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的人格特征
我来说说我的理解:分析庞统,我觉得首先是他的聪明。他和诸葛亮一样有名,看诸葛亮就知道他的智力水平。但说到性格,他和诸葛大相径庭。
我不能完全概括庞统,但我还是有一些读《三国演义》的体会,想和主持人分享一下:
首先,庞统敢于冒险,与诸葛亮的谨慎形成鲜明对比。从西川之战可以看出,庞统为刘备献上的是一个冒险的计划。比如刘璋命杨怀、高培看守刘备时,庞统献上了“上、下、中”三策。他把“挑选精兵潜入成都”称为上策,把逃跑称为下策,这与“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所提倡的思想正好相反。可见庞统山走的是“危棋”。不要累,主人可以自己找原文。
其次,庞统自负固执,但相当自信冷静。可以看一次张飞质问庞统:庞统是被鲁肃和诸葛亮介绍给刘备的,但是见了刘备却拒绝出示介绍信。刘备因庞统相貌丑陋而看不起他,派他到耒阳县当县令。庞统上台后“不理政治,终日贪杯,不理会钱粮官司”。刘备得知后大怒:“一个堂堂正正的儒者竟敢违反我的法度!”他派张去问问题。张飞赶到时,听说庞统宿醉。张飞是谁?他气得想立刻逮捕庞统。庞统一觉醒来,对张飞的质问并没有多想。他还说,“百里小县城,难以决断。”将军,坐下来等我。“结果,不到半天,一百多天的事情都处理完了。张飞目瞪口呆,深深佩服。庞统不屑于别人的推荐,执意要向刘备证明自己的实力,可见他是个倔脾气。刘备派人来质问他,我想他也早就料到了。但是,他能如此自信,不得不让人佩服。
还有一点我觉得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但是我觉得很重要。我来摘抄一下《三国演义》原文:第二十三回《庞统献计取西川》写了一段话:刘备的军刀不流血拿下了府城。第二天刘备在府城大厅设宴款待。刘备端来酒,对庞统说:“今日有此会,甚感荣幸?”庞统曰:“攻民之国,其乐也,非仁兵也。”刘备大怒,说:“听说过去吴王攻打周,前有歌唱,后有舞蹈。这不是仁者之仁吗?我把你的话当没道理,你赶紧退吧!”庞统听了,完全无所畏惧,哈哈大笑起来。左右也扶玄德入厅。他一直睡到四点钟才清醒,用开除庞统的话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为老百姓忏悔,急忙穿好衣服上朝。他邀庞统说:“我昨天喝醉了,还好没放在心上。”庞统笑了又笑。刘备说:“昨天说的话,只有我一个人没听进去!”庞统曰:“君臣俱失,何以独主?”玄德大笑,* * *如昔。
请看这篇文章。刘备假惺惺的说他和刘璋是不忍相害的兄弟,但是这段话里写的是刘备刚刚拿下阜城,刘璋第二天大摆宴席庆祝。你说刘备是谁?再看庞统的态度。很明显他一直在劝说刘备杀刘璋,攻涪,这也是庞统给刘备的一个方案。但宴上反驳刘备,说他“以伐他人之国为乐,亦为非仁之兵。”
刘备的欺骗是为了掩盖自己的野心,但庞统的宴请之间是真是假?我觉得应该是事实。他没必要故意说这样的谎话来得罪刘备。庞统既然不赞成刘备行“非仁兵”,为什么还要帮刘备出谋划策,打刘璋?这不是很奇怪吗?我并不惊讶。我觉得说明了庞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个儒家,有着传统的忠义情节。他受正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接受不了兄弟的背叛,却因为能在刘备的政治集团中获得一席之地,不得不背叛自己的信仰,帮助刘备行“不仁之兵”。他喝醉了只会骂几句。由此可见庞统对“信仰与现实”的矛盾心理。
在这一段的最后,它说:“刘备笑了,一如既往地快乐。”真的是“* * *快乐如初”吗?我不这么认为。刘备和庞统只是互相利用,谁也离不开谁。
关于庞统的性格我总结了这几点,希望有专家能继续补充。毕竟庞统在不同读者心中的形象是不一样的。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楼主带来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