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中商业道路的构成

摘自《老北京的煤炭工业》

山区有很多古道,是当地村民进出的必经之路。这些路大多是山路,世世代代都是人们用脚踩出来的。主要道路由政府或商人修建,用石块铺成,一般2米左右,主要是方便驮队运输。当时山区产煤区的煤炭运输主要由驴、螺等大型牲畜驮运,古道上的队伍日夜不停。千百年来,坚硬的石头表面留下了深深的蹄窝。今天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这些蹄窝,可以反映出当时运煤的繁忙景象。雨荷大道又称西山大道中路,东起石景山区茧村,穿越浑河(永定河),进入大禹村。途经东新房、泉门、孙桥、天桥府、孟家胡同、官厅、风口湾、黄石港,止于望平口,全长约27.5公里。它是门头沟的主要产煤区。这条古道最晚存在于晚唐时期。唐朝第三年(公元906年),割据政权的军阀刘仁恭建立了雨荷县,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天门头沟区的大部分。因为这条大道是贯穿雨荷县中心的交通干线,所以被称为“雨荷大道”。

从茧到泉门,是一片平原地带,路宽3-4米,铁瓦车可以通行。从门头口到官厅,地处峡谷地带,道路沿山沟而行。这一带沟渠两边的山坡下有许多煤矿,居民村的街道沿沟渠而建,称为“十三里长街”。这段路是石头铺的,宽3-5米。东段的坡度还是比较平缓的,西段的坡度比较大,所以运输完全靠骡子、马、驴、骆驼。从官厅山到山顶的峰口寺,全长3公里,道路蜿蜒,坡陡,古称“十八折”。道路宽2-5米,路面用石头铺成。由于年代久远,路面已经磨损严重,凹凸不平,沿途可见动物蹄子留下的零散蹄窝。从官厅出发,驮一包东西的唯一方法是用驴和骡子。

关城建在风口的安山口,至今依然存在。关城西侧是一片平地,是峰口寺和马王寺的遗址。马王是掌管大牲畜的神,大牲畜是山区的主要交通工具,所以北京西山区有很多马王庙。这里现存四块石碑。第一,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有“不离夫界石碑”。风口关城原本是古道上收税的夹子。为了保证北京的煤炭供应,政府专门规定免征煤炭运输税,就立了这个碑。二、道光14《重修峰口寺东西山路碑文》。根据碑文,当时捐钱修路的是官员,让出土地的是百姓,可以说是官民共建。另外两座碑分别是清道光年间(1834)的“峰口寺碑”和咸丰二年(1852)的“徐丽峰口寺德善碑”。

从峰口庵西行约200米,在一个山脚下的拐角处,有一段从山中切出的断面,长约20米,宽1.5-2米,全为整合沉积细砂岩,石质坚硬、细腻、绛红色。路面上散落着上百个清晰的蹄窝,左右交替,大致分为两排。蹄窝直径近20 cm,深的15 cm,浅的10 cm。山石青石红褐,蹄巢云气绕龙舞,可谓千古奇景。碑文记载,在这条古道上,“牲畜日夜运煤”,经过千百年来运煤牲畜铁蹄的践踏,形成了如此壮丽的景观。从峰口庵到王坪口,基本上是一条环山的平路,坡度平缓,行走方便。峰口寺是清代宛平县景溪镇与王萍村的交界处,由王平勋绿营镇守。王平口是北京西部古道上的交通枢纽。所有的路总结到这里以后,都是经过大韩岭通向斋堂川。王平口还设置了相关城池,隶属于清朝绿营平罗营王平勋的驻军,由大将军把守。西山大道又称西山古道北路,基本沿永定谷而行,是北京西部最古老的古道。西山大道东起三家店,过永定河,过琉璃渠村,过月儿岭,过谢河尖、水峪嘴,过牛角岭,再经桥儿尖、马各庄、石鼓岩、色树坟,直到王萍村。这是西山大道的主线。从王萍村到王平口和斋堂川有一条路。过去,斋堂地区出产的煤炭大多通过这条古道运出山外。三家店都有煤厂(保存完好的田丽煤厂等。),主要购买斋堂和王萍村生产的煤炭。两条穿越线的路面上有大量清晰的蹄窝,分别是丑儿岭和牛角岭。这条古道是京西使用时间最长的一条古道,直到1977夏青(下圩店-清水)公路建成后才被废除。

