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的历史记录

我国龙泉市、静宁县、庆元县市交界处,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其人工栽培技术被称为切花。据说这项技术的最早发明者是南宋龙泉县龙溪乡龙岩村的吴三公(本名武玉鱼雨)。注:其辖区现属清苑县管辖,即今天的清苑人。在人类蘑菇栽培史上,可考证的最早、最完整的文献是公元1209年,即南宋嘉定二年何廉编撰的《龙泉县志》中的185字。其中,清远被称为中国顾芗。

“顾芗(xù n)只存在于深山和阴凉处。其法:用橄榄木和名蘑木砍伐深山下的仆役地,用斧头将树皮斑驳,待其湿润,两年后出山。到了第三年,蘑菇就不在地方了。每次过了立春,大气泄了,雷雨震动,木头交了,竹签挂了,烤了。秋冬之交,用偏木一击,其菇而出,谓之荆菇。但是下雨的话会多产一些,系统会像春法一样,但是如果没有春菇的穗那么粗的话,粗一点少一点的香味会更好。还有一种蘑菇在阳光下生长良好,在木头上晾干。它被称为日本蘑菇。这个蘑菇特别好,但是很少见。今年春天把蘑菇晒干,也叫日式蘑菇,香味也不错。”

这些800年前留下的185字,囊括了蘑菇栽培的全过程,包括时机、选树、选田、切花、栽培、采收、烘干、分级。当时日本只有野生蘑菇。到了明代,浙江参政者陆荣(1436-1494)在《梨园》杂志第14卷《龙泉县志》中记载了香菇、制陶五个字。一百年后,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62),黄佐编纂的《广东通志》中,将《鹿苑》杂志中的185切花、栽培香菇的文字引入其中。当时广东各地都有大量的浙江菇民(过去龙、清、京三县菇民不分县,统称为浙江菇民),到清朝雍正九年(1731),广东同治版在产品一栏中记载了这185个字。日本林学家佐藤诚裕转载并参考了《广东通志》185字,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完善和整理,成为日本蘑菇栽培的第一部著作——《吓菇记》,此时为1796,距离何联记载已有587年。

日本著名的香菇历史学家村上认为,神菇的记载对日本的香菇生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后,用铊网法(类似于中国的插花法)栽培日本香菇的速度加快,到明治维新时,日本香菇技术发展迅速。明治二十八年(1895),日本首次开始人工接种香菇。1906日本技术传到韩国济州岛。中国台湾省于清宣彤元年(1909)开始在台湾中部的埔里栽培蘑菇。当时一个日本人拿着一把砍刀,好像是来砍花的。照片发表在《英国真菌杂志》上,但也有人说台湾历史上有一种“刀眼法”,就是剪花法。

近年来,我国蘑菇出口贸易额逐步增长,年增长率约为2%。蘑菇年产量8万吨,占全球65438+万吨的80%以上,居世界第一,出口3.6万吨,居世界第一,其次是日本和韩国。其栽培地分布于我国驻马店、西峡、卢氏、福建、浙江、安徽、湖南、湖北、遂川、四川、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略阳、甘肃等地区。

近年来,中国的蘑菇种植主要集中在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泌阳县、驻马店市、卢氏县、三门峡市、湖北省随州市和浙江省清远市,最近还有东北地区。陕西汉中也种植了蘑菇。其中驻马店市泌阳县以花菇闻名,西峡县品质好,以出口为主,三门峡市卢氏县香菇、夏菇较多,均创造了产量和质量的纪录。每天有30多吨干鲜产品发往国内外市场,高峰超过100吨,日交易额百万元。在1999昆明世博会上获得金奖,有“泌阳蘑菇天下第一”的美誉。此外,西峡蘑菇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也成为中国蘑菇出口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