),平定南越王国,在岭南设置南海、苍梧、玉林、合浦、交趾、九镇、日南、朱雅、玉儿等县。目前广西大部分地区属于玉林、苍梧、合浦三县,21县。其中玉林郡治卜山郡(今桂平西南),苍梧郡治广信郡(今梧州市),合浦郡治合浦郡(今浦北县)自汉建武十九年(43)。此外,广西从汉代到今天仍有少部分地区属于零陵、武陵两县。东汉末年,广西属州管辖。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时期,广西壮族自治区隶属于吴,桂西北隶属于蜀。吴在今广西设桂林、石安、、苍梧、玉林、合浦六县。今桂北部分地区属零陵、武陵两县,桂西部分地区属蜀兴谷两县。设立的县增加到39个。

金代时,今广西有10个县,包括苍梧、玉林、桂林、合浦、石安、何琳、金星、宁普、永平、西平,县数增至57个,分属广州、胶州、象州。

在南北朝时期,今天的广西在南朝属于宋、齐、梁,后来属于陈迪。今天,广西西部和西北部的少数地区属于北朝和周。9州48县127县,其中新设37县78县。

隋唐时期

隋朝统一中国后,中国分为九州。咸安、永平、宁岳、玉林、苍梧、合浦等广西大部分县属扬州,只有零陵、西平属荆州。它设立了85个郡,其中61继承自南北朝。

唐朝采用隋制。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路,现在两广大部属于岭南路(广州所在地)。另外桂西、桂西北、桂东北的部分地区属于江南路。开元二十一年(733),玄宗将江南路分为东西路和贵州中路。今天,广西西部和西北部的部分地区属于贵州中路,广西东北部的部分地区属于江南西路。咸通三年(862),宗彝将岭南路分为岭南西路和岭南东路。广西大部分属于岭南西路,广东属于岭南东路。岭南西道治所设在永州(今南宁),南宁在唐代成为广西的首府。岭南西路除广西外,还包括海南岛和雷州半岛。岭南西路设广西简使荣、雍,史称“三管”,基本形成了广西后来行政版图的轮廓。另外,富川、中山、贺州、藤县、岑溪属于岭南东路。贞观末年,今广西有34州。这些州大多历史悠久,直到明清时期才改朝换代,有的还改了郡。唐代,今广西有224郡,唐末减为154。自唐代以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共有50个羁縻州,51个羁縻县。

五代宋元

五代十国时期,广西桂林、柳州、梧州以北地区先属楚国,后属南汉,其余地区属南汉。这一时期广西的行政建制基本沿袭唐朝,共有37个州,其中34个是唐朝的旧州。有135个郡,其中133是唐代的老郡。另外,即墨地区32个,即墨县31。

宋开宝四年(971),南汉灭亡,岭南统一。全国被分成15路,历时三年(公元997年)。现在广西大部分地区属于广南路,现在泉州、灌阳、资源属于镜湖路。元丰元年(1078),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今天广西大部分地区属于广南西路,所在地在贵州(今桂林)。桂林从宋代开始正式成为广西的首府。广南西路不仅管辖广西,还管辖广东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另外,镜湖路分为镜湖南路和镜湖北路,现在的泉州、灌阳、紫园都属于镜湖南路。大关元年(1107),在广南西路单独设置黔南路,覆盖今桂西北部分地区。大关三年(1109),黔南路并入广南西路,更名为广西黔南路,次年仍命名为广南西路。杜南之后,改名为广西路。这就是“广西”这个名称的由来,它是在宋代命名的。宋朝设2州,41州,3监,139县,85个羁縻州,广西80个羁縻县。

元朝时有省、道(州)、州、县四级区域制度。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元朝在全国设立了三个中书省和11个中书省。今广西属湖广兴中枢省。元顺帝二十三年(1363),从湖广的书省南部划出,设立“广西等地的书省”,这就是广西设省的雏形。当时广西兴中书省分为12路、1府、1司、9州,分别辖县。12路分别是:南宁路(治宣化县,今南宁)、靖江路(治临桂县,今桂林)、柳州路(先治柳城,后迁马坪,今柳州)、梧州路(治苍梧,今梧州)、太平路(治善,今崇左)、天舟路(治天舟)。这九个州是:玉林、荣州、象州、宾州、衡州、荣州、滕州、贺州、贵州。此外,泉州、灌阳、资源仍属湖广兴中书省(今湖北武昌)管辖。元末广西有2州1绥靖部13路9州53县60州8府。

明清两代

明朝时期,废除了元朝的行省名称,建立了司、州、县三级区域制度。全国分为13个部委。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设立广西,承担宣传部署,“广西”之名由此固定。广西布政使区划分为11州,直隶府下辖三县。11政府分别是:桂林政府(治临桂县,今桂林)、柳州政府(治马坪,今柳州)、清远政府(治宜山)、玺恩政府(先治李峤,今马山境内,后迁婺源境内,今武鸣境内)和思明政府(治思明府,今宁宁境内)。三个直隶州分别是:桂顺州(治今靖西)、天州(治今田东)、司城州(治今凌云)。此外,泉州原属湖南省,洪武二十七年(1394),泉州(今泉州、灌阳、资源)由湖广永州府改为广西,大致形成了广西的地域。洪武二年(1369)六月,原属广西管辖的连州、钦州划归广东管辖。明朝末年,广西有13州、4州、44县、34州、6州、5长官司。

清代实行省、府(直隶厅)、府(直隶州)、县四级区域制度。重新建立广西省,省会在桂林(今桂林)。广西全省分为11个州,2个直隶厅,2个直隶州,分别管辖县、市、县。11赋有:桂林赋(治临桂,今桂林)、柳州赋(治马平县,今柳州)、庆元赋(治宜山)、赋(治婺源,今武鸣)、四城赋(治凌云)、平乐赋(治平乐)、梧州赋(治武夷山)。两个直隶厅分别是:上思直隶厅(治今思今)和百色直隶厅(治今思百色);两个直隶州分别是:榆林直隶州(今榆林)和桂顺直隶州(今靖西)。此外,连州府(今合浦)、钦州直隶府(今钦州)同属广东省。荔波县原属广西省,清雍正十年(1732)划归贵州省管辖。清末广西有13州、4州、44县、34州、6州、10土司、3长官司。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1912。民国时期,广西被称为继清朝之后的一个省,地理面积与清朝大致相当。民国元年,直隶州、厅全部改为州,全省分为10州:桂林州、平乐州、柳州州、清原州、梧州州、周迅州、南宁州、太平州、镇安州、玺恩州,分别管辖各县。民国二年(1913),废除府制,省直管县。民国六年(1917),全省分为六路:桂林路(治今桂林)、柳江路(治今柳州)、南宁路(治今南宁)、苍梧路(治今梧州)、镇南路(治今龙州)、天南路(治今百色)。从明清开始,地方官管辖区域内的改土为溪措施全部完成,至民国十八年(1929),土州、土县全部改为新县。民国十五年(1926),根据军政合一的原则,取消道制,将全省划分为若干区。民国十九年(1930),全省划分为12民兵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为行政监察区。这期间,广西被新老广西军阀统治了28年。民国33年(1944),全省分为8个区,辖99个县,加上1个直辖市和1个行署。民国三十八年(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省分为1市(桂林)、15区(1-15区)、99县。钦州、合浦、灵山、防城仍属广东省管辖。从广西建省到民国,大部分时间省会都在桂林,民国元年到民国二十五年(1912-1936)才迁到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