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的历史与祖先的起源

土族起源于蒙古人。

土族自称“蒙古人”(蒙古族)或“察汗蒙古人”(白蒙古),反映了土族起源与蒙古族的密切关系。在互助县的土族人中,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他们的祖先来自蒙古人,成吉思汗的将军格日朴荣素(格勒台)率兵留守索布坦(今互助县境内,意为蒙古滩),不久就死了。

其下属留了下来,后来与当地的霍尔人通婚,逐渐繁衍成土族的传说。这个传说在清代藏文文献《尤宁寺志》中有明确的记载:13世纪初,“成吉思汗部领部下至此,今堂人约为这些人的后裔。”

1604年,当尤宁神庙竣工时,格里朴荣苏被追授为尼达(地方保护者),他的铜像被供奉在尤宁神庙里,所以土耳其人一直把他作为自己民族的祖先来崇拜。

中国史籍中也有记载,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来到西宁。《元史·太祖传》记载,太祖二十二年(1227)三月,洮河、西宁被破。互助县当时由西宁府管辖,离西宁只有45公里,这可以用传说来证实。

土族来源于蒙古人的一部分,除了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还有语言可以证明。土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蒙古语系,约有一半的词汇与蒙古语喀喇沁方言相似。

而且《蒙古秘史》、《华夷易于一》等著作中记载的13、14世纪的许多古蒙古语词,至今仍部分保留在当地语言中。

扩展数据:

语言

土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基本词汇与蒙古语相同或相近,但更接近保安语。土语分为互助、民和、铜仁三大方言区,各有不同。

同时,土族长期与汉藏人民友好相处,语言也受到汉藏的巨大影响。藏语借词更多用于宗教术语,汉语借词更多用于日常生活和新名词术语。

土族没有文字,使用汉字和藏文。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土族人民的意愿,在1979中创造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以汉语拼音为字母的土族白话文。

文学

土族民间文学以口头传播的形式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文艺工作者收集整理了一些土族口头文学。这些作品大多反映现实生活,热情歌颂劳动人民同恶势力作斗争的勤劳、智慧和勇敢精神。

根据现有资料,土族民间文学按其内容和体裁可分为“花儿”、叙事诗、家庭歌谣、传说、寓言和歌谣。

百度百科-土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