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康的人生悲剧。

杨康只是一个受害者,是她“名义上”的师父丘处机发泄私愤而忘了正义的受害者,是她“软弱”的母亲包惜若忘了自己利益的受害者。

杨康出生在鸿烈的皇家住宅,在那里六王子是辉煌的。从他出生的那一天起,他就被教育要忠于郭大进,而他或多或少地敌视当时隔江相望的南宋。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正如冯晓在《龙八枝》中所说:“在宋人心中,当然是宋名暗;但在我契丹人心中,却是以契丹之名,大宋朝黑暗。”出发点不同,兴趣不同,“明”和“暗”的定义自然也不同。

一百多年后,同样是汉人后裔的张弘范率领蒙古军队一举灭了南宋,还写下了“我军袍服经百战而红,满身都是汉人儿女的鲜血”的无耻诗句。但人们也不能过分指责他,因为他虽然有汉族人的血统,但他是在蒙古土生土长的。就像今天中国人的后代一样,他只是长了一张汉人的脸,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他成长的国家的人民是一致的。

杨康也是如此,但是先天环境的不足可以通过后天教育来弥补吗?这需要他最亲近的人——汉族宗师丘处机和他的母亲穆念慈的努力。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两个可以不断的求人,用汉人的大义教育年轻的杨康,那么杨康也许不会像郭靖那样百折不挠,但是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看看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他奔放,但锋芒太露。同时,他有勇无谋。看看他。他和江南七怪打架只是基于毫无根据的推断。双方都输了,这导致段天德,谁没有出路,轻易脱身。他还和还未出生的郭靖一起偷走了老朋友的妻子李萍,知道这个人只是勇敢而已。

然而,这个普通人并不相信他与七怪有关系,所以他想出了一个奇怪的办法,让七怪和他自己找到杨过的后代,并教他们武功。18年后,弟子们被要求再次比赛,哪个弟子赢了就是赢家。七怪答应了,于是双方都去找。

等到丘处机找到杨康时,杨康已经六岁了,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可塑性很强。丘处机传授自己武功击败七怪弟子的热情极高,从杨康武功高于全真教直传弟子尹志平就可以看出,但他却忽视了杨康的精神教育。

其实不是他不想教。后来他在与江南七怪的谈话中,曾说:“我以言试他,见此子性情,不似我辈武人,懒得与他纠缠。”可见,他也作了一点努力,想向杨康传授一点中国人的价值观,但杨康“性情暴躁”,只好放弃。丘处机怎么会对武功教得这么细致,弟子比日后全真教的掌教尹志平还强,却对教民族大义这么没耐心?

我觉得丘处机已经被打败江南七怪的目标冲昏了头脑。在他眼里,杨康的武功越强,将来打败七怪的机会就越大。至于其他的,包括汉文化中最重要的修养,他都没有时间去多关注。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作为大师,除了传授技艺,作为“老师”来“传道授业解惑”,还有教导弟子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责任。不然他怎么当“爸爸”呢?从这个角度来说,丘处机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而是一个不择手段的小人,为了泄愤,为了报仇,误导人家的孩子。

相反,郭靖虽然先天条件不如杨康,但好在人生道路上的高手都不错。七怪武功虽不高,但正气凛然。在言传身教的指引下,郭靖从小就懂得了大义,这从他拒绝征召哲别的藏身之地,冒险突破重围营救铁木真的行动中可见一斑。后来的洪七公这位大师,一代名侠,更是豪气万丈。在郭靖的影响下,他悟出了“大侠为国为民”的道理,人生境界更上一层楼。

比较杨过的两位大师,难道不是一个判决来竞争吗?

杨康的师父在传授人生和价值观上没有建树。他妈妈呢?

对于杨康的母亲鲍喜若来说,生活是不幸的。她深爱着丈夫的丈夫突然去世,她将贞操献给了郭旭国王。在朱成理学严格的宋代,寡妇改嫁,是出格的。更何况她嫁给了另一个敌人?

洪雁·鸿烈对她很亲热,专门派人把她所有的旧家具从牛家村运到王宓,并为她单独安排了一个房间。于是,宝夫人整天活在这个小世界里,感叹人生的不幸,沉溺于无限的痛苦,却忘了一个母亲作为“教子”的责任。

年幼的杨康因为母亲无暇顾及,自然与父亲亲近,但父亲却是一个野心勃勃想要南侵的激进派,一个执着于朱槿严宏良“西湖养百万大军,马上登上吴山第一峰”理想的战争贩子,而所谓亲墨,自小接触的杨康 他怎能不以大宋为敌,贪恋被宋人唾弃的繁华?

郭靖的母亲李萍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妇,但她对郭靖的教育非常成功。尤其是当铁木真以自己为诱饵逼迫郭靖进攻宋南时,李萍怂恿郭靖以大局为重,毅然自杀。至此,一个伟大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相比鲍西若的美貌,李萍“粗拙,貌不惊人”,出身农民家庭,在气质上无法与书香门第的包相提并论。然而,李萍处处闪耀着母性的光辉,他收养了一个儿子,教育了一个孩子,尽到了母亲的职责。与沉迷于个人痛苦无法自拔的鲍西若相去甚远。

因为师父和母亲的“不作为”,身为大英雄的杨康最终葬身尸野,被人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