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为理想不断奋斗的例子
从65438年到0954年,他教普通植物学。他刻苦钻研,从构成植物的最小单位细胞的结构入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它们的遗传特性等等,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为了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的显微结构,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几千次,直到我们在显微镜下可以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
从65438年到0959年,袁隆平进入了“站立”之年,这也是他从教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从思想和专业两个角度对解放后的10年做了回顾性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的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实是人生最大的荣誉和义务。
在教学上,袁隆平不满足于只做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出点名。1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在20世纪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述米楚林和李森科的遗传理论。他根据自己的理论进行了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实验。甘薯嫁接月光花,马铃薯嫁接番茄,南瓜嫁接西瓜,获得了一些奇花异果,但没有获得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种。这引起了他的沉思,他决心拓宽视野,另辟蹊径。
到了20世纪60年代,他通过阅读国外杂志了解到,欧美的孟德尔和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和基因遗传理论对良种的选育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开始大胆地向学生讲授染色体和基因的理论,并谈到作物育种中杂种优势利用的广阔前景,他也开始探索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
受1960自然杂交水稻植株的启发,他把育种方法从系统育种转变为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课题。从1964在田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植株,到1966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雄性不育》,是他一边从事科研一边坚持教学。
“文革”期间,袁隆平利用被批斗的机会,潜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赢得了在不利条件下搞科研的机会。
实验材料“野败”被毫无保留地分发到全国18个研究单位,加快了“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步伐。在他的培养和带领下,我国杂交水稻精英辈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袁隆平从不满足。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普通杂交水稻的成功到超级杂交水稻一、二、三期,袁隆平先后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左右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