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中的艺术人生

“老竹两杆,不知多年寒;这样你就可以直上云霄,仰面朝天了。”这是我国著名文物专家、书法家、国家书画鉴定专家徐世桥先生赠送给被誉为“南洋体第一书”的林伯中先生的一幅画中的题词。老徐的诗以竹子为喻,深情地歌颂了他的高尚品格、书法和逆境中不畏强权的冷血性格,歌颂了他童真的老而弥坚、甘于为人民事业奉献的精神。

一个

林伯忠,1907,山东莒县店子乡王家庄村人。丰富的家庭背景和浓郁的书香氛围,让他从小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六岁时,家人送他到光绪年间的举人王私塾读书,奠定了扎实的国学基础。尤其让林伯中感兴趣的是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取得巨大成就的皇帝、大臣和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东晋郎通人王羲之和唐代兰陵世家出身的颜真卿给他的印象最深。他在临摹他们书法帖的同时,也详细了解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渊博的学识,这对当时中国社会大变革时代的林伯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对苍劲有力的书法产生了兴趣。据另一位莒县名人、南朝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介绍,他在《文心雕龙》中主张“风骨”和“文采”说。在学书的过程中,他坚持学习,早上伏案工作,深入学习,领悟颜体书法的真谛。正是这种对书法的痴迷,让他在18岁以优异的成绩从山东省五中毕业时,成为了著名的青年书法家。更重要的是,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林伯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进步青年。

进入社会后,虽然按照父母的安排,先来到青岛从事商业活动,但他仍然利用业余时间向当地书法家学习和学习书法技艺,并关注时局的变化。他非常支持孙中山联俄的政治主张。他认为中国* * *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改组后的国民党联合起来打天下,很快就能一扫中国军阀混战、百姓生活贫困的局面。由此,他羡慕那些南下广州考上黄埔军校的人,认为这是有志青年实现报国愿望最直接的途径。然而,他出身的农业家庭强烈反对他参军。为了不让他接触青岛的革命派,反而把他发配到了北京,每天带着沉重的商业事务在商界打拼。当他准备瞒着家人拿着做生意赚来的钱,准备南下投奔节节胜利的北阀军时。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针对* * *生产者的“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当时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 *生产者领导的革命在血战中被迫转入地下。这让林伯中陷入了极度的困惑。当年,他对商业不感兴趣,也不与北京的商界人士交往。他只是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蘸着浓浓的墨汁,一遍又一遍地用苍劲的面容写着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倚栏而立……”

也正是在这种既愤怒又无奈的心情下,他开始去荣宝斋和北京琉璃厂的字画摊驱散自己的郁闷,在那里他找到了很多自己仰慕已久的明清书画真迹,买了几十幅名家名作回到自己的公寓,试图在每天大街上犀利的警车里聚集自己的思绪。在欣赏古代书画的同时,深受教育和启发。他从柳永、郑燮、曾国藩、何的书里读到刚柔并济、刚健开合的浑厚神韵,从翁方纲、康有为、梁启超、于右任的书里读到尖笔透纸的进取精神。这种魅力和精神让他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反动的斗争史。正是在这场斗争中,上演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剧,铸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种文化的生命力是任何反动势力都无法扼杀的。事实上,当时的中国* * *生产者并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所吓倒。他们擦了擦血,埋了同伴的尸体,又投入了新的战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和朱德、周恩来发动的“八一”南昌起义在井冈山会师后,中国革命达到了新的高潮。虽然远在北京的林伯中并不知道这些巨变的细节,但他内心对光明的渴望已经让他觉得,中国的希望在中国的* * *生产者身上,他应该为此做点什么。他振作起来,扩大自己公司在南京、上海的业务规模,尽力从事布匹、医药、粮盐等业务,并以低价转卖给那些从“封锁区”赶来的友好、公平的“买卖双方”。为此,他的店铺和仓库曾多次被当局询问和检查,但都被他巧妙地掩盖起来,仍在秘密从事这种“生意”。

也是在北京、上海、南京的不断接触中,他与那里的几位书画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经他们介绍,他收藏了几十件明清、民国时期的书画真迹。