牛角岭是明清时期宛平县步尾南乡与王平口巡检司的分界,建有相关城池,至今犹存。莞城东侧的路面上留下了大量明显的蹄窝,西侧的路边有两块石碑。一个是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设立的“永免夫界碑”,是康干“盛世不加税”政策的具体体现。碑文写道:“...像我西山一带,村里集市稀疏,一半旗人住在一起,用石头。另一个是清同治11 (1872)年建立的“重修西山道碑”。碑文写道:“盖文建桥助民渡河,筑路使民行,服民义。这个慈善机构是第一个。况且西山一带生理上靠武进,尤其少不了京城吹浆。道路突然堵塞,各行各业都至关重要。“碑文记载了同治10年,暴雨成灾,冲毁道路,人们下大力气修路的情况。这块碑雕成了两块,另一块保存在三家店白衣观音寺。当时以三家店和六里渠村的商业店铺为主要捐助者,其中三家店村14煤厂,六里渠村3煤厂,说明这条古道是煤商的经济命脉。新潭古道是指从辛鸣通往潭柘寺的古道。辛古称新城,是永定河上的一个渡口。清代被洪水冲走,分为东、西新两村。新潭古道从新城经何各庄、太清道观、万佛堂,过红庙岭,过桑榆,到达潭柘寺。历史上,潭柘寺地区出产的煤炭大多从这里运到山外。在万佛堂的西边,有一个叫海堤的地方,当时是运煤的中转站。红庙岭古道上,蹄窝犹存。

门头沟山区的煤炭主要通过这三条古道运出山,运输工具是驴和骡子。牲畜上的煤筐叫季托,驴最多能驮300斤,骡子只能驮500斤左右。屈指可数的五头大骡子只能运1多吨煤。古道上,驮队日夜不停,千百年才在石板路上留下一个蹄窝。北京西郊,尤其是西部山区,人文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自然资源丰富。王平古道是一座多山的九龙山,俯瞰蜿蜒的永定河。王平地区地处十字路口,历经沧桑。自汉代以来,它一直是丰富的遗迹。其中,纵横交错的王平古道,让人感受到历经千年的古风韵味。

王平古道由西山大道、雨荷古道和永定河沿岸的几条支路组成。其中,雨荷古道基本保存完好,约有上千年的历史;距今约两千年的西山路北路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壮观的京西古道在王坪口交汇,被称为“过山总道”。王萍古道是京西古道中最美丽、最丰富的部分。漫步古道,你会依稀想起古道的古情,西风中的狩猎,商旅不断的古道盛况,当然还有日复一日争抢黄金的古道沿途商人,一排排,一个个呐喊。每天都有五六千只依靠长途运输的骆驼和马匹浩浩荡荡地赶来,蹄窝遍地,时而拥堵,形成了一派往日的壮观景象。王平古道两侧遗迹众多,不胜枚举。蹄窝遗迹、马致远故居、关帝庙、三义庙、各种碑刻、关城、碉楼,甚至囚禁、秦的大寨,都散落其中。古道上的牛角岭关城是当时秋雅南翔和王平口检察员的分水岭,也是一个重要的收费关口,被称为京西古道第一关。九原到牛角岭关城的古道,只是西山大道北路的精彩部分。王平古道保存完好的路段有西马各庄段、石佛岭段、落坡岭段、王平口段。风口岸段等。;其中尤以石佛岭段为极致。石佛岭古道隐藏在山腰和雾气之间,道路很少。古蹄窝更加密集清晰,令人叹为观止!京西古道由三条主干道组成。除了王平古道,与潭柘寺相连的庞滩古道、芦滩古道,现在保存得比较完好。你可能想象不到过去这座古庙周围是怎样的热闹景象...民间自古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说法。潭柘寺是著名的皇家寺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有几条路通往北京。其中一条是从石景山区庞村渡口跨永定河至潭柘寺,故称“庞潭古道”,又称西山路南路,是西山路主干道之一。这也是京西除王平古道外最重要的古道。最好保留从克罗陀村到戒台寺的路段,大概半个小时的路程,然后走戒台寺的108公路。

