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修建长城了解多少?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修建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发生在都城濠井(今陕西Xi安)的著名典故“篝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霸,互相防御,长城建设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的建设长度相对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又将战国长城连接修复,称为万里长城。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大多数人在这个时候看到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建造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以来,连续修建了2000多年,分布在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全长5万多公里。
自秦始皇以来,几乎所有统治中原的朝代都修建了长城。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余个朝代,都修建过不同规模的长城。从修建长城的统治民族来看,除了汉族以外,很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建了长城,比汉族统治的朝代还多。清朝康熙年间,虽然大规模停止了长城的修建,但后来还是在一些地方修建了。可以说,从春秋战国到清朝,两千多年来,长城的修建一直没有停止过。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建了长城。如果把各个时代修建的长城加起来,都是10万里以上,秦、汉、明三代修建的长城长度都超过1万里。
长城的位置和分布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代长城总长8851.8km,秦汉及其早期长城总长1,000km以上,总长21,000km以上。
长城的意义
从秦汉到明清,长城沿线的许多关隘成为农牧两大经济文化体系中民族交易的场所或中心,有的逐渐发展成为长城沿线的重要城镇。长城不仅保证了农业经济、文化和畜牧业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而且为它们的交流和互补提供了场所和便利。它还在调解两种经济,使农牧业经济朝着主辅互助的方向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长城不仅起到了隔离两种经济文化的作用,还肩负着将两种经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任。在文化上,长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反,长城的修筑和防御以及长城地区的战争,促进了中国古代汉族和十几个少数民族的广泛融合。《长城》所体现的军事防御思想在军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长城的诞生和发展与中国古代整个军事发展同步,对研究古代军事作战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秦煌和吴晗,包括明朝初期,都是在主动进攻并取得压倒性军事优势时修建长城的。由此可见,修筑长城不仅是一种积极防御,更是一种积蓄力量,继续奋进的战略。
长城现状因地而异,有分段保护的趋势。毕竟年代久远,只能在更好的地区保护。目前,长城沿线地区已经有了长城文化的旅游开发,将来一定会作为一种巨大的旅游资源来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