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的历史评价是什么?他官位大吗?
坚守内心,开启事业。
历史上,于成龙是清代陕西永宁县人。顺治十八年,于成龙四十四岁,于成龙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走上仕途。此时他的任务是在广西偏远的罗城做县令。广西是当时清朝的边陲,不仅与山西相隔万里,而且经济落后,不发达。不难想象,为什么于成龙的家人会千方百计阻止他去这个地方做官。
但他是一个有胸怀、有抱负的读书人,“学以致用”是每个读书人共同的梦想。所以他去了。当时的广西罗城,杂草丛生,居民寥寥无几。说它不可及也不为过。于成龙刚来的时候,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好暂时住在关帝庙。
在这种困境中,于成龙以异于常人的决心和毅力迈出了仕途的第一步。
成绩显著的,可以重用
于成龙定居罗城后不久,罗城发展迅速,呈现欣欣向荣之势。他在罗城做了三年县令,使罗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摆脱了混乱,得到了治理,人民安居乐业。
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引起了当时被任命为两广政治使节的金光祖的注意。金光祖认为自己是个可塑的人才,于成龙被评为全省治理的榜样。这颗布满灰尘的珍珠终于慢慢地发出了光芒。
康熙六年,于成龙伯乐两广总督金光祖举荐他为桂省唯一的“异人”,于成龙在鲜花和掌声中升任四川贺州。
于成龙天生具有杰出的政治才能。他在贺州上任不到两年,贺州人口猛增,开垦了许多荒地。在古代,人口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外在表现。经济越发达,人口就越多,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于成龙的治理成就。
此后,于成龙历任黄州知府、湖广下江道官、福建按察使、两江总督。他仕途平坦,没有辜负朝廷和百姓的信任。他从政期间勤勤恳恳,两次平定武昌之乱。虽然官越做越大,名利双收,但他依然坚守初衷,清正廉洁,为民服务。
成就
他整顿了官僚主义。当于成龙成为两广总督时,他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官员。他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把整顿吏治作为第一要务。
当时社会上存在着请客送礼、贿赂官员的不良风气。于成龙得知后非常生气,惩罚了中秋节给他送礼的官员,以儆效尤;他在江南任职时,经常隐姓埋名走访民间,颁布兴利除弊之约,制定新民官员自省六诫,要求官员勤俭节约,成为地方官员的行为准则。
他关心教育和科举制度。在这个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盛行着士绅贿赂考官的风气,家境贫寒的学生往往一贫如洗,拿不到什么名次。于成龙规定,只要发现这种情况,考官的职位将立即被切断,并受到严厉处罚。他还建立学校,鼓励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这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于成龙可谓“铁肩担道义,苦手写文章”。他对文学艺术也有很高的评价,曾经用他有力的笔写出了把成千上万的人从泥潭中拯救出来的诗。
是金子,迟早会发光。虽然成龙早年因为各种原因多次落榜,但好在历史没有辜负他的努力和决心。
附言
喜欢读历史的人大概都知道,想做一个廉洁从政,让人民满意的官是很难的。名利的诱惑总是太多,如何才能坚守自己的内心?和于成龙一样,他不仅有很高的政治才能,而且有文学成就,这就更难得了。
臧克家有一首赞美鲁迅的诗叫《一些人》,说的是骑在人民头上,追名逐利,想永垂不朽的人,最终会成为历史的余烬,而低头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才真正成为永恒。时间不会辜负他们,历史不会辜负他们,人民不会辜负他们。只有在人的心里,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