庞滩古道穿过村里的妓女桥,向南上山的古道保存完好。然后在诗佛村西北的石牌坊处与路潭古道汇合,分两路前往戒台寺和潭柘寺。鹿潭古道东起卢沟桥,西至潭柘寺。这是京西古道南路上的一条香火古道,诗佛村和石牌坊之间的路段保存完好。诗佛村、秋坡村和克罗陀村是以戒台寺命名的三个村庄,它们与戒台寺的朝圣活动密切相关。戒台寺附近的古道开始频繁出现相对保存完好的路段,香道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戒台寺近在咫尺,却与潭柘寺相隔。所以不同线路之间既有衔接也有分歧。其中,诗佛村的石牌坊是两个主要节点:庞坦古道在过妓桥时分成两路,一路从散手(坡)向南至戒台寺,一路向西至西凤寺,上南山经过秋坡村,再至戒台寺。石牌坊是一个四岔路口,穿过石佛村的路潭古道在这里与旁潭古道交汇,也分两路前往戒台寺和潭柘寺。戒台寺修建的秋坡、石佛三个村落,诠释了朝圣古道上三个不同的传说。

“克罗陀”这个村名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带有鲜明的佛教色彩。虽然它关门了

村名的由来有好几个版本,但都与去戒台寺朝圣有关。村里最近搞了一个水景工程,就是把住在林河沟的人变成小桥流水的景观。其实这些小桥想要复制的,是古道上残存的妓桥。这座桥建于明朝。由于民国时期的一场山洪,原来的三孔拱桥只剩下一个孔。连接桥面大青石的铜铆钉已经腐烂,留下了许多工字形的伤痕。这座桥只有十几米长,周围都是现代化的建筑,越来越尘土飞扬。这座桥的捐赠者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妓女。因为身份特殊,进香时受到一些限制,比如不允许从寺庙正门进入。与普通人相比,他们被视为罪孽深重的人,尤其需要救赎。从庞坦古道来的香客,到达时需要跨过一条河沟。万一山洪爆发,走路极其不方便。桥在佛教中是“穿越”的意思。妓女在此集资造桥,既是对香客的“善举”,也是对自己的赎罪。以桥为体双,千人踩之,万人踩之。据村里的老人说,捐钱的妓女中,还有杜十娘,后来对宝箱很生气。妓桥可以说是现存古道的起点。向南过桥,穿过一个门道,就进入了一条长约四里的古登山道。这条古道保存得相对较好。路中间用大石头铺成,两边用鹅卵石铺成。可能是过去土地被侵蚀的原因。前段变成了一条羊肠小道,古道在与正在施工的国道108辅道的交叉口被隔断。继续在山间行走,古道越来越好,完好的路面和植被给古道一种幽深宁静的感觉。一位村民说,在108国道建成之前,这是连接该村和诗佛村的唯一一条公路。但是,路人很少。偶尔遇到几个在附近架设高压电力塔的施工人员。只有路边成熟的桑葚才会诱使他们停止运输钢铁零件。快到山顶时,道路随着平缓的山体变宽,甚至可以看到三轮车碾过的车辙。

千年寺外、毗邻戒台寺的香火之地秋坡村,虽然在现有古道上不如诗佛村,但“赶秋坡”和“打环坛”自古以来就是并驾齐驱的。随着一年一度的谭洁庙会在四月举行,来自五湖四海的朝圣者聚集在戒台寺。除了听佛,求戒,许愿,许愿,还有人四处游荡,去郊游。京西古道研究者董学勤说,秋坡是戒台寺外重要的住宿和娱乐场所,各地的妓女(主要是艺妓)也汇聚于此,用她们的歌舞为戒台寺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清代很多文人都在诗中写到了“奔秋坡”。经过文人的吟诵,“赶秋坡”逐渐成为庙会期间人们去凑热闹、唱歌、跳舞、取乐的代名词。如今,向秋坡村的人们谈论着过去的“追赶秋坡”,但在老一辈人中间,他们对此知之甚少。此外,关于“秋坡”村名的由来,人们也无法达成一致。秋坡村位于马鞍山108国道下的半山腰上,但据村里的老人说,村里以前是戒台寺僧人的菜地,真正的“秋坡”是指路上的坡。秋坡村的形成与诗佛村相似。起初,有员工为戒台寺工作。“秋坡”之名,据说是因为最早在此耕地的秋兴人;也有人说,过去乞丐到戒台寺做工,祈求一个山坡安顿下来,所以叫“寻坡”,后来演变为“秋坡”;也有人说是戒台寺的和尚给它起的名字。虽然众说纷纭,但村民们可以肯定:“我们和戒台寺关系密切。”鹿潭古道东起卢沟桥,西至潭柘寺,是京西古道南路的古香道之一。沿途经过长辛店、东王佐、沙窝村、辛庄、大灰厂、诗佛村,到戒台寺。过西峰岭后,经陆家滩、南新房、平原村,到达潭柘寺。