Xi事变后,林伯仲利用经商之便多次回到家乡莒县。从家乡抗日军民的热情和决心,从当地抗日军政领导人的坦诚和智慧,他更加坚信只有中国* * *产党才能救中国。1947年,在中国两大命运决战的关键时刻,为了保护林家在南京和上海的商业资产,防止被“政府”以“军需”的名义征用,林伯仲毅然举家迁往南京,并以资产法人和全权代表的身份与“当局”据理力争,终于使林家三代苦心经营的上海和南京的商业资产在南京解放后全部归还。抗美援朝期间,他向中国人民志愿军捐赠了大量物资,后又率先加入我党倡导的公私合营。新的人民政权多次表扬和鼓励林伯中的爱国热情和进步行为,任命他为南京白下区副食品公司总会计师。最后,他可以呼吸自由的空气,作为人民的一员,开始以正直的方式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从1925我离开中学,到1949南京解放,经过24年的奋斗和等待,公公终于在新中国灿烂的阳光下迎来了自己的新生活。他有幸身处江南文化腹地,开始勤俭持家,同时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编织自己的书画梦。他利用业余时间和出差的机会,拜访上海和南京以及江南其他省份的著名书画家,经常和他们一起唱歌切磋技艺。他还到上海站在市政府门前,默默念着武中奇先生题写的“上海人民政府”的牌子。他认为吴先生的书法苍劲有力,显示了吴先生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力。不久后,他所崇敬的吴先生调任江苏,先任南京市文管会理事,后任省画院院长、省书法协会主席。就在林伯中期待与吴先生见面的时候,在一次展览上,他的一副书法作品被吴先生反复称赞,并与在场的林伯中进行了一次深度交谈。他们两个觉得已经相识很久了。他们从汉魏聊到唐宋,再聊到明清,细数历代著名书法家的长处,再聊到振兴繁荣江苏书法艺术的思路和计划,从此两人经常和南京的几位著名书画家聚在一起。林伯仲对这些生活在江南的才子们深厚的学术造诣深表钦佩,而这些江南才子们也很高兴能遇到这位来自书圣之乡的精通书法的书法家。

在林伯中会见的书画家中,有一位来自黄埔的老人、著名画家董波先生。董老19岁考上黄埔军校。他在抗日战争随军期间,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风土人情,极大地丰富了日后的绘画创作,被誉为“大隐江南”。在他们的交往中,林伯中从对这位才华横溢的黄埔人的敬佩,变成了知心朋友。林伯中与许世桥先生的交往始于上世纪50年代。作为的专业人士,徐先生也非常喜欢书法和绘画,经常参加相关的展览活动,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尤其是徐老师,总是对林伯中书中弥漫的那种温婉苍劲的气势给予热情的赞美。对于比自己大九岁的林散之先生,林伯中尤其钦佩和尊敬。一方面他是林家的后代,更重要的是他真诚待人的高尚品格深深感染了林伯中,他在学术和技术方面的影响和启迪对林伯中书法作品艺术含量的进一步提高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朱雀桥野草,武夷胡同口夕阳斜;旧社会,王谢唐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与这些江南才子频繁交往的日子里,林伯仲每次走到秦淮河边的朱雀桥和五一巷,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唐代刘禹锡的这首充满感叹的诗。东晋王氏家族从兰陵迁到金陵后,曾经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的霸业,可惜这一切都被埋没在了历史的尘埃里。但是从王的家乡搬到南方的林伯中是幸运的。他不仅继承了王家的传统书法艺术,而且从江南才子和青山绿水的灿烂语境中汲取了极其丰富的文化营养,极大地提高了他富有齐鲁风格的书法水平。由此,他的书法作品一次次出现在金陵的各种展览和公益活动中,林伯中的名字也在金陵的文化艺术界广为流传。

然而,就在年近花甲的林伯中即将在书法领域大显身手的时候,文革的狂浪呼啸如天,一夜之间一切都变了。他被指责为地主资本家和反动学术权威,屡遭斗争和批判。然后他去物业,把他多年的书籍、拓片、名人字画都搜刮一空。接下来,他家被迁回山东。

