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雕塑的历史发展

中国微雕历史悠久。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微型雕塑。战国时期,国玺小如累粟,但国玺分为白澍和白白。王淑媛著名的《核动力船的故事》也是中国微雕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现代微雕大师于硕和吴南宇有“南在吴北”的美誉,而于硕除了金石学和书法之外,还擅长微雕。1915年作品《赤壁之夜》获巴拿马世博会金奖。天津博物馆收藏了他的六幅作品。

早期受限于观赏和雕刻设备,微雕很少。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可以用来观看更小物体的仪器和极其精细坚韧的工具,导致微雕越来越小,雕刻越来越难。微雕有两种形式,雕是指男雕,如圆雕浮雕,雕是指女雕,一种强调空间艺术,一种注重平面艺术,历史上这两种艺术形式统称为中国微雕艺术,微雕因其精细,对材料要求高。芯、骨、象牙、竹子都是微雕的好材料。“微雕”是指用刀代替笔进行绘画和书写,不仅要雕刻,还要上色;讲究的是绘画艺术,“圆雕”讲究的是雕塑艺术,但差别只是微小的。

微雕也可以分为软雕和硬雕。软雕是在象牙毛等软质材料上雕刻,硬雕是在玛瑙、玉石、瓷器等6度以上的硬质材料上雕刻。相对来说,硬雕难度更大。

右图为微雕艺术中的浅浮雕——有人称微雕为“女神雕塑”(来源:初山微雕)。

下图为竹青上微雕《赤壁赋》、《陋室铭》局部放大(每字约0.3 mm)。作品来源是齐新的微雕。

很多微雕作品往往是由男女雕刻技法共同实施而创作出来的。篆刻艺术是微刻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明清以来,许多文人在方寸印章中用铁笔作画,寄托利益,自娱自乐。寿山石成为印章材料后,寿山石的微雕艺术开始出现。清初,杨轩和周斌都在寿山石雕图案上刻小字。林是“西门博一派”的雕刻大师,他经常用极其精细的笔触在雕刻作品的草丛和裂缝中雕刻自己的名字和制作日期。后来,甚至有人在印章的方柱四面刻上古诗作为边缘段落,用极其精细的文字。

20世纪60年代,随着放大镜等先进科学仪器在微雕领域的应用,微雕艺术成为一门风格独特的全新艺术。很多微雕作品画面上往往有微雕的诗词或文章。这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微雕文字书法效果的重要性。有些作品虽然精雕细刻,但也不过是一堆蚂蚁而已。在放大镜下观察,它们变形了,字体暗淡、歪斜或扭曲,真的不够用。尤其是在微雕作品中,微雕技艺已经成为微雕作品成败的评判标准。好的作品之所以被人们推崇,不仅仅是微雕的技法,还有微雕的布局,以及铁笔银钩的书法技巧。清代微雕大师俞硕奇擅长在折扇边骨上微雕,能在手指宽的扇骨上刻30行而不出故障,用笔十分飘逸。受竹子本身材质的限制,现代雕塑家已经很少在竹子上刻出这样的小字了。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郭月明,四川省屏山县人,也致力于微写、微雕、微刻的研发。

福州市成立了微雕研究会,现有会员10多人,包括陈中森、、、陈明德、张平、、、、林等人,他们都专注于微雕艺术的探讨、研究和实践。

90年代尤家瑞的寿山石《桌边崖石刻》小巧玲珑,造型多样,配合微刻书法艺术,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2014 165438+10月16英国艺术家Jon Ty Jonty Hurwitz利用突破性的3D打印技术,在10个月内创作出了一系列尺寸只有人类头发宽度一半的微型肖像。这些微雕可以放在蚂蚁的头上,也可以放在缝纫针的针孔上。列昂尼德·赫维奇有七个微雕,被称为“纳米雕塑”。leonid hurwicz花费了65,438+00个月的时间来设计和雕刻它们,最终在用于检查癌细胞的显微镜下呈现了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