京西古道中最珍贵的香火古道——鹿潭古道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香火古道。乾隆皇帝去戒台寺、潭柘寺进香,走的就是这条古道。当地人称之为帝国路。古道基本保存完好,途中有一座精美的石牌坊,精雕细刻,成为昔日御道鼎盛时期的见证。早年居住在潭柘寺、戒台寺及两寺周围的村民,将周围的十三个自然村称为李十三,即赵家台、阳坡院、王坡、草甸水、夹沟村、平原村、南新房、北村、南村、东村、陆家滩、秋坡、村。据当地人说,以前有句话叫“十三岁女孩离结婚不远”,可见那些年这里的生活一定是富足而扎实的。

诗佛村的三个秘密婴儿笑傲江湖

诗佛村位于路坦古道上。让石佛村民骄傲的有三样东西:穿村而过的石板路,村北悬崖上的摩崖佛像,村口的石牌坊。在他们眼里,鹿潭古道是真正的“御道”,因为这条路宽阔平缓,历史上康熙、乾隆皇帝都曾去戒台寺进香。穿过村庄的古老石板路在诗佛村得以保存,实属罕见。村民们正在动员大家对古道进行“整容”。用铲子把石头缝隙里的土挖出来,然后用扫帚打扫干净。另外,路边损坏的石墙要彻底修复。村里的老人东秦说:“石板路是老祖宗留下的饭碗,不能丢。”

诗佛村最引人注目的是古道旁的摩崖佛像群。从现存的十余尊佛像来看,有释迦牟尼、菩萨、罗汉等。,包括浮雕和站立的佛像,形状和雕刻技术各不相同。摩崖佛像的发掘与明代戒台寺的重建密切相关。寺庙重建时,需要雇佣一批工匠来建造佛像。据说,为了考验工匠们的技艺,这座悬崖成了他们临时的“考场”,让他们在这里练手,以保证入寺造佛像的质量。

从诗佛村沿西北方向一公里处,你可以看到一座美丽的白色大理石拱门。这座石牌坊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光绪年间重建。汉白玉栏杆上精美的悬挂动物与佛像雕塑相映成趣,优雅而气势磅礴。

庞坦与鹿潭古道在此交汇,到了石牌坊,戒台寺近在咫尺。这里曾经是门头沟、丰台、房山人去戒台寺朝圣的必经之地。成了那些古道暴民驻足拍照休息的重要站点。保存了令人惊叹的“蹄窝奇观”的京西雨荷古道,有望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本市唯一以“道”为申报单位的文保工程。雨荷古道,又称西山大道中路,有文字记载建于唐五代。因为程子和大禹在历史上长期隶属于雨荷县,所以被称为雨荷古道。始建于后辽、金、元、明、清,是门头沟区运煤的重要道路。它蕴藏着丰富的煤炭文化资源,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据明代万部杂记记载,古道东起大禹村,西至王平口。大禹到泉门的古道已经消失,泉门到大汉陵关城的古道保存完好。往风口关城西南方向走100多米,就能看到震撼人心的“蹄窝奇观”。在这块只有13米长、1.5米宽的岩石上,分布着100多个大小不一、深浅不一的蹄窝。不知道过了多少年,运了多少骡子,运了多少煤到北京,才造出这样的奇观,与当年的“府城梅花”遥相呼应。其余的,如圈门剧场、街边建筑、窑寺等,也很有文化价值。

雨荷古道是一条从门头沟到阜成门的漫长道路。这是一条很好的徒步旅行路线。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长度。

路线是苹果园地铁-圈门-天桥府-官厅煤矿-风口寺-迪达-铁托-迪达-赵家台-潭柘寺。回程在潭柘寺乘坐931,返回苹果园地铁。

在苹果园地铁站乘坐370路公交车,在环形门下车。可以看到一条沟,就是门头沟。现在水已经干涸了。村头有个门楼,就是圈门。过去有一个剧院。

沿着沟旁的路往山上走,沿途都是村庄。可以赏山,步行去天桥福煤矿(现已废弃)。煤矿附近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古道,在这条古道上可以看到过去运煤的驼队留下的蹄窝。

山上有一座破旧的三义寺,依稀可以看出当年的规模。还有抗战时期遗留下来的炮塔。进入拉拉湖村,古道一直延续到潭柘寺,北京最古老的唐代寺庙。