面对这场噩梦般的突变,林伯中陷入了极度的迷茫和犹豫。但当他和家人再次住进莒县老家的土房时,心里踏实多了。他在青年时代离开家乡,已经40多年了。这期间,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家乡的山山水水,想念养育他的乡亲们。现在东奔西跑的林伯中,已经回到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沂蒙山区,回到了乡亲们身边。一种温暖而亲切的感觉围绕着他的心。他想在有生之年从零开始,让村里人知道他是沂蒙山区长大的人。他买了几个笔记本,恭恭敬敬地用小字写了毛主席诗词,分发给孩子们,领着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读,直到他们都能背出来。他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爱的同时,也被诗词中那种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和昂扬向上的精神深深感染。他紧绷的心得到了释放,紧皱的双眉舒展开来。他开始思考村民的生产生活。他利用自己在企业管理和会计方面的专长,为生产队和村民发展副业出谋划策。他帮助村民精耕细作,生产更多的粮食。每年春节,他都会在大多数村子里写春联。他变成了一个受欢迎的亲密的人,他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还利用农闲时间潜心研究书法理论,从临猗图书馆借来《唐代孙书谱》仔细研读。他参观了王羲之的故乡和他写作的鹅池,颜氏家族的旧居和刘勰著书的古寺,以感受先贤文化的遗产。结果县里、地区甚至省里都已经知道,莒县回来了一个字写得漂亮的书法家,已经邀请他参加当地的书法活动。

但命运之神注定,这个当年背井离乡的人,将在再次离开的过程中度过晚年和余生,而他这个兰陵才子,将在金陵书法家的位置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70年代末的一天,他带着上级平反的通知回到南京,置身于金陵书画界他熟悉又时时牵挂的人中间,与高大矫健的武中奇先生紧紧握着手,听着林散之老人涓涓细流般的话语。更让他激动的是,已经当上江苏省文史官员的黄浦老人董伯公和全国著名文物书画专家徐士桥先生一见如故。画面上,两株竹子侧身而出,高大健壮,骨骼结实,品质温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董伯公的山水画重点表现的是山中一条蜿蜒的路和山脚下两个相依的登山者。路的顶端是高耸的山门,寺庙的屋檐在雾中若隐若现。同为“江南第一竹”的董伯公、徐先生,将自己的《墨宝》赠给了被誉为“江南书画第一书”的林伯中。他们在对林伯中的遭遇表示同情,对他在逆境中保持冷静的能力表示钦佩的同时,也展现了金陵书画界“江南三一”的深厚情谊和他们的气度与高尚风范。当大家再次看到林伯中的书法作品时,更加惊讶。他们齐声称赞他的书越来越老,越来越成熟,称赞历经艰难曲折的兰陵才子,称赞他的书突然引人注目,令金陵书坛刮目相看,令老友欣喜,令新知赞叹。

至今让他心里隐隐作痛的是,文革时期被没收的古籍、碑刻、字画,只归还了十几件。这些他日日夜夜与之相伴的文化瑰宝,已经成为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它们被没收后,他希望这些珍宝由专业的文化和文化机构保管和收藏。不幸的是,这些宝藏大多已经消失,更多的人再也看不到它们的真实内容。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强劲东风下,一派繁花似锦的春天正在他面前展开。他,林伯中,要看得远一点,走完有生之年最后的浪漫。

1980年4月,林伯中被选为代表,光荣出席江苏省第四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当他胸前挂着鲜红的徽章走进会场时,他惊喜地看到他的老朋友武中奇先生、林散之先生、许世桥先生和董波先生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会议。历经十年浩劫,他们终于聚集在全省文化艺术界的最高议事楼。大家都感慨万千,觉得彼此有千言万语可以倾诉。他们特别幸运,能够参与到重启全省文化艺术历史航船的盛大仪式中,也更加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于是,大家踊跃献计献策,各抒己见。为发展和繁荣江苏文化艺术事业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好建议,林伯中关于抢救、维护和保护“文革”中遭到破坏的文化遗产的建议,尤其受到与会代表和省委领导的重视。省委书记刘林、南京军区政委杜平也在会上与林伯中亲切交谈,要求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他的建议。林伯中当选为会议期间成立的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大家期待他为发展和振兴江苏书法艺术发挥更大的作用。同年秋,林伯中、吴老等一大批书画界的老人们应邀出席了由江苏省文化厅、省文联、省美协、书协联合举办的全省美术书法、金石工作者座谈会。会上,林伯中对江苏的传统优势和任务提出了很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赞赏。接着,他的作品被推荐参加文革后全国书协在庐山举办的首届书法展,获一等奖,被接纳为全国书协会员。获奖的消息传来,林伯中的许多新老朋友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吴老动情地说,龚琳作品获奖,标志着他以百折不挠的努力在全国书法界赢得了应有的地位,标志着他的书法作品走出了江苏,走向了全国。更可喜的是,在随后的日子里,他的书法作品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

1982年初,中日两国有关部门达成协议,在日本东京举办中日书法交流展,中方展览主办方特别邀请林伯中书法作品参展。在展览上,他的书中反映的中国文化的深刻魅力和庄严气度赢得了两国观众的赞赏。于是,在当年165438+10月期间,日本东海书画院和三重县日中友好协会邀请林伯仲访日。为此,江苏省组成了由林伯中参加的书法代表团,对日本进行了交流访问。通过参观和展览,人们直接感受到了林伯中书籍的真实性,他的风度和高贵的外貌受到人们的广泛欣赏和钦佩。

现在让我们来欣赏林伯中的书法作品。他的颜体书法风格是从循规蹈矩开始的,然后按照“化古为我,书为神”的古训,融秦汉魏晋之长,改变了传统的书法风格,呈现出刚柔相济的凝重风格。许世桥先生说:林公枢如其人,其书朴质忠厚;其性笃定,其书苍劲;他的知识面很广,他的书苍白而湿润。可见,在笔法上,林伯仲特别注重腕力的作用,用篆笔的气息贯穿其中。他的笔触新颖而富有节奏感。那就像用圆锥画沙子,像印印泥的笔画形式,用笔表现出沉重感和力量感。其横轻竖重,横细竖粗的笔法,在笔画浑圆有力,筋骨蕴含的同时,也给人以深刻的解脱感。他的书法在结构上平、宽、对称,使每一个字都以正面的形象示人,表现出饱满庄重的气度。有些作品也像一把张力极强的满弓。在水墨画中,他十分重视颜的笔墨与光泽相结合、“不作巧工,不求阿谀”、“拙拙难独”的特点,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古朴豪迈的精神风貌和刚健有力的风格。从他的字迹来看,如果你看一个站在寺庙之上的贤良君子,你就有一种威严端庄的气息。

林伯中的书风苍劲凝重,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扬,受到了许多单位和地方的追捧,但也引起了一个特殊领域的关注:1977年,首都北京在筹建毛主席纪念堂时,为了通过包括书法在内的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和表达人民群众对这位伟大领袖的无限热爱和怀念,成立了书法艺术指导委员会。筹备部通过各种渠道得知林伯中写了一本很漂亮的书,当即邀请他担任指导委员,并取得了他的书的复印件,长期收藏,陈列在毛主席纪念堂。1982年,南京中山陵改扩建工程指挥部邀请他担任该工程书法艺术总监,请他撰写并出版《陵上笔记》。然后和吴老一起应邀为雨花台烈士陵园创作大型书法作品,在公园贵宾室收藏发放。江苏修复文革中被毁的民国老人墓地时,林伯中应邀为原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国民政府主席、驻在国四大书法家之首谭先生的墓碑作画。

是的,林伯中呕心沥血写的这些书,这些书中呈现的苍劲肃穆的书风,最能代表人们对这些逝者的深情,也最能代表这些逝者无愧于后人行为楷模的风范。而当这位一生追求光明进步、勇于奉献的老人在1987去世时,谁又能否认他写的这些凝重、严谨、有力的书,以及这些书中蕴含的深刻魅力和殷切期望,不是他自己的形象写照呢?!

补充信息:

1984,文物名录上登记的字画有:正殿、柳永正殿、、唐寅、、于右任正殿、谭、谭、、曾国藩、曾、、何嵇绍。关婷婷的对联,唐拓的对联,张謇的对联,正殿的对联,康有为的对联,梁启超的对联,周琦的对联,翁方纲的对联,徐悲鸿的对联,马正殿的对联,齐白石的对联。以上只是林伯中收藏的一小部分,其他的收藏已经消失了。最后只把15字画还